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開放經濟體下,內部經濟和外部經濟的協調發展是一個國家實現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前提和保證。產業結構和外貿結構作為一國內部經濟和外部經濟的主要體現,對經濟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梳理了外貿結構、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三者之間關系的研究,并做了簡單的評述,為以后的深入研究打下基礎。
關鍵詞:外貿結構;產業結構;經濟增長
一、引言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一國經濟的發展與國際經濟的關系越來越密切。在開放的經濟體中,一國內部經濟和外部經濟的協調是該國家或地區總體經濟長期平衡發展的重要保證。內部結構主要表現在產業結構上,產業結構的合理與否體現了一國的經濟實力和經濟發展水平。外部經濟主要表現在外貿結構上,外貿結構的合理度決定了一個國家的外貿水平和國際經濟地位。作為國內經濟和外部經濟的重要體現,經濟結構和外貿結構的協調對一個國家的長期穩定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兩者之間的關系以及如何促進經濟的發展引起越來越多的學術上的關注。中國目前處于經濟轉型期,再加上國際經濟環境的影響,產業結構和外貿結構的優化顯得尤為重要。
二、外貿結構與經濟增長
在對外貿易和外貿結構方面,盡管外貿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被很多國家及學者所驗證,然而眾多學者采用不同國家不同數據所進行的實證分析結果各有差異,而且就對外貿易如何促進經濟增長,即對外貿易促進經濟增長的傳導機制的分析也有所不同。國內學者也做了大量的研究。楊全發、舒元(1998)利用我國1978年-1995年的相關數據,并采用巴拉薩和費德等人建立的模型,實證分析了中國出口貿易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分析結果顯示,主要制成品出口每增長1%,就會使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率減少0.083%,而初級產品出口每增長1%,就會使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率增加0.066%,之所以出現這種結果,是因為我國當時出口導向貿易戰略是粗放型、數量型的,外貿結構很不合理;還提出我國出口貿易通過技術進步才能促進經濟長期可持續發展。賴明勇等(2004)也認為,在技術進步日益成為決定各國經濟增長的背景下,應重視對外貿易的技術溢出作用,而且還提出人力資本作為技術進步的載體,在對外貿易中也扮演者重要的角色。王永齊(2004)通過構造貿易結構測度指標及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和VAR模型分析中國的貿易結構與經濟增長的關系,檢驗結果顯示中國的貿易結構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并不顯著。陳海波、魏嘯(2013)運用層次分析法,從商品結構、方式結構、主體結構、國內地域結構、國際市場結構等方面分析外貿結構對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影響,得出結論:五個方面對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貢獻分別為12.7%、22.9%、4.7%、43.4%和16.2%。
三、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
由于產業結構是經濟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分析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的關系時,不可避免的涉及到經濟結構。對于經濟結構和經濟增長,在理論方面,周叔蓮(1983)在其著作《經濟結構與經濟效果》中有詳細的闡述,用實踐來檢驗傳統的經濟增長理論,認為處理好經濟發展速度和經濟效益的關鍵在于經濟結構的合理化,并注意到經濟增長對經濟結構的制約作用。在改革開放初期,提出該觀點對當時中國經濟的發展起著重大的指導作用。在實證方面的研究比較多,劉偉(2002)用1990年-2000年的數據分析了我國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結果表明,當時中國經濟的增長主要是通過制度改革由第三產業拉動的,但從長期看,中國經濟長期穩定的發展必須靠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協調帶動。劉建平(2006)和李延軍(2007)都采用計量分析方法分別研究了廣東省和河北省的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在不同經濟階段,產業結構對經濟增長的效果是不同的,但是都證實了產業結構和經濟增長的協同互動關系。黃茂興、李軍軍(2009)采用多個省市面板數據分析了技術選擇對產業結構升級優化進而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干春暉、鄭若谷等(2011)通過建立計量模型,探討了產業結構變遷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結果表明,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對經濟增長有較強的穩定性,有助于抑制經濟波動,而產業結構的高級化則不穩定。
四、外貿結構與產業結構
對于外貿結構和產業結構關系的研究,熊榮植、盧曉媚(1990)認為產業結構決定外貿發展類型、規模,反過來,產業結構又制約外貿結構的發展。施祥正、吳進紅(2006)從產業結構軟化的角度,分析了產業結構對對外貿易的影響,認為產業結構軟化對外貿商品結構的集約化、國際貿易服務的科技含量及技術貿易的層次都有影響。藍慶新和田海峰(2002)將外貿結構和產業結構的變化從經濟總增長總效應中分離出來,闡述了兩者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但并沒有就對外貿易結構變化與產業結構變化的關系進行系統的研究。武海峰(2004)分析了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貿易結構和產業結構的發展歷程和狀況,通過技術進步帶來的全要素生產增長與我國的貿易政策有密切關系,技術進步可以充分利用閑置的要素資源,通過加工貿易帶動相關產業結構的升級。張亞斌(2000)把外貿結構與產業結構看成兩個不同的系統,認為這兩個系統的發展對國民經濟的發展的兩種方式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一國出口商品結構通常由該國家的生產結構及生產地比較優勢決定的。袁欣(2010)認為外貿結構是產業結構在空間范圍上的擴展,認為兩者是“原像”和“鏡像”的耦合關系,在中國外貿結構并沒有真正反映產業結構,呈現分離現象。
實證研究方面,陳建華等(2009)利用1978年-2007年的貿易總量中各組成部分增長率與結構變化的乘積等相關數據,度量了產業結構變化和對外貿易結構變化,結果發現,出口結構變化是產業結構變化的原因,進口結構變化不是產業結構變化的原因。但是其研究只是注重了外貿結構對產業結構的影響,沒有說明產業結構的變化對外貿結構的影響。郭利紅(2004)實證研究了我國外貿結構變化與產業結構變化的長短期關系,結果表明兩者之間存在著良好的傳導機制。陳虹(2010)利用1980年-2008年的結構變動指標數據分析了外貿結構和經濟結構的互動關系,并得出結論,產業結構是出口結構變化的Granger原因,進口結構變化是產業結構變化的Granger原因,中國的出口貿易結構主要是以國內業結構為前提的,并且表現出貿易結構的優化與產業結構的提升之間的矛盾。endprint
五、進一步研究的啟示
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之間的互動關系一直是學術界關注的熱點,學者們在理論和實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改革開放以來,對外貿易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和地位越來越重要,并逐漸成為研究熱點。由于地區和數據的差異,學者對雙結構以及其對經濟的作用的研究得出不同的結論,但大多數還是正效應。
在國際經濟環境和國內經濟轉型的背景下,目前我國的經濟處于機遇和挑戰并存的局面。我國已成為經濟第二大國,外貿總額也超過了美國,成為世界第一,但是經濟的增長主要是靠投資和出口拉動,經濟結構不合理,外貿依存度較高,服務貿易仍然是逆差。中國經濟發展趨勢呈現在出嚴重的畸形。在形勢如此嚴峻的情況下,調整經濟結構尤其是產業結構以及外貿結構優化等問題顯得尤為重要。本文主要梳理的眾多文獻主要是從“量”上進行的研究,而且對外貿結構和產業結構的互動關系研究的偏少,這對以后的研究提供了方向和啟示。
參考文獻:
[1]陳虹.中國對外貿易結構與產業結構的關系研究.文獻評述[J].改革與戰略.2010(08)
[2]楊全發,舒元.中國出口貿易對經濟增長的影響[J].世界經濟與政治.1998(08)
[3]黃茂興,李軍軍.技術選擇、產業結構升級與經濟增長[J].經濟研究.2007(09)
[4]熊榮植,盧曉媚.產業結構與外貿發展[J].國際貿易.1990(04)
[5]賴明勇,許和連等.出口貿易與中國經濟增長理論問題[J].求索.2004(03)
[6]楊全發,舒元.中國出口貿易對經濟增長的影響[J].世界經濟與政治.1998(08)
[7]施祥正,吳進紅.產業結構軟化對貿易結構的影響及對策分析[J].2006(09)
[8]陳海波,魏嘯.外貿結構升級對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影響的實證分析[J].國際經貿探索.2013(09)
[9]藍慶新,田海峰.我國貿易結構變化與經濟增長轉型的實證分析及現狀研究[J].株洲工學院學報.2002(02)
[10]干春暉,鄭若谷,余典范.中國產業結構變遷對經濟增長和波動的影響[J].經濟研究.2011(05)
作者簡介:趙淑蘋(1990-),女,漢族,山東巨野人,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經濟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