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鴻濤
摘 要:本文以牡丹江市產業園區建設為契機,結合目前的市場化問題和獨立式園區建設問題,重點探討了非工業型城市周邊產業園區的相關規劃問題。
關鍵詞:產業園區;市場化;產城關系
一、項目概況
牡丹江市產業園區位于牡丹江市區東部,囊括國家循環經濟產業園區、鐵嶺河鎮產業區、光伏產業園區以及東部產業新城,同時還包括樺林鎮、青梅村,形成牡丹江市產業經濟集聚區。
二、核心問題
1.市場背景的“不確定性”。市場背景的不確定表現為招商引資項目的不確定,傳統園區規劃的空間布局如何靈活適應市場變化,避免藍圖式規劃建設的資源浪費?
牡丹江市第二產業基礎較弱,園區各類設施短缺,城市產業品牌影響力較小,吸引力有限。如何快速實現園區的基礎積累完成品牌建設?
2.產城一體的“回波擴散”。綜合周邊利弊條件,產業園區與牡丹江市區的關系需要分階段進行考慮。鑒于二者的空間距離,園區與市區滿足“回波—擴散”效應。
園區發展初期,如何增強園區與牡丹江市區的互動關系,承接市區各類服務設施,促進園區初期的快速發展?園區發展后期,如何避免對牡丹江市區的過渡依賴,完成園區新城式獨立發展?
三、解決策略
1.面對市場背景“不確定性”下的確定策略
(1)招商方向確定。結合黑龍江省產業發展方向以及牡丹江自身現有產業優勢,重點吸引石化、醫藥、能源產業,相應引進汽車裝備、新型材料及森林相關產業。
(2)發展路徑確定。規劃園區主體空間布局劃分為綜合性產業區以及分類產業片區,以集約發展為主導理念。園區建設初期,以招商引資為重點,放寬招商企業規格,安排企業進駐綜合片區,迅速形成規模效應。通過綜合片區建設引導完善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合理園區管理體制,形成園區初期品牌影響力。
(3)投入產出確定。規劃明確產業園區單位土地投入產出比,結合國內相應城市產業園區投入產出比例,確定適合牡丹江市的產業投入最低數據為5000萬/平方公里,并實行限量供應投資總額在500萬元以下的相關企業,避免園區發展走上土地資源浪費的路子。
2.面對產城一體回波效應下的互動策略
(1)空間分步發展。園區發展初期以承接市區市政社會服務為主要服務來源,依托青梅大橋加強與市區交通聯系,提出青梅村為初期集中建設空間,強化市區擴散效應促進產業園區與牡丹江市區的功能聯系,相應產生的回波效應則能促進牡丹江市區第三產業的發展。
(2)軟體擴散發展。成立園區獨立管理機構,架構牡丹江市產業園區管理服務體系,避免與牡丹江市區管理機構的混雜交叉;
鼓勵市區各類服務型企業(律師事務所、酒店、物業公司等)及機構在產業園區設立辦事處,形成園區獨立的軟體服務體系。
四、規劃空間結構
1.用地空間結構。形成園區主體結構為“丹江北去,水繞三園成一體;國道南來,帶動五區抱青山。”牡丹江自南向北,串聯國家循環經濟產業園、鐵嶺河鎮產業園以及北部光伏產業園三大園區,形成以產業新城為服務核心,促進三大園區一體化發展,構建牡丹江工業產業集聚區;201國道自北向南,聯系牡丹江產業集聚區與遼寧沿海地區的聯系,提升了牡丹江產業集聚區的區位優勢;五區抱青山,結合園區可確定因素,劃分新城空間結構,既避免了園區建設的資源浪費,同時優化了牡丹江產業集聚區的核心空間生態結構。
2.道路交通結構。園區重點設置三個層次的道路交通,交通性道路、生活性道路以及綜合性道路,其中以交通性道路為設置重點,結合201國道貫穿園區,形成園區交通環路,一方面確保園區交通結構完整,另一方面避免初期交通建設浪費。生活性道路分期建設,以適應產業發展的靈活性。
3.公共交通系統。充分依托現有牡丹江市公共交通系統建設,采用TOD發展模式——公共交通導向型開發,一方面加強與主城的聯系,另一方面可以打破園區發展的瓶頸。TOD模式主張城市規劃應布置緊湊,以公共交通作為城市運行的支持系統,以公交系統節點作為園區公共服務發展的基礎。
4.生態系統結構。為了塑造基地的生態特色,對基地內生態系統進行規劃,主要形成了:“依山就勢、分團抱綠、顯山露水”的生態系統結構。生態系統建設也是園區獨立發展為新城的基礎。
5.文化系統建設。結合青梅山核心山體,打造產業園區“大盆景”,保留山體自然涵養和生態游憩場所,營造可親近的園區山林空間,同時促進生態型綠色經濟的發展,豐富園區各類文化設施建設。
園區分割廊道在滿足自身生態低沖擊的基礎上,設置各類小型文化場所,形成園區文化廊道,同時兼顧園區文化串聯功能。
五、結語
城市產業園區的發展不僅需要考慮戰略的問題,同時還需要從戰術層面加以重視。市場背景下產業園區的建設與發展一方面需要明確確定因素與不確定因素,以確定因素為抓手,靈活應對市場變化,另一方面需要綜合周邊利弊條件,因勢利導,以較小的資金投入獲得較大范圍的要素支持,減輕政府負擔。
參考文獻:
[1]林云蓮.生態工業園:我國開發區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選擇[J].特區經濟,2007,(1).
[2]張正東.特色產業園區建設路徑淺析[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10,(11):224-225.
[3]吳海東,王紅陽.論基于產業集群的特色產業園區發展[J].生產力研究,2010,(2):182-18,24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