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萬蓮
海關14項新政“給力”自貿區監管服務
文/孫萬蓮
自貿區又出一批制度創新。4月22日,上海市政府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介紹了上海海關積極開展監管服務制度創新的進展情況。會上,上海海關黨組成員、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海關工作組主要負責人張華魯透露,圍繞“簡政集約、通關便利、安全高效”的要求,在前期試點基礎上,今年上半年,將推出14項“可復制、可推廣”的監管服務制度,并于5月1日前后和6月30日前分批推廣實施。
據介紹,5月1日前,海關已經或即將實施的制度有七項,除了我們比較熟悉的先進區、后報關制度,區內自行運輸制度,期貨保稅交割制度,融資租賃制度等創新項目外,工單式核銷制度、保稅展示交易制度、境內外維修制度也備受關注。
工單式核銷,即對使用企業資源計劃系統(ERP)的加工生產制造企業實施的聯網管理,取消單耗審核與備案,以企業每日自動發送的工單數據為基礎進行核銷。上海海關加工貿易處副處長邱海瀅表示:“工單式核銷這一模式,主要為了解決一些大型的加工企業的料件、產品、品種規格比較多,個性化生產,以至于生產的耗用、單耗變化比較頻繁,難以及時、準確地向海關申報這么一個難題。”他進一步指出,這個模式推出以后,對企業和對海關都有一些預期的效果。工單式核銷對企業而言,更尊重企業的運作規律,可以簡化企業的備案、通關以及核銷相關手續,確認核銷時間由以往的一個月縮短到一天,從而降低了企業的運營成本。對海關而言,也提高了實際監管的效率以及核銷的效率,提升了核銷的準確度。同時,也為自貿試驗區維修、研發等難以確定單耗的新型業態的監管提供借鑒與樣板。
保稅展示交易制度,對消費者和企業來說都是利好消息,已經率先落地運作的“森蘭商都”便是很好的例:企業和消費者不用進入自貿區就能零距離接觸110多個進口品牌的商品,且價格比市區便宜近3成。據悉,自貿區內企業只要符合條件,在向海關提供足額稅款擔保后,就可以在區外或者區內指定場所開展保稅展示交易,先銷后稅、集中申報;而沒有銷售出去的商品還可以再次返區或出口,有利于商品的靈活流動。上海自貿試驗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戴海波表示,保稅展示交易在最大程度上減少了中間環節,即使在完稅的情況下,價格仍然非常有競爭力。他同時透露,現在森蘭是第一個,在機場綜合保稅區的“日尚新”也正積極籌備中,下一步可能在臨港地區復制。
境內外維修制度也給企業大開方便之門,原來區內企業只能開展區內生產出口產品的返區維修,現在調整為允許符合條件的區內企業開展高技術、高附加值、無污染的境內外維修業務,企業可以接受來自世界各地的維修訂單,大大拓寬了企業業務范圍。據外高橋保稅區外的電子代工企業偉創力集團反映,今年3月,企業在海關的支持下正式開展了境內外維修業務,預計今年單個維修基地的營業額將達到1000萬美元,相比去年將整整翻十倍。
在此次正式發布的內容中,5月1日至6月30日即將分批推廣和實施的制度也有七項,包括批次進出、集中申報制度,簡化通關作業隨附單證,統一備案清單,內銷選擇性征稅制度,集中匯總納稅制度,保稅物流聯網監管制度,智能化卡口驗放管理制度。
其中,集中匯總納稅制度,將傳統的海關主導型稅收征管模式轉變為企業主動型的征管模式。在有效擔保前提下,允許企業在規定的納稅周期內,對已放行貨物向海關自主集中繳付稅款,海關由實時性審核轉為集約化后續審核和稅收稽核,簡化稅收征管手續,提高通關效率,降低企業成本。
這項措施將在上海自貿區內B類以上企業、區外A類以上企業中實施。據張華魯介紹,未來在征稅方面,還將試點企業自主保稅,這一制度將徹底改變海關原來審核制,改為企業自主申報制,大大擴大企業自主權。
另外,在企業管理方面,將在現有基礎上大幅度地推廣企業信用管理,賦予高新企業更多便利。張華魯進一步表示:“在企業管理方面,我們還將推出一些比如說企業協管員制度,我們設想將在自貿試驗區推行一些企業協管員,通過專管協管員,企業通關中有一些問題、海關上的問題,由專管員進行對口協調,大大方便了企業辦理海關手續或者解決海關通關業務中的難題、障礙。”“同時推廣AEO認證,也就是跟國外海關進行合作,把我們通關便利推向國際,推向國外,推向外國一些發達國家。”


的確,上海自貿區在探索貿易監管制度創新上一直努力和國際接軌,不僅擴大業務范圍、簡化申報流程,還積極支持各類新型貿易業態發展。如針對跨境貿易電子商務發展需求開通了“跨境通”服務平臺。上海海關目前已推出了“直購進口”、“網購保稅進口”的通關模式,符合條件的企業只要通過上海市的跨境貿易電子商務服務試點平臺在海關完成備案工作,都可以開展跨境貿易電子商務的業務。據統計,到四月初,這兩種方式一共實現了3360票交易,涉及到的貨值66萬元,3.3萬件商品。戴海波認為:“短短的三個多月,取得了這樣一個成績,不能說優秀,但至少是做出了一個很好的探索。下一步,可能在便利化程度、縮短物流時間這些方面,做進一步的努力;另外就是爭取簽約更多的電商,比如一些國際知名的電商,最近也在進行洽談。”
海關總署加工貿易及保稅監管司司長張皖生在發布會上表示:從海關工作看,上海自貿試驗區自2013年9月29日掛牌半年多來,制度創新紅利初顯,有效提升通關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據測算(暢聯物流提供)貨物通關時間平均縮短2至3天,節約物流成本10%左右;市場活力明顯釋放,截至3月底區內海關新增注冊企業2438家,總數達7392家,呈快速增長、多元發展態勢;貿易規模穩步增長,今年1-3月試驗區進出口值304.1億美元,同比增長6.5%,海關征稅234.6億元,增長10.5%;區域功能不斷拓展,推動總部經濟、跨境電子商務、全球維修、融資租賃、文化貿易等10個領域約350家企業功能拓展,涉及進出口貨值超百億美元。試驗區總體運行情況良好,成效符合預期。
戴海波說,貿易監管領域的改革創新是自貿區制度創新的重要內容。半年多來,在海關的大力支持下,自貿區誕生了一系列“第一”,實現了多個突破:國內首個跨境貿易電子商務服務平臺“跨境通”正式運營,首個“前店后庫”保稅展示交易平臺推出,國際中轉集拼業務在國內率先啟動,期貨保稅交割試點范圍和標的實現新突破,全球維修檢測、高新技術服務外包、再制造等服務貿易產業發展迅速。
“可以說,海關的創新舉措接軌國際通行規則,極大地提升了貿易便利化水平,進一步釋放了市場和企業的活力,為服務國家大局和上海創新轉型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如是評價。
據悉,此次海關監管服務制度創新,是海關總署授權上海海關在上海自貿試驗區范圍內,結合企業實際需求所開展的。這14項制度是對現有海關監管服務制度的創新和突破,但還只是海關在今年上半年推出的第一批創新制度,今后還將有更多創新制度出臺。預計各項創新制度到位后,將大大提高自貿試驗區貿易便利化的水平。
下一步,海關將根據中央“盡快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的要求,加快對14項制度化措施進行總結評估,及時把已經成熟的政策推廣到全部特殊區域甚至具備條件的全國其他地區,全面促進特殊區域政策的完善和功能的拓展,使特殊區域的優勢得到更大發揮,更加有力地助推我國外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