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煤礦作為經常發生事故的高度危險行業,其井下緊急避險系統是保護礦工根本利益的“生命工程”。分析了國內煤礦事故的現狀,指出作為“六大系統”核心內容的緊急避險系統的建設是勢在必行的。介紹了緊急避險系統的作用和組成,并針對我國建設煤礦井下緊急避險系統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分析了對這一系統的發展、研究趨勢,提出了我國在避險系統建設方面的建議。
關鍵詞:緊急避險;避難硐室;自救器;移動式救生艙
中圖分類號:X9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35(2014)09-0123-02
我國有95%以上的煤礦開采屬于井工地下作業,煤礦安全生產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約,事故頻發、傷亡慘重、經濟損失巨大的狀況尚未得到根本好轉。雖然每年煤礦安全生產事故死亡人數有升有降,但是,其傷亡人數一直位于各行業之首。要想降低煤礦安全事故發生的概率,一方面要通過事前的預防措施主動降低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要在不能絕對避免事故發生的情況下,努力建設能夠降低事故損失、減少人員傷亡的緊急避險系統。緊急避難系統作為煤礦井下安全避險六大系統的核心和救援體系的強大后盾,它是煤礦安全生產的“諾亞方舟”,是保護礦工根本利益的“生命工程”。
1緊急避險系統的作用及分類
煤礦緊急避險系統是指在井下發生煤與瓦斯突出、火災、爆炸、水災、頂板問題等災害事故時,在逃生路徑被阻和逃生失敗的情況下,為避災人員安全避險提供生命保障的由避災路線、緊急避難設施、設備和措施組成的有機整體。緊急避險設施就是在煤礦井下發生災害事故時,為不能直接逃離的避災人員臨時避難提供的生命保障密閉空間,它可以提供安全防護、氧氣供給、有毒有害氣體處理、通訊、照明等基本生存條件,其中主要包括避災硐室和救生艙。煤礦緊急避險系統作為救援系統重要的一部分,在礦難發生后,它可以為遇險礦工提供一個安全且密閉的環境。對外,這個環境能夠隔離煙氣和燃燒產生的有害氣體;對內,它能夠提供食物、水、氧氣等,為遇險人員提供生存的必要環境,為獲得救援爭取時間,提高救援率。
煤礦井下緊急避險設施有自救器、移動式救生艙和永久避難硐室。
自救器是煤礦工人隨身攜帶的,在遇到缺氧或無氧,存在有毒、有害氣體的情況下,可以快速佩戴、迅速逃生的一種呼吸保護儀器,是下井作業人員必須佩戴的一種安全裝備。自救器按其作用可分為過濾式和隔離式兩種。隔離式自救器又分為化學氧自救器和壓縮氧自救器兩種。在近幾年進行的礦難救援工作中,隔離式自救器為救援作出了巨大貢獻,保護了大批井下工人的生命。為此,我國正在不斷努力地研制有效使用時間更長、更加高效的隔離式自救器。
移動式救生艙設置在各采掘工作面一定距離內(自救器有效逃生距離)或作業人員比較集中的固定地點。它可以為井下避災人員提供避險條件和生存空間,并能通過牽引、吊裝等方式實現移動,以適應采掘作業要求的避險設施。其主要優點就是能移動,可以根據需要隨工作地點的變化而定期移動,其材質可分為硬體式和軟體式。硬體式救生艙是用鋼材等硬質材料制成的一體式、分節組裝式等類型;軟體式救生艙又分為軟體式和組合式,主要是采用耐高溫、帆布阻燃、抗靜電等材料制造,在突發緊急情況下,依靠快速(幾十秒至幾分鐘)自動充氣膨脹架設。目前,我國正著力研究可移動式救生艙。
永久避難硐室通常設置在水平大巷、井底車場、采區避災路線上,利用貫穿巖層直達地表的大直徑鉆孔持續地向內輸送空氣,并保證通信的暢通。它服務于整個礦井、水平或采區,服務年限一般要求不低于5年。在大多數情況下,礦井發生險情,礦井內部供水、供電、通風等保障系統被破壞后,井下人員逃生到永久避險硐室后,能夠依靠永久安全避險硐室內配置的自身安全保障儲備系統維持至少96 h的生存基本需求,在沒有逃生條件的情況下等待救援。
2我國煤礦井下緊急避險系統建設現狀
2.1政策導向
2010-05-19,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副局長、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局長趙鐵錘在山西長治表示,我國將在全國煤礦建立完善的包括井下緊急避險系統在內的六大系統,以達到“設施完備、系統可靠、管理到位、運轉有序”。2011-01-25,國家安監總局、國家煤礦安監局印發了《煤礦井下緊急避險系統建設管理暫行規定》。這是我國政府、相關國家管理部門首次正式將安全生產關鍵技術、裝備納入國家科學技術領域支持的范圍內和國家“十二五”規劃。
2.2國內建設情況
對井下緊急避險系統的建設,依照國家有關要求,各省、市根據實際情況穩步推進,取得了一定的進展。2011年,山西省加快推進井下安全避險“六大系統”和應急救援體系建設,將潞安集團常村礦、同煤集團塔山礦等7座煤礦建設為全省緊急避險系統“先行示范礦”;吉林省在通化礦業集團松樹鎮煤礦、八寶煤礦2個礦井開展省屬國有煤礦緊急避險系統建設試點工作;在琿春市吉春煤礦、金山礦業板石一井等2個礦井進行小煤礦的緊急避險系統建設試點工作;湖南省安監局對全省涉礦場所進行清查,規定煤礦建設和生產必須修建“避難設施”。在煤礦企業加快建設步伐的同時,許多科研機構也進行了相關研究,目前,國內已經有數十家企業、高校和研究所共同研究緊急避險系統,也開展了礦用可移動式救生艙、永久避難硐室等緊急避險技術和裝備的研究,加強了防塵供水系統、壓風自救系統和煤礦井下通信系統的建設。
2.3研究趨勢
目前,關于緊急避險系統的研究有許多方面,以下為當前兩個主流研究方向。
2.3.1緊急避險系統的模型設計
緊急避險系統作為應急救援系統的關鍵組成部分,在設計和建設過程中,應把井下所有可能出現的災害情況都考慮進去。國內相關高校、研究所對這方面的研究,是以緊急避險系統為基礎,打造“感知—避險—救援”新型救援模式,并根據各礦井的具體情況進行模型模擬,分析危險源,得出模擬結果。在此,還可以根據結果中遇險人員往哪里逃、怎樣與地面聯系、是否能升井等問題的答案設計逃生路線和避難硐室的位置,并為避險預警方案,基于避險系統的培訓、演練做準備。
2.3.2緊急避難系統的組成
從緊急避險系統的組成部分入手,逐個擊破和完善。目前,關于緊急避險系統的各個部分國內均有研究,比如就井下遇難人員戴著過濾式自救器死亡這一點,對隔離式自救器和壓縮氧自救器存在的缺陷進行研究;根據自救器所能提供的額定防護時間來設計逃生路線、避難硐室,并在避難硐室內設置壓縮氧氣自救器,供遇險人員更換,以保證遇險人員能安全撤至地面等內容進行相關研究。
3緊急避險系統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3.1存在的問題
國內關于緊急避險系統的結構要求和要達到的目標還缺乏統一標準,雖然關于緊急避險系統的建設已經出臺了一些相關文件,但是,在實際操作中,緊急避險系統目前的建設情況還是相對獨立的,并沒有與人員定位、監測監控、壓風自救等現有的安全防護系統結合起來,而且還沒有以立法形式強制實施,把企業行為上升到法律行為的層面上。所以,在缺少立法支持的情況,很多企業受利益的驅使,會在避險系統的建設上偷工減料,只做表面文章,使建設成果遠遠低于期望值。
在建設過程中,在選擇逃生避險路線和避難硐室位置等問題時考慮還不夠全面,沒有將關于危險源辨識和風險評估等概念更好地融入到建設中。
目前,國內在緊急避險系統的建設方面還主要停留在關注各種新型避險設施研發的階段,對加強煤礦安全教育、普及井下員工的自救意識和避險設施概念與使用、自救器使用、避險標識識別等方面的培訓還做不到位。
3.2相關建議
緊急避險系統的建設應該能夠有效地與監測、監控系統,通信聯絡系統,人員定位系統等有機結合,這樣才能提高救助率,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緊急避險系統的建設應該根據煤礦的自身特點、地質環境、開采方式、采掘布局等內容,綜合考慮井下巷道系統范圍和生產區域的特點來建設。避險方式還應因地制宜,以滿足井下作業人員在突發緊急情況下的避險需要為原則,合理設計避險設施建造的位置,將系統設置在正常避災路線上,保證遇險人員、救護隊員能夠第一時間到達。在選擇位置時,應該充分考慮各種突發情況,做好應急預案,使井下緊急避險系統盡可能地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總體來講,要在有針對性的研究基礎上科學設計避險設施類型,緊密結合實際生產需求,使緊急避難系統既要滿足實際需要,又兼顧長遠的發展。
定期對緊急避險設施進行維護和管理。每年對避險設施進行至少1次的系統功能測試,包括氣密性、供氧、有害氣體處理、電源等。經過檢查,如果發現避險設施不能正常使用,應及時進行維護。采掘區域的避險設施不能正常使用時,應停止采掘作業進行處理。同時,企業應建立緊急避險設施的技術檔案,準確記錄緊急避險設施安裝、使用、維護和配件、配品更換等信息。
各大中小型煤礦都應該樹立本質安全意識,將緊急避險內容納入采區設計、作業規程、重大事故應急預案、礦井災害預防和處理的計劃中,使井下緊急避險系統可以有效地融入煤礦安全管理體系中。在實施方面,煤礦企業要對入井人員進行安全培訓,培訓包括緊急避險系統的構造、緊急避險設施的使用方法和安全避險常識等的相關內容。如果遇到人員調整,應及時提前進行再培訓。煤礦企業還應開展緊急避險應急演練,建立演練檔案,及時將相關情況上報到縣級以上煤礦安全監管部門。
4結束語
本文對我國煤礦井下緊急避險系統進行了分類介紹,對其作用和意義進行了分析,簡要敘述了國家相關政策、國內緊急避險系統研究、發展趨勢和建設現狀,并指出了建設中存在的相關問題,并根據我國國情提出了相關的改進建議。
參考文獻
[1]楊大明.煤礦井下緊急避險系統的建設與發展[J].煤炭科學技術,2010(11):6-7.
[2]李衛成.自救器在礦井應急救援中的作用與應用現狀[J].礦業安全與環保,2008(12):95-96.
[3]張大明,馬云東,丁延龍.礦井避難硐室研究與設計[J].中國安全生產科學技術,2009,5(3):194-198.
[4]安全監管總局辦公廳.煤礦井下安全避險“六大系統”建設完善基本規范(試行)[EB/OL].[2011-03-24].http://www. Chinasafety.gov.cn /newpage /Contents /Channel_5330 /2011 /0324 /126988 /content_126988.htm.
[5]安全監管總局.我國將推進非煤礦山安全避險六大系統建設[EB/OL].[2011-03-11].http://www.aqsc.cn/101806/101889/190501.html.
[6]余茂君.“6大系統”建設開始助跑[J].勞動保護,2010(8):22-23.
[7]盛武,楊力,高明中.煤礦緊急避險體系構建與應急救援模型研究[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11,21(4):173-174.
————————
作者簡介:何政平(1970—),女,畢業于淮北煤炭師范學院(本科),現就讀于太原理工大學。
〔編輯:白潔〕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s Coal Mine Emergency System
He Zhengping
Abstract: As a frequent coal mine accidents in high-risk industry, and its underground emergency system is to protect the fundamental interests of the miners “life project.”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domestic coal mine accidents, noting that as the construction of “six systems” core content of the emergency system is imperative. Describes the role and composition of the emergency system, and for the status quo and problems of building coal mine emergency system,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system, research trends, and proposed system building in hedge recommendations.
Key words: emergency hedge; refuge chamber; rescuer; mobile refuge chamb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