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翁紅妹
在臺灣佛光山拜訪星云大師
文/翁紅妹
到臺灣參觀佛光山是我一個心愿。2014年2月13日,我隨上海市人大參訪團來到佛光山,參加拜訪星云大師的活動,零距離聆聽星云大師暢談兩岸交流的想法、人間佛法的精義、佛光教育文化的發展,這是我意想不到的際遇和收獲。
坐在輪椅上的星云大師是一位和藹可親的88歲老人,見我們來訪,他連聲說,歡迎歡迎。之前,我雖然閱讀過星云大師的部分作品,而今天真的遇見星云大師,直接聽大師對兩岸關系的主張和人間佛教的詮釋,受益匪淺。大師作為人間佛教的行者,言語談吐通俗易懂,富有現代化、大眾化和國際化,我見識了大師弘揚佛法的最大魅力。
雙方交流中,星云大師提出的"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凈化人心"的宗旨,讓我進一步加深了他在弘揚佛法與推動兩岸佛教交流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星云大師12歲出家,經過多年的刻苦努力,孜孜不倦,開創了一個無限的人間佛教世界。他這一生,雖然沒有拿到過一張畢業證書,也沒有進過正式的學校教育,但是他對佛光山建筑設計的理念博大精深。眼前的大雄寶殿、大悲殿、大智殿及大愿殿四幢建筑金碧輝煌、規模宏偉,疏落有致地坐落在園區內。最突出的標志是金身接引大佛,佛像全身貼金,每與朝陽暮霞相映,金光萬丈、耀眼奪目。“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是大師倡導的道風,“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是大師追求的為人之道。大師親切、感性的話語,感染了在場每一個人,凡是到佛光山來的人,都能在這里得到深刻的心靈洗禮。
我對星云大師的敬仰,不僅他是佛教家,還是教育家和著作豐厚的和尚作家。他當年到臺灣一無所有,經過60年的努力,目前已經創辦16所佛學院,22所美術館。在美國、臺灣、澳洲創辦了4所大學,26所圖書館。在臺灣有多所社區大學,在世界各地有50所中華學校。多年來,他教育培養了一大批佛教人才。他說,我之所以能夠走向世界,方法就是“以退為進、以眾為我、以無為有、以空為樂”。星云大師以文化弘揚佛法,他以獨特的閱歷與經驗乃至人生的精神財富,十年如一日地堅持寫作,很多著作被翻譯成英、日、德、法、西、韓、泰、葡等十余種語言,流通世界各地。
我認真欣賞了星云大師的“一筆字書法”。星云大師由于糖尿病視力減弱,“一筆字書法”油然產生,因為看不清,不管要寫的話有多少字,只能先算好字與字之間的距離,憑著心里的衡量一揮而就,他以字為眾生祈福結緣。他的書法功力深厚、意蘊無窮,體現“盡善盡美”,善在內容,美在形式。他的字超越了一般書法理論的要求,雖無筆無鋒、無骨無勢、無橫豎撇捺,但卻神采生動,適眼合心,令人想到蘇軾在《小篆般若心經贊》中說的那句話:“心忘其手手忘筆,筆自落紙非我使”。
星云大師是著名的慈善家。他說,凡是有助于幸福人生增進的教法,都是“人間佛教”。佛光山的“寺廟、道場、學校、電臺全都不是我的,要把功德留給后代”。他把公益信托星云大師教育基金全部獎勵對教育、文化、媒體有貢獻的人,以提升人間的凈化和真善美。
交談中,星云大師臉上始終充滿大慈大悲和仁愛,給人以無限的崇拜和親切感。大家高度評價了星云大師為推動兩岸關系的發展和中華文化傳承弘揚作出的重要貢獻。告別前,我們與星云大師合影留念,隨后我們參觀了佛陀紀念館,大雄寶殿等。佛光山云居樓一樓大齋堂無半根梁柱,可同時供4千人用餐。佛光山成佛大道可容納3萬人以上聚會。佛光山寺的經營管理和機構齊全。星云大師在佛光山建立了科學民主的組織結構,包括傳遞衣缽,系統規范的管理,高超的領導模式與管理哲學讓我感嘆、折服。
星云大師的故事留給我太多的思索。他一生馳聘在人間佛教的世界,耕耘拓展、春華秋實,他生命的每分每秒如星光般的燦爛。我心中暗暗祝愿:星云大師健康長壽、風華依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