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暢 韋存存
(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浙江寧波 315000)
智慧城市建設背景下的寧波農村信息化推進策略研究
徐暢 韋存存
(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浙江寧波 315000)
農村信息化建設是城鎮化及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回顧寧波市近年來在推進農村信息化建設的探索和實踐的基礎上,通過開展村鎮調研和統計數據分析,對寧波市農村信息化發展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討論,并結合智慧城市建設的背景提出了相關策略[1]。
智慧城市 農村 信息化
近20年來,國家持續關注農業農村信息化建設,加大了農業經濟信息網建設的投入力度,以國家層面組織建立的農業信息網站覆蓋了全國各個涉農領域的信息數據,并可鏈接全球農業科技信息網絡,全國農業信息網絡已初具規模。
同時,全國各省、市作為全國農業信息網的構成節點,結合各自經濟、技術發展情況,積極探索適合自身農村信息化建設道路。浙江寧波市擁有相對突出的科技水平和信息化基礎設施,智慧城市建設推進也為寧波的農村信息化持續不斷注入新動力,包括農業技術支持、農業信息服務在內的網絡應用平臺逐步成型,但隨著城市整體智慧水平不斷提升、地區經濟不斷轉型,也暴露出農村的信息化未能貼合寧波農村的區域特征,信息化應用水平相對滯后等問題。分析挖掘農村信息技術應用內在需求,為智慧寧波的農村信息化推進提出切實可行的策略,需從多視角多方向開展研究探討。
以體系的角度來定義,農村信息化是指通過加強農村廣播電視網、電信網、互聯網等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的融合與優化,充分開發和利用信息資源,構建信息服務體系,促進信息交流和知識共享,使信息技術在農村生產經營、公共服務、政務管理及生活消費等各個方面實現普及應用的程度和過程。涵蓋農村生活消費信息化、農業生產管理信息化、農村科學技術信息化、農村經營管理信息化、農村市場流通信息化和農村資源環境信息化等六個領域。
在寧波市的信息化過程中,農村信息化得到有針對性的重點支持與推動,充分發揮農業農村信息化的先導和引領作用,以農村信息化帶動農業現代化,初步形成了信息化服務新農村建設的運營模式和工作機制,為寧波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十一五”期間,通過“村村通”等工程的實施,推動信息網絡加快向農村延伸,消除了“最后一公里”障礙;農村綜合信息服務站、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網、農經網等一批農村信息服務工程成效明顯;通過農村信息化試點示范工作以及教育培訓活動提升了農民信息化素質。
另一方面,寧波智慧城市建設制定了著力構建面向新農村建設的公共服務信息平臺的建設任務,圍繞信息化服務“三農”工作主線,建立農村綜合信息服務站和“數字鄉村”公共服務信息平臺,不斷加大對涉農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和整合力度,以信息化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發展,為農村居民提供信息查詢、遠程教育、文化娛樂、村務管理、電子政務和網上交易等服務。
現階段,寧波市農村信息化仍存在下述問題。
(1)信息化發展驅動力不能充分調動。我國的農業農村信息化主觀認識上依然被視為一項處于發展初級階段的社會公益事業,主要依靠國家和各級政府的政策支持與投入,市場利益的驅動力量不能充分發揮,農村信息化無法快速推進,這是全國各地區的共性問題。
(2)信息技術產業化和信息服務社會化仍未相輔相成。寧波市城市智慧水平不斷提升,但農村農業的信息技術產業化、服務化沒有緊密結合,迫切需要研發各種信息技術軟件和硬件產品,以支持信息技術的產業化發展,推動信息服務社會化。
(3)農村農業科研成果應用水平相對滯后。當前的農村科技服務體系與運行機制已經不能適應新形勢下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信息資源貧乏,同時參與農業農村信息化建設的各相關部門封閉、壟斷信息資源,重復建設的現象嚴重,信息化應用模式單一、信息化觀念落后,這些問題都嚴重影響了農業科技[2]成果的推廣速度。
(4)未形成新型職業農民群體。與農業科技推廣隊伍薄弱,農村優質勞動力轉業轉崗,留守農業勞動者文化程度偏低,很難適應農業農村信息化的發展趨勢。
由上述分析可見,在全國推進農村農業信息化的大環境下,寧波市的農村信息化建設已經取得長足的發展,但仍存在信息資源貧乏、信息服務體系不完善、信息新技術在農村農業發展應用不能廣泛推廣等問題制約著農村的信息化進程。
寧波“十二五”信息化發展主要圍繞智慧城市建設展開,農業信息化作為信息化進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起到大幅度提高農業勞動生產力,提高農業資源利用率的作用。通過分析智慧城市建設中與農村信息化相關聯的部分,針對寧波農村信息化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以生產力三要素,即勞動力、勞動對象和勞動工具為切入點思考信息化的推進策略,涵蓋信息資源建設、信息技術應用、信息化知識服務等方面。
勞動力是生產力要素中最活躍的因素,要培養適應農村信息化的新型職業農民就需要大力發展農民職業教育,通過有效的手段使信息意識進一步深入農民內心,并且從根本上改善農民的信息能力,總結國外農村信息化發展歷程與經驗,農業的信息化最終的實現必然是農民信息化素質的提高。
2.1.1 提高農民信息化素質
從農民的需求角度出發,以廣大農民喜聞樂見的方式推動農村信息化建設和農民信息素質的提高才是最有效的方式。比如借助智能手機在農村的普及,建立數字新農村多媒體閱覽系統并開發移動閱讀終端,為農村農民群眾提供更加廣泛、實用的閱讀資源,同時也可以使全國近百萬基層農業技術推廣人員便捷實現農業技術信息實時和交互傳播。保證農村科技信息及時、準確和主動地送到廣大農民手中,也是解決農村科技信息傳輸“最后一公里”的良好途徑。
提高農民的信息化意識與素質具有巨大的市場空間,因此除了依靠政府主導以外,也可充分發揮市場的力量。如媒體傳播企業可利用其對市場需求、服務內容和有效性的快速反饋優勢,攜手各種專業技術協會,主導農村信息服務方式,達到農村信息化快速發展和企業投資收益上的雙贏。
2.1.2 “校農合作”,提升信息知識服務
提升農民信息化素質需要配備高素質的科技隊伍和健全的政策體系。一方面要大力培養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以及政府相關部門的農業專業信息輔導培訓方面人才隊伍,加強農業職業技能培訓、農業創業培訓和農業實用技術普及性培訓;另一方面學校和政府也要引導和支持高校畢業生和各類優秀人才到農業生產領域就業創業,使之成為農業信息化的技術帶頭人,實現“千萬農民素質提升工程”。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就曾指出“發展職業教育是推動經濟發展、促進就業、改善民生、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是緩解勞動力供求結構矛盾的關鍵環節”。因此,地方高校特別是高職院校在開展社會服務時,可以積極的尋求與農村的合作,開展面向農村信息化的技術服務,建設“高校農村信息化服務點”、“農村物聯網實訓基地”等場所,充分發揮學校在開展培訓方面的優勢積極開展信息化知識服務。
目前,農業部門在全國建立了幾十條信息資源采集渠道,共計部署信息采集點近萬個。通過遠程聯網采集信息、報送農業農村各行業和各領域的生產動態、價格行情、科技教育、質量安全、自然災害、動物疫情、農民收入等信息。另外,早在20世紀80年代,在國家和地區一些專項資金的資助下,各省建立了種類繁多的農業以及與之相關的數據庫.內容涉及地貌、土壤、氣象氣候、耕作制度等各個方面。同時,國土資源、水利、林業、測繪等部門也相繼建設了農業政策法規、農業科技與人才、農村經濟統計、農產品價格等多個行業數據庫,其中部分數據庫的功能可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2.2.1 以“求實效、重服務、廣覆蓋、多模式”為要求的資源整合
由上述分析可知,全國可用的農業信息資源相對豐富,因此寧波政府應更注重信息資源的整合工作,利用已有和不斷收集的農業農村信息資源,開發信息共享平臺,形成一個共建的涉農數據庫,合并一條信息公路。可借鑒寧夏自治區的“平臺上移、服務下延”的信息服務模式,破解資源整合難、信息共享難、網絡進村難等制約信息化建設的難題。推進農村與農業部門、農業生產、農產品銷售等涉農信息資源的整合;推進農村與社會機構、日常生活、文化娛樂等非農信息資源的整合;推進農村信息資源整合的時效性建設。
2.2.2 面向生產管理決策的一體化信息處理平臺
對農業農村數據資源的信息分析、解析與挖掘處理技術與數據采集技術齊頭并進、共同發展。可采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數據分析技術進行農業農村信息統計分析,開發面向農業生產管理、宏觀決策和市場經營過程中的農業數字化模型及軟件系統,達到農業產前、產中和產后各個環節的數字化和信息化,為農民下一季或是未來幾年的勞動對象、生產計劃提供預報和決策依據。
打造智慧寧波的“智慧農業”需要在勞動工具的智慧化上勇于嘗試與進步。許多信息新技術在方法、應用上已經較為成熟,且已應用于社會生產的多個領域,但由于農村信息化進程的滯后,眾多新技術仍未在農業生產中大規模應用,歷史實踐證明,每一次勞動工具的突破性創新與改良都會帶來社會生產力的大踏步前進,信息新技術在農業生產上的應用真實對當前勞動工具的智慧化改造,是迅速提高農村生產率的重要手段。
(1)利用遙感和地理信息系統對寧波周邊農業結構布局、農作物長勢和農產品品種進行實時動態監測和預報。
(2)利用無線傳感網絡和生物環境信息提取技術開展農業過程在線監測與仿真,拓寬智能感知芯片、移動嵌入式系統等物聯網技術在現代農業中的應用,圍繞農業生產、加工和流通等全產業鏈實時調整生產方式方法。
(3)具有目標識別/無人駕駛/自主行走等功能的數字化農業機械、達到人操作機器工作水平的數控農業機械已經在試驗室甚至市場上去的突破性進展,可為發展農村信息化提供必要的技術保障。
(4)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可加強農產品市場監測,完善供求信息預測預警平臺。
上述農業信息新技術在農村的推廣應用需要實施“政府支持、企業參與、高校合作”策略,在政策上鼓勵高新技術企業、科研機構以提高農村生產力為立足點,研發適用于農業生產的技術產品;牽頭高校與農村的合作,進行農業科技創新,將理論盡快轉化為生產力,實現企業、科研院所與農村發展的三贏局面。
針對寧波市目前的農村信息化狀態,我們提出了逐一提高生產力三要素的信息化推進策略,根據區域產業特征,明確農村信息化中信息資源開發的總體需求,指導日后信息資源應用系統和平臺的規劃和設計,完善現有信息服務體系和應用模式,強化農民信息化觀念與素質。通過文中所述策略的推廣與落實,在智慧城市建設的推動下,智慧農村、數字鄉村將逐步成型,農村信息化建設可得以實現。
[1]陳威,郭書普.中國農業農村信息化新進展與新趨勢研究[J].湖北農業科學,2013,52(22):5625-5628.
[2]焦林,鄭紀業.我國農村信息化發展現狀與對策[J].中國農村科技,2013(1):71-73.
[3]國家統計局浙江調查總隊.浙江農村信息化水平研究[J].浙江統計,2009(3):23-26.
[4]趙意煥.河南省新型農村信息化發展路徑探討[J].河南農業科學,2013,42(12):162-164.
[5]朱莉,朱靜.貴陽市農村信息化發展現狀與策略思考[J].貴州農業科學,2012,40(2):175-179.
寧波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智慧城市建設背景下寧波農村信息化推進策略研究”(G13-ZX04)。
徐暢(1981-),男,講師,主要從事信息化、系統集成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