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志強
夜訪食品安全“二道關”
文余志強

人們常說,食品安全是一個“從田頭到餐桌”的長長的鏈條。生產、流通、餐飲消費,就是這條長鏈上影響著“舌尖上安全”的三道重要關口。其中,“產”出來是“第一道關”,是安全的前提。但在目前,受制于生產規模小、散、亂、環境污染等現實因素,“產”出來的食品中,帶有安全“先天缺陷”的還不在少數。要防止這些“不安全分子”給百姓飲食安全添亂,就必須更加重視嚴把食品流通這一“二道關”。
正因為如此,今年市人大常委會食品安全法執法檢查組將與食品流通相關法律規定的貫徹落實情況作為了檢查重點。而且,為了與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執法檢查相銜接,又進一步將重點聚焦于批發市場、大賣場、菜市場等流通主渠道的食用農產品安全監管情況。
根據鮮活農產品批發市場主要在夜間經營的特點,執法檢查組于日前兵分兩路,分別由市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薛明揚主任委員和施榮范副主任委員帶隊,在深夜突擊暗訪了上海農產品中心批發市場、銅川水產市場等6家大中型批發市場。暗訪所見所聞,基本上與上海食品安全“平穩可控”的總體狀況相吻合。幾家批發市場的經營大都規范有序,能夠較好地執行食品安全法的相關規定。但另一方面,對照上海要建成“國內食品最安全的城市之一”目標與要求,暗訪中仍發現了一些值得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在銅川這一滬上最大的水產品批發市場,執法檢查組成員隨機挑選了市場入口處一家名為“永峰凍品行”的門店,對照食品安全法規定的食品經營企業檢驗食品質量、查驗供貨者許可證和食品合格證明文件等法律義務,一一進行查問。門店負責人對自己應該遵守的法律規定倒是一清二楚,但是,當代表們仔細查看一厚沓的票證時,卻很快發現了問題。作為從事疾病預防控制的專家,黃惠敏代表對食品檢驗工作十分敏感。“能不能找出幾張最近的檢驗報告?”黃代表邊看邊問。但就是這個簡單的問題,卻讓門店負責人犯了難,他上翻下翻,過了好一陣子卻仍然拿不出來。沒辦法,該負責人只能解釋說,他們不是每批次都索要檢驗報告,而且碰巧供貨商跟門店同屬一家企業。這個解釋顯然非常牽強,而且也不符合法律規定。再看進貨臺賬,朱如安代表發現最新的記錄仍然停留在4月3日,離開暗訪時間已一周有余。對此,門店負責人又出“新解”,因為“最近一段時間沒有進貨”。再對照一張3月25日的進貨單,門店卻只能提供供貨商2012年年底的檢驗報告……從這些細節中不難發現,經過相關政府部門最近幾年持續不斷的監督管理,市場經營者對食品索證索票等基本規定的知曉度已比較高,但知易行難,要真正將這些“小事”一天一天、一樁一樁地堅持做下去,還是離不開自律加上他律。在“知道”與“做到”之間,距離仍然不小。
鼓勵規模較大的食品經營企業建立食品自檢部門,是近年來食品安全監管部門所力推的一項工作。一些大的食品流通企業為了更好地落實法律賦予的食品檢驗要求,也開始自覺加強檢驗部門和檢驗能力建設。比如,銅川水產市場就專門建立了較為現代化的檢驗室,每天抽檢20多個樣品,開展十幾個項目的檢測,同時還從外面聘請專家擔任技術指導。但從暗訪來看,一些企業的自檢工作卻不免有“華而不實”之嫌。在恒大水產品市場,執法檢查組到達時正是交易繁忙時段,市場內一片忙碌。針對市民十分關心的水產品是否添加違禁藥物問題,許麗萍、金永紅等代表開門見山,問起了市場自檢情況。這次的問答結果并不能令人放心。市場負責人信心滿滿地稱,從去年下半年開始他們市場就定期抽查,從來沒有查出過食品安全問題。在代表的追問下,他進而拋出一個更加令人不敢相信的結論。他說,“我們市場開業到現在15年了,應該說15年都沒查出過問題。”現在全市總體的食品合格率也就在百分之九十幾左右,水產品相對而言更低一些。一家規模不算小的批發市場,開業15年卻從來沒有查出問題,雖然也不排除該市場管得特別嚴格、管理水平特別高,但這種可能性總是微乎其微。由此可見,企業作為食品安全的重要責任主體,對于自身應該履行的保障安全的法定義務,光是“做了”還遠遠不夠。監管部門還需要加大力度,督促幫助企業一步步地從“做了”向“做好”過渡。


總的來說,對有固定交易場所的食品經營企業,食品安全“系數”還比較高,讓人沒有把握的是,那些基本上游離于監管視野之外的馬路攤點和流動攤販。這次暗訪雖在深夜,但執法檢查組還是目睹了食品攤販集中售賣的場景。檢查組一行從專營豬肉批發、管理相當規范的華江豬肉批發市場出發,車子只開了一小段路,在一座連接閔行和嘉定的橋上,就看到橋面兩側人行道上一個挨一個地都是豬內臟銷售攤點。在白熾燈的照射下,豬肝、豬肺、豬腎、豬心、豬大腸……一盆連著一盆,在夜幕中格外顯眼。看到檢查組成員下車察看,一些攤販連忙關燈,還有一些攤販準備收攤。這種成片的露天交易,其安全性顯然無法得到保證。按照《上海市生豬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辦法》的規定,生豬肝、腎、肺等內臟由生豬屠宰廠(場)進行預包裝后,方可出廠(場),從事生豬產品批發、零售的經營者應當依法辦理食品流通許可和工商登記手續,經營者應當采購具有檢疫證明、檢疫標志、肉品品質檢驗證明并經違禁藥物檢測合格的生豬產品,這些攤販一條也夠不上。其實,這已經不是新問題,幾年前,在另外一處區域接合部也“頑強”地存在過同樣的豬內臟露天交易市場,所在地街鎮和相關部門幾經打擊都沒能將其徹底取締。沒多久,檢查組來到龍上農蔬菜批發市場,在市場外又看到了十幾個蔬菜攤販。還有的流動菜販雖未“上崗”,但已早早地用成包蔬菜在路邊占好了位子。據市場負責人介紹,批發市場共有攤位200多個,而場外攤販高峰時可達30多個,在數量上已算得上是“小市場”。對這類或固定或流動的食品攤販,食品安全和城管等監管部門也很頭疼。如何在做好“場內”監管的同時,兼顧好“場外”的安全隱患,也是擺在相關部門面前的一道重要課題。
參加暗訪的媒體記者都有一個共同感受,就是不知道下站去哪兒。的確,為了看到最真實的情況,執法檢查組在“保密”上下足了功夫,在看完一個點后才臨時決定第二個暗訪點。正如薛明揚主任委員所言,既然要了解實情,就必須認認真真動點真格。通過人大暗訪,讓全社會既看到食品安全放心的一面,也能夠客觀對待需要進一步改進的地方,從而達到人大監督的應有效果。這也正是這次暗訪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