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述洲
人大調研芻議
——以區縣人大常委會為例
文/孫述洲
人大監督工作的開展,離不開調研,調研的質量相當程度上決定了監督工作的質量。但人大調研中還存在諸多被有意無意忽視的問題,制約了監督工作的實效。
在人大調研政府工作中,運用最普遍的一種調研形式是召開政府職能部門座談會,通過聽取政府部門匯報來了解情況。但是,如果僅僅或者主要依靠召開政府部門座談會開展調研,也存在明顯的弊端:一是由于存在一定的利害關系,政府部門可能選擇性匯報,報喜不報憂,一些真正的問題可能會被遮蔽;二是監督者與被監督者看待事情和問題的角度不完全一致,僅僅聽取政府部門匯報,容易導致監督視角的缺失;三是由于調研的很多材料都來自政府部門,由此形成的調研報告與政府部門的報告內容有同質化傾向,有的調研報告甚至基本上是政府部門報告的翻版(政府的專項工作報告通常包括基本情況、在在的問題、下一步打算等內容,而人大的調研報告也是基本情況、存在的問題、意見建議),一方面導致人力物力浪費,另一方面也影響聽取和審議政府專項工作報告的效果。
政府服務的對象是群眾,工作效果如何要靠群眾評判,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群眾最清楚。因此,人大開展調研,除了通過聽取政府部門匯報外,還應更多地選擇工作所涉及的主要對象即群眾作為調研對象,通過面對面座談、明查暗訪、發放調查問卷等形式來掌握情況、了解問題。比如,調研教育工作,就需要更多的調研學生、老師和家長,因為他們是教育工作的主要參與者和涉及對象,他們對教育的質量、教育中的問題,感受最深,也最可能發現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目前,上海市各區縣人大常委會主要依靠各工作委員會開展調研,其所涉及的工作方方面面,但受限于人員、時間等因素,要想對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工作都有專業性的思考是不可能的。實際工作中,有些調研報告提出的建議大而化之,無外乎宣傳引導、加強領導、嚴格執法、完善政策、資金保障,看似十分全面,實如隔靴搔癢,不能切中要害。有些建議甚至似是而非,政府部門難以采納辦理。人大是代表機關和民意機關,優勢在代表,在于能及時整合民意,發現問題。深入代表和群眾,調研才能掌握真實情況,發現真正的問題。
那么,發現問題之后,是不是都要提出專業、有針對性的建議呢?筆者的看法是不一定。有些簡單、明顯的問題,比較容易提出針對性的建議;有些問題涉及面廣,形成的原因復雜,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甚至需要聘請專家進行深入探討,才能拿出科學、可行的方案。發現和提出問題,是解決問題的基礎,也是人大工作的重要內容,但人大不是政府的智囊團,而是監督者。從某種意義上說,人大是給政府工作“挑刺”的,其工作邏輯是:通過調研,發現問題,然后督促政府解決問題,達到推動面上工作的目的。至于如何解決問題,更多的要靠政府自身去研究和落實。
調研,顧名思義,包括調查和研究。前者包括了解情況、搜集數據等,后者包括分析和研究材料、數據。人大開展調研,旨在通過各種形式了解掌握情況,發現和提出問題,分析產生問題的原因,加深對問題的認識,進而提出意見建議,促進工作。很顯然,人大的調研,既包括調查,又包括研究。但在實際的調研工作中,往往重視調查,卻輕視了研究。掌握了情況和數據,卻缺乏對情況和數據的梳理和分析。表現在調研報告中,就是羅列事實和數據,卻沒有對問題及其產生原因的分析。這樣的調研,連真正的問題都沒有找到,遑論推動解決問題、促進工作?因此,人大的調研要還原調研的本來面目,真正做到既“調”又“研”。
目前,人大調研主要是依靠各工作委員會進行,而各工作委員會開展調研基本上是各自為戰。例如城建環保工委就調研城建環保方面的工作情況,教科文衛工委就調研教育、科學等方面的工作情況。但是,這種調研形式,難以適應涉及面廣、跨條線的監督議題。例如調研教育工作,可能涉及財政、城建、規劃、交通、社會治安、人力資源等多方面,單靠一個工作委員會,難以多角度、更深入地開展調研。而由一個工委牽頭、相關工委配合,多個工作委員會聯合開展調研,變單兵作戰為集團作戰,就可以避免上述缺陷。2013年,上海市部分區縣人大常委會對政府“十二五”規劃中期評估的調研,就是多工委聯合調研較為成功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