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志超
煙花三月的江南,正是多雨的時節,我們選定的這個采風的日子,也未能避過風雨的眷顧,漫天的雨線織成一張巨大的羅網,把低矮的天把蒼茫的地,密匝匝的籠罩在雨霧中,但是我們的車子卻誓不回頭地迎著風冒著雨,一路向北,決心要沖破這重重羅網的封鎖!終于到達目的地——大路邊鎮順頭嶺南天門村時,天空忽然云收雨歇,一片晴明,是天公對我們一片苦心癡情的褒獎嗎?無人知道,但是大家內心的喜悅都寫在臉上了,歡呼雀躍地進入南天門村,開始了此次秦漢古道的采風之旅。
風雨過后的粵北,天朗山青,空氣清新,景色怡人。眼前的南天門村,青山環抱,綠水環繞,老屋相連,古風猶存,仿佛重現了孟浩然在《過故人莊》所描寫的“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情景,整個村子散發著客棧建筑格局的獨特韻味。一條古色古香的秦漢古道浮現在我們眼前。這條秦漢古道,幾乎全部是用青石板鑲砌而成的,據說有800多級石階,從南天門村開始向山下蜿蜒延伸,逶迤在騎田嶺南麓蒼翠的順頭嶺上。
古道兩旁,芳草萋萋,樹木蒼翠,群山連綿,輕風送來山野雨后特有的清香氣息,沁人心脾。大家拾級而下,一邊聆聽文史專家們講述秦漢古道所蘊藏著的人文歷史、珍聞掌故,一邊遙想著兩千多年來,那些中原的軍民官吏,或為征伐,或為遷徙,或被貶謫,沿著這條古道,躑躅前行,號角嗚咽,馬蹄聲碎,或成群結隊,或形單影只,高高低低,坎坎坷坷,下連州,往廣州,那是怎樣一種艱苦卓絕的歷程啊!而連州,因了這條古道,在歲月的長河中逐漸聲名顯赫,在歷史的畫卷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連州,就在古道的盡頭,是中原通往嶺南的門戶,有“嶺南第一州”之譽,扼守住南北交通的關隘要沖,因其重要的戰略位置,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公元前223年,大秦為統一江山,派任囂、趙佗兩大將率秦軍分三路跋山涉水,揮師嶺南,其中一路就是取道連州順頭嶺下連江,進軍番禺(廣州)的。趙佗的軍隊在順頭嶺披荊斬棘、開山鑿石,成了開通秦漢古道的第一功臣。
公元前112年,為粉碎南越國丞相呂嘉的叛亂,漢武帝派遣路博德為伏波將軍,率領十萬樓船水師,走過順頭嶺秦漢古道,“出桂陽,下湟水”,攻陷番禺(廣州),一舉平定呂嘉的叛亂。后來,東漢大司農鄭宏,為方便兵馬行走,奉命把秦漢古道深淺不一的溝槽填平,鋪砌青石板。“茲路一開,中原之聲近矣,然后五嶺以南人才出矣,財貨通矣,遐陬之民俗變矣。”連州是廣東乃至整個嶺南開化最早的地方。
可以說,我們腳下的每一塊青石板,都浸透了無數路人的血淚和汗水,見證了悠悠歲月的風云變幻、爭斗殺伐。一條古道,就是一部無聲的史冊,記載了千百年來國家的興替、江山的沉浮、民族的變遷、百姓的悲歡離合!
行走在秦漢古道上,我的腦海浮現出許許多多踩著這條古道,從中原來到連州的歷史人物,他們或者是新官赴任,或者是戴罪貶臣,不遠千里萬里,或拖家帶口,或只身獨往。他們來到連州,帶來了中原先進的文化,也讓邊陲蠻荒的連州與中原的聯系從此緊密起來。他們為連州的教育、文化、經濟的繁榮,為連州的發展,為連州的揚名立萬,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這其中有唐代政治家、哲學家、“詩豪”劉禹錫。劉禹錫當年從長安被貶到萬里之外的南蠻連州任刺史,帶著老母妻兒,就是從這條秦漢古道,一步一步走到連州上任的。劉禹錫為官一任,澤潤一方,他做到“功利存乎人民”,自然得到連州人民的敬仰。他為連州“科第甲通省”立下了不朽功勛,為連州的文化教育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還有,那個唐代大文學家、連州郡陽山縣令韓愈,也是從這條秦漢古道來到陽山上任的。他關心民情,勤政憂民,興學堂,重教化,傳播中原仁政禮教文化,推廣中原先進的農耕技術,促進了陽山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清代詩人李調元留下了這樣稱頌韓愈的詩句:“白云自千古,可望不可尋。陽山終不窮,天下知韓公”。唐代宰相、邑人劉瞻,還有中書侍郎崔仁師,吏部員外郎王弘中,殿中侍御史凌準,御史中丞裴休,翰林學士蔣防,諫議大夫王大寶,抗金統帥張浚,等等,他們都曾在這條古道走過,留下過足跡。
今天,我們在這條古拙滄桑的青石古道上信步行走,是以一個旁觀者一個旅游者的角色來感受來憑吊曾經的歷史,心情自然是輕松、愜意與閑適的。我們依次觀賞了老伙鋪、南天門、廣蔭亭、碑刻、飲水石槽、懷遠驛、懷清亭、姐妹嶺等人文景觀,希望能夠從這些遺跡中去感知古道的歷史和故事。毋庸置疑,這里每一處景觀都曾有過自己的故事和功用。老伙鋪,村民稱之為“竹筒屋”,即門面不寬而內進深長,臨街為鋪面,內進為客舍。由此可以想見,當年的順頭嶺古道商賈云集,店鋪林立,是何等的繁華!經營店鋪者大都來自周邊湖南臨武、宜章一帶,他們于此定居繁衍,漸成順頭嶺村。飲水石槽,是村里樂善好施的人,從村里的水井挑水至此,供過往客商飲用的。古道上的每個涼亭,是為來往的過客途中休息建造的,它們均為石頭結構,異常堅固,雖歷經數十數百年的風雨依然屹立不倒!
在懷清亭右側,我看到一股清泉從巖石間汩汩流出,這泉名謂“老人泉”。可以想象得到,當年的挑夫商販、過往行人,人疲口渴的當兒,見到這股清泉,該是多么的欣喜啊,于是他們放下擔子,卸下包袱,待喘息甫定,便解下腰帶或取出汗巾,洗手洗臉,然后掬上幾棒清洌的泉水,輕輕地吮咂,讓甘甜的泉水慢慢滋潤干渴的喉嚨,這也是難得的享受!然后到亭子里坐下,在清風吹拂下,或就著泉水,或就著自帶的燒酒,吃上幾口干糧,補充一下能量,再歇息歇息,待旅途的疲憊稍稍消失,又再開始下一段新的旅程。
除了遷客騷人,其實當年行走在這條古道的,更多的應該是客商販卒,特別是那些湖湘挑夫,他們把花生、茶油、桐油、馬蹄、蓮子、冬菇、藥材、三鳥等挑到連州而船運廣州,又從連州挑回食鹽、海味、洋紗、布疋、火柴、黃糖等回到湖湘去。就是因為這些商賈販卒、湖湘挑夫的熙熙攘攘、往來不絕,使得連州成了一個省際商品貿易集散地,成了南北商貿流通的橋梁,秦漢古道在其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巨大的作用!
山腳到了,順頭嶺的秦漢古道走完了,眼前出現一個小村子,名叫百土腳。大家齊集于村子前,拉起一條寫有“秦漢古道”字樣的橫幅,合影留念,讓照片來見證我們此次的風雨之行,采風之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