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嘯
建設國際大都市背景下的人大外事工作
文/陳嘯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上海外事工作的重要性正越來越突出,不僅在服務國家總體外交的重鎮角色在不斷強化,而且在促進本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也越來越重要,外事管理和服務的任務也愈加繁重。本市“十二五”規劃綱要中提出了“2020年要建設成為具有全球資源配置能力的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基本建成經濟繁榮、社會和諧、環境優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目標和“加強涉外管理和服務”的要求。2013年市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要努力建設“經濟活躍、法制完善、文化繁榮、社會和諧、城市安全、生態宜居、人民幸福”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這些目標與中央賦予上海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的任務交織在一起,勾勒出上海未來發展的美好藍圖。
筆者參與了市人大外事委近年來針對涉外管理工作開展的一系列調研。得到感受是,上海是一座國際化城市,但還稱不上是一座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化大都市,與真正的國際化還有明顯的差距。
一是城市管理的理念還不夠國際化。國際化大都市不只是口號,是否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化大都市,數據說了不算,市民、在滬境外人員的真實感受說了才算。開放的姿態不只局限于政策,更應融入到管理和服務的理念當中,更應體現到管理和服務的方式當中,能夠真正勇于敞開大門,營造海納百川、熱情服務、創新發展、公平法治的環境和氛圍,才是國際化大都市應有的氣質,這點上我們的工作還有許多提升空間。如何真正擴展視野、轉變觀念,以國際化大都市的思維和定位來開拓新形勢下的外事工作,才是上海未來發展中體現國際大都市核心競爭力的關鍵,也是包括人大在內的全市相關部門和單位都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
二是相關的法律法規較為滯后。雖然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境入境管理法》已于2013年7月1日起正式實施,但該法的實施辦法和配套法規尚未出臺,本市相關涉外社會管理立法工作仍在醞釀過程中,針對外國人、境外組織在本市活動的具體行政管理和服務仍沿襲固有的模式,而這些模式有些限于當時在華外國人管理的形勢和特點,已不能適應國際大都市建設的需要。比如,在滬境外非政府組織已大量存在并開展活動,但國家及本市均未出臺管理非政府組織的法律法規,導致在面對部分新情況、新問題時,有關部門無法可依,造成了日常監管難、出現問題解決更難的情況。
三是相關管理服務的具體工作機制尚未健全,存在上下溝通不足、橫向交流不暢、部門多頭管理或空白等現象。涉外社會管理工作缺乏相應的機制、體制保障,在政策銜接、信息共享、協作配合等方面需要加強統籌協調。目前不少部門在思想觀念上還存在怕管外事、凡是涉外事務都推給外事部門解決的誤區,既使得外事部門承擔了很多不該管、管不好的事情,也使得我們的其他部門在處理相關問題上樹起了隔離墻,毫無邁向“國際化”的進展;還有的部門凡事都在“管”字上下工夫,無過便是功,只求天下太平,缺少鼓勵開放、提供服務、促進發展的意識。
筆者認為,對于促進國際化大都市建設,人大有很多工作可以做,人大外事工作無論從立法還是監督方面都可以有所作為。人大相較政府而言,不必忙于應付事務性工作,更有思考的空間和余地,可以從立法、監督和對外交流交往的各個方面作更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對如何將國際化大都市的理念逐漸灌輸到社會各個角落提出意見和建議。
一方面,可以通過立法和監督促進轉變觀念。以國際化的思維和開放的態度來迎接改革是非常關鍵的第一步。隨著上海國際大都市建設的推進和對外開放的深化,外事工作已滲入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需要全市各部門共同提高對外事工作重要性的認識,熟練掌握相關政策和規定,主動提高處理涉外事務的觀念、能力和水平。如可以從宏觀層面配合市委市政府推進全市各部門在建設國際大都市方面進一步提高認識、消除顧慮、改變觀念、形成合力,市人大常委會可以參照出臺促進改革創新的決定以及推進四個中心建設相關條例的類似做法,起草進一步深化國際大都市建設的決定或條例,以充分調動和保護全社會對深化上海國際大都市建設的積極性,破除妨礙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激勵和保障國際大都市建設工作,營造有利于開發開放的制度環境。同時,積極開展相關的執法檢查和工作監督,從完善社會治理方式入手,找到涉外社會管理領域存在的體制機制漏洞,督促政府借鑒自貿區經驗,從制度層面探索以服務、便捷為主線的新型社會管理模式。
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具體工作的市區聯動推進機制建設。建設國際大都市不僅僅是市政府的責任,更是各區縣、街鎮和相關部門的共同責任。但是從目前情況來看,區縣、街鎮、社區等基層單位的工作職責中的涉外社會管理職能并不明確。區縣外事部門的職責僅側重對外交流,區縣相關社會管理部門也未對國際大都市背景下的涉外管理和服務工作引起重視。人大方面,除浦東新區人大常委會設立了外事工作委員會以外,其他區縣人大并無專門的涉外工作機構。市區兩級黨委和政府外事工作領導小組及其工作機構的平臺作用還需進一步發揮,區縣、街鎮層面各項涉外工作的職能需要盡快強化。與此相對應,今年市人大僑民宗委、外事委請浦東新區人大常委會外事工委及部分區人大常委會僑民宗工委聯動開展涉外非政府組織管理專項監督調研,正是從人大層面推動區縣涉外工作職能強化的一項舉措。
在建設國際大都市和設立自由貿易試驗區的背景下,我們一定要換個視角來看待外事工作。如果依舊僅停留在外事無小事、特事特辦,甚至有些諱莫如深的視角,我們的涉外工作就無法與國際大都市建設的要求相匹配。對于人大而言,應當將涉外工作與其他工作一樣,一并納入到國際大都市的法制建設體系當中,將市民、外來人員、境外人員作為必須遵守各項法律的平等主體,賦予平等的權利和義務。只有我們真正接納“老外”以及各類涉外組織成為我們這個城市的一部分,習慣于和身邊的“老外”一起排隊買早餐、坐地鐵、擠公交,身邊的“老外”習慣于和上海的老百姓一起排隊辦事、看病,甚至時不時看到上海人和“老外”用流利的英語、標準的普通話或洋涇浜的上海話相互溝通交流,我們才能說我們的城市是真正的國際大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