羅小松
(貴州省交通科學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對于隧道工程項目建設而言,最關鍵的目標就是要確保隧道工程項目建設安全、快速、經濟的完成建設,但是隧道工程項目建設隱蔽性較強,因此建設中存在著較多的復雜性與不可預見性。由于隧道設計方案不合理或者是施工技術方案選擇不當,造成一些工程項目在建設實施期間經常出現隧道塌方、隧道冒頂、突泥涌水、山體開裂或者是偏壓等工程地質災害,造成嚴重人員傷亡事故發生,同時也增加了隧道繼續施工作業的難度。針對由于復雜地質構造有可能造成的地質災害問題,做好隧道工程項目建設設計、施工方案優化與防范處理,已經成為隧道工程項目建設的關鍵內容,依靠對隧道工程進行實地的地質勘查、水文勘察與地質構造理論分析、數值模擬,已經成為隧道項目設計施工方案制定的主要依據,同時也是防范隧道工程項目建設地質災害問題的關鍵措施。
(1)地理位置及交通條件。隧道位于桐梓縣婁山關,隧道進口位于婁山關林場,出口位于婁山關上灣村,交通較為方便。
(2)氣象、水文。隧道區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年均氣溫14.72 ℃,極端最高氣溫為37.5 ℃,極端最低氣溫為-6.9 ℃,年活動積溫4 504.7 ℃,年平均無霜期265 d。年均降水量1 057.1 mm,多集中在五月至十月。
(3)地形地貌。隧址區屬構造剝蝕溶蝕中山溝谷地貌區,地形起伏較大,橫向沖溝、山洼深切等不良地貌發育,隧道進、出口地形相對較緩。
(4)地層巖性。隧道區上覆粘土及少量回填土,下覆基巖分別為強風化與中風化白云巖。
(5)地質構造。隧道地層穩定,隧道與斷層小角度相交,巖體呈單斜產出,巖層產狀進口75°∠13°,出口53°∠23°。
(6)地震情況。工程區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0.05 g,反應譜特征周期為0.35 s。相當于地震基本烈度六度。
(7)水文地質。鉆孔中未見地下水,結合地形地貌,巖性和地質構造特征分析判斷,隧址地下水類型為覆蓋層孔隙水、碳酸鹽巖巖溶裂隙水,地下水補給來源為大氣降水。
(1)土體的工程地質特征。主要為含碎石粘土與填筑土兩層,含碎石粘土呈褐、黃褐色,碎石以強風化白云巖為主,分布在進出口及隧道洞身表層,厚度總體較薄,鉆探揭示厚1.8 ~4.8 m;填筑土呈雜色,主要以白云巖碎塊石夾粘土為主,表層0.5 m 為混凝土地坪,分布在出口處,鉆探揭示厚5.6 m。
(2)巖體的工程地質特征。強風化白云巖節理裂隙極發育,節理裂隙粘土充填,巖體破碎,巖芯呈沙狀,鉆探揭露厚3.3 ~6.9 m,軟石Ⅳ級;中風化白云巖呈灰綠色塊狀,細至中粒結構,微節理裂隙發育,質硬,巖體較完整至較破碎,次堅石Ⅴ級。
(4)隧道圍巖分級。隧道圍巖分級采用現行《公路隧道設計規范》中的圍巖質量指標BQ 值判別法。計算公式如下所示
圍巖基本質量指標BQ=90 +3Rc+250Kv
圍巖基本質量指標修正值[BQ]=BQ-100(K1+K2+K3)
式中:K1、K2、K3分別為地下水,主要軟弱結構面,初始應力狀態修正系數;Kv為巖體完整性系數;Rc為巖石飽和單軸抗壓強度。經計算分析主要設計參數見表1 所示。
表1 圍巖級別劃分表
婁山關斷裂:位于桐(梓)遵(義)公路一線,南與新士溝斷裂相連(遵義幅),斷裂經婁山關、南溪口、獅溪溝將紅花園斷裂切割,北端于彭家灣鐵路附近的寒武系婁山關群白云巖中消失,區內長約13 km。斷面傾向東或西,傾角80° ~85°,兩側地層均為寒武、奧陶、志留系。斷面微曲、平整光滑。東盤為細小的條帶狀角礫狀白云巖;近斷面處構造巖細膩,遠之則呈細小鮞粒狀到豆狀,再過度到具有一定球度的次棱角狀。破碎帶寬3 ~5 m,斷距50 ~100 m。斷裂與隧道軸線呈小角度(27°)交于K2 +517 處,為一條壓扭性斷裂,構造角礫巖密實、堅硬,為一區域穩定性斷裂,對隧道影響較小,施工開挖中需注意防范透頂、垮塌等。
(1)進洞口邊坡穩定性評價。進口上覆含碎石粘土、強風化白云巖,巖體極破碎,隧道地表無水體,無拉裂、崩塌現象,坡形完整,自然狀態下邊坡穩定。結合地形、地質條件綜合分析判斷仰坡開挖為切向坡,無外傾結構面,巖體較破碎,完整性較差,易形成層面與裂隙組成的楔形體剪切與崩塌。
(2)出洞口邊坡穩定性評價。隧道出口上覆含碎石粘土、回填土,下覆強風化白云巖,巖體節理裂隙發育,巖體破碎,未見拉裂、滑塌等失穩現象,坡形完整,自然狀態下邊坡穩定。結合地形、地質條件綜合分析判斷仰坡開挖為切向坡,無外傾結構面,開挖邊坡為層狀斜向結構,易形成層面與節理組成的楔形體滑動成崩塌。
(3)洞口工程措施建議。進、出口上覆粘土,厚3.5 ~5.6 m,強風化白云巖厚3.6 m ,表層風化強烈,巖體破碎,建議采用1∶0.75 ~1.0 的坡率,采用框架錨桿防護。進、出洞口仰坡均應設置截、排水溝。
(1)K1 +610 ~K1 +840 段:該段為Ⅴ級圍巖,圍巖為松散覆蓋層、強至中風化白云巖,巖體節理裂隙極發育,巖質軟,物探顯示巖體破碎至極破碎。物探測試Vp= 500 ~2 400 m/s,Rc=8.0 MPa,Kv=0.18,BQ=159。點滴狀出水,圍巖自穩能力差,拱頂及側壁易坍塌。可采用雙側壁導坑法開挖,輔以管棚超前支護,采用整體式襯砌施工支護。
(2)K1 +840 ~K2 +030 段:該段為Ⅳ級圍巖,圍巖為中風化、微風化白云巖,巖體節理裂隙較發育,巖質堅硬,物探顯示巖體破碎至較破碎。物探測試Vp=2 400 ~3 000 m/s,Rc=63.51 MPa,Kv=0.25,BQ=343。點滴狀出水,開挖局部掉塊,圍巖級別為Ⅳ級,總體穩定性較差。可采用全斷面開挖,復合式襯砌施工支護。
(3)K2 +030 ~K2 +430 段:該段為Ⅲ級圍巖,巖性為中至微風化白云巖,巖體節理裂隙發育,巖質堅硬,巖體較破碎至較完整。物探測試Vp= 3 000 ~3 600 m/s,Rc=63.51 MPa,Kv=0.38,BQ =375.5。點滴狀出水,開挖偶掉塊,可采用全斷面開挖,復合式襯砌施工支護。
(4)K2 +430 ~K2 +730 段:該段為Ⅳ級圍巖,巖性為中風化白云巖及斷層破碎帶,巖體節理裂隙較發育,巖質堅硬,受斷層影響,巖體破碎至較破碎。物探測試Vp=2 300 ~3 000 m/s,Rc=63.51 MPa,Kv=0.24,BQ =340.5。點滴狀出水,斷層破碎帶易突水,形成股流狀,開挖局部掉塊。建議采用臺階法開挖,采用復合式襯砌施工支護。
(5)K2 +730 ~K2 +880 段:該段為Ⅴ級圍巖,圍巖為強至中風化白云巖,巖體節理裂隙極發育,巖質軟,物探顯示巖體破碎至極破碎。物探測試Vp= 500 ~2 000 m/s,Rc=8.0 MPa,Kv=0.17,BQ =156.5。點滴狀出水,圍巖自穩能力差,拱頂及側壁易坍塌。可采用雙側壁導坑法開挖,輔以管棚超前支護,采用整體式襯砌施工支護。由于該段為婁山關景區停車場,該段隧道埋深僅12 ~16 m,填筑土厚5 ~8 m,隧道開挖易冒頂,建議該段設置明洞通過。
地質條件對于隧道項目建設施工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同時也是隧道工程設計施工的主要依據。為了確保隧道工程施工作業安全實施,避免各種隧道施工地質災害問題的發生,在隧道工程地質勘察設計階段,應該綜合采用多種勘探方法,重點對隧道施工區域的覆蓋層厚度、地層巖性、巖體風化程度、水文地質和工程地質特征等進行詳細勘察,進而對隧道施工區域的巖體完整性及場地穩定性進行評價分析,為隧道工程施工圖的設計優化提供有力的依據。
[1]孫英勛.CSAMT 法在高速公路長大深埋隧道勘察中的應用研究[J].地球物理學進展,2005,20(4):1184-1189.
[2]志清,張頂立.隧道病害地質雷達檢測結果自動處理系統[J].隧道建設,2005,(25):80-84.
[3]呂喬森,羅學東,任浩.綜合超前地質預報技術在穿河隧道中的應用[J].隧道建設,2009,29(2):18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