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霄雋
學校春游豈可“因噎廢食”
文/孫霄雋

曾幾何時,學生出行安全的話題已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但4月10日,海南澄邁欣才學校發生的春游校車翻車事故,再次引發了社會對校園出行安全的關注和討論。車上學生8死32傷,觸目驚心,令人扼腕痛惜。目前,涉嫌安全生產事故責任的學校校長、學校投資人以及涉嫌交通肇事的駕駛員等7人,已被公安機關刑事拘留。隨著事故原因的調查,一場學校春游的“存廢之爭”也不可避免地成為了人們熱議的話題。正如央視《新聞1+1》在報道該事件時發問——校長,還敢組織春游嗎?
有人說,沒有春游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從教育學的角度來講,春游對于正處于身心成長期的中小學生們來說頗有益處。在我國,春游自古便是一種不可或缺的教育方式。《論語》有云:“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就是一幅描繪莘莘學子在春天外出踏青、在大自然中舒放身心的動人畫卷。在一些西方發達國家,學生旅游更是被稱為“修學旅游”,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人民網一項名為“你認為學校組織學生春游是否有必要”的網絡調查顯示,90.5%的人認為“很有必要”,相信如果這個調查是以學生為對象的話,恐怕支持率只會更高。
既然春游有那么多好處、那么有必要,為什么還在爭論要不要組織春游呢?因為在一些學校眼中,組織學生春游難度高,安全隱患多,壓力和風險大,為規避風險確保安全,能不組織春游就盡量不組織,甚至個別學校出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考慮,更是直接取消了春游。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門盡管嘴上不說,卻通過嚴格審批為學校春游設置極高的門檻,致使學校組織春游成為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使春游成為了學生們看得見卻摸不著的“稀罕物”。
事發后僅一天,4月11日,教育部就下發緊急通知,要求“各地要立即配合公安、交通部門,掌握轄區內中小學校組織春游等校外活動計劃安排,排查車輛、線路及駕駛人員隱患,嚴格審批程序,堅決糾正查處運送學生車輛違法行為,確保學生出行安全。”可見,教育主管部門并未禁止學生春游,而是著重強調了過程監管和安全責任。
如此看來,春游本身不是問題,春游背后涉及的學生人身安全和責任歸屬,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以本次海南澄邁事故為例,雖然是“春游”車輛出了問題,但究其事故的本質而言,顯然還是因違規運營、違法駕駛而導致的交通安全事故。事實上,造成中小學生人身安全的因素很多,像孩子過馬路、乘公交、騎自行車等,都可能引發事故。換言之,春游并不是造成安全事故的直接原因,安全事故也不是組織學生春游的必然結果。以安全為由取消春游,無異于因噎廢食。
教育部早在十年前就曾下發過《關于進一步加強學校春游活動等安全工作的緊急通知》,此后又多次發文部署學校春游安全保障工作。但總體看,相關規章制度未能全面落實和有效運行,學校春游安全管理仍存在薄弱環節。因此,現在亟待討論的并不是“要不要組織春游”、“敢不敢組織春游”的問題,一味將安全責任歸咎于學校身上,顯然不合理。如何最大限度地保障學生春游安全,厘清春游安全的責任劃分,有效緩解教育行政部門、學校、學生家長對春游活動的擔憂和焦慮,才是當前必須認真對待的重大課題。
首先,學校作為直接組織者,自然是第一責任人,負有主要責任,在出行前要制定詳細的活動計劃,從安排線路、租用車輛、方案報送、組織實施、應急處理、安全教育等方面精心布置、周密安排,以確保每個環節的落實到位。同時,教育行政部門負有監管責任,要加強對學校的監督檢查,既要事后追責,更要事前預防、未雨綢繆,督促學校建立保障春游安全的管理制度,對管理不嚴、組織不力的學校及負責人依法追究責任。此外,相關部門單位負有共同責任,交通運管部門和承運單位要對承載學生出游的交通工具嚴格檢查監測,旅游部門和接待單位要嚴格監督、認真管理,及時發現問題,防微杜漸,徹底消除安全隱患。
春游本非原罪。保障學生的春游安全,滿足學生正常成長發展的校外活動需求,也絕不僅是學校一家之事,而是需要教育部門、學校、相關職能部門及全社會承擔起相應的責任,共同還孩子們一片“天青水碧、鳥語花香”的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