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展 徐 青
(天津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天津 300051)
城市道路雙黃線與中央分隔物銜接處設計探索
李 展 徐 青
(天津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天津 300051)
針對分隔城市道路對向車道的主要設施雙黃線、中央分隔物兩者在工程設計中的寬度指標存在不同,當車輛從雙黃線駛向中央隔離物時容易產生交通事故的問題進行了研究,通過解讀相關規范,并結合工程實際,對工程設計、設施安裝、運行管理等相關環節深入分析,為解決此類問題提供可行的措施。
雙黃線,中央分隔物,銜接,設計
中央分隔物、雙黃線常見于城市道路的主干路、次干路中,是用于分隔對向車道的主要設施,然而兩者在路緣帶、安全帶、側向凈寬等方面存在不同。若中央分隔物較窄,道路由雙黃線段至中央分隔物段的過渡區域不明顯,道路橫斷面在銜接處發生改變,卻難以被駕駛者注意,車輛行駛軌跡不能同步修正,容易產生交通事故。
根據原有規范CJJ 37-90城市道路設計規范[1]第4.3.2條,單幅路、三幅路設中間分隔物時、中間畫雙黃線時橫斷面布置的規定,采用雙黃線分隔對向交通時,車道左側對路緣帶的規定比較模糊,根據布置圖4.3.2-2,車行道左側并沒有設置路緣帶,而在圖4.3.2-1中,當道路采用中間分隔物分隔對向交通時,車道左側寬度同時考慮了路緣帶、分隔帶、側向凈寬等多方面因素,在原規范的指導下,城市道路雙黃線與中央分隔物銜接處的設計可利用空間較短缺,實際工程中若采用占用車道的方法設置中間分隔帶,對車輛行駛軌跡造成干擾,易引發交通事故。規范第4.3.1條中,對車速40 km/h~60 km/h的大型汽車車道寬度取值為3.75 m,相比新規范有0.25 m的富余空間,為道路改造留出余地。相比原規范,CJJ 37-2012城市道路工程設計規范[2]條目5.3橫斷面組成及寬度的規定,強化了城市道路設計的安全原則。規范明確采用中間分隔帶或者雙黃線分隔對向交通,路面左側均需設置路緣帶,雖然條目5.3.2中對一條車道最小寬度的規定相比原規范取值偏小,相關研究及工程實踐表明,該寬度能保證車輛正常行駛,由于車道適當變窄,車輛行駛軌跡相對受限,結合道路管理設施以及標志標線的設置,保證車輛由雙黃線段安全過渡至中央分隔帶段道路。綜上,相比原有規范,現行城市道路設計規范對城市道路橫斷面的規定有利于保障車輛行駛的安全、舒適,經過長期工程實踐,現行規范的車道寬度、路緣帶、側向凈寬等指標得到優化,與原有規范有明顯不同。
本文結合工程需求,以華昌街順接現狀海防路工程為例,探索城市道路雙黃線與中央分隔物銜接處的道路平面設計措施,通過平面布局的調整,對城市道路由雙黃線過渡至中央分隔帶段落進行優化設計。華昌街是天津南港工業區規劃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規劃道路等級為城市次干路,路面寬度16 m,雙向四車道,設計車速V=30 km/h。海防路是南港工業區規劃的“8橫8縱”主骨架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現狀為一級公路,規劃道路等級為城市主干路,路面寬度24 m,雙向四車道帶右側硬路肩,與華昌街順接路段設計車速調整為V=40 km/h。
華昌街順接現狀海防路工程的圓曲線半徑選取160 m,滿足CJJ 37-2012城市道路工程設計規范中30 km/h設計車速下不設超高的要求,半徑160 m圓曲線兩側分別采用一條緩和曲線與海防路、華昌街相連,緩和曲線長度為62.5 m,滿足最小長度的要求,為滿足緩和曲線與圓曲線半徑相協調的要求,選取緩和曲線參數A=100 m,與R=160 m基本接近。設計的圓曲線半徑小于250 m,根據CJJ 193-2012城市道路路線設計規范[3]需在圓曲線內側加寬,道路平面設計采用全緩和曲線段范圍內的加寬過渡。本課題研究的主要對象,城市道路雙黃線與中央分隔物的銜接設計,位于華昌街與160 m半徑圓曲線范圍內,如圖1所示。
圖1所示為華昌街順接海防路工程平面圖,樁號K1+544.118為直緩點,此處對向交通采用雙黃線分隔,橫斷面如圖2a)所示;樁號K1+606.618為緩圓點,此處路面寬度為全加寬,對向交通采用防撞護欄分隔,橫斷面如圖2b)所示。防撞護欄為鋼筋混凝土材質,本身不提供安全帶寬度,需在其外側考慮安全帶、路緣帶寬度,而華昌街雙黃線外側僅提供0.25 m的路緣帶寬度,在由雙黃線路段駛入防撞護欄路段過程中,根據設計的標準橫斷面,內側機動車道路行駛軌跡需向遠離道路中線方向發生0.25 m的偏移。

本工程雙黃線與防撞護欄的過渡區域位于主干路與次干路銜接處,工程設計理念與解決問題思路具有典型意義。為保障車輛行駛的安全,雙黃線與防撞護欄的交接位置沒有設置在直緩點,而是選擇在整樁號K1+565,該處位于緩和段,由于存在路面加寬過
渡,該樁號路面寬度(不含土路肩)為16.65 m,在扣除防撞護欄0.5 m后,與華昌街路面寬度16 m(樁號 K1+544.118)大致相當。選擇在轉彎段完成雙黃線與防撞護欄的交接,出于以下因素考慮:1)相對直線段,駕駛者在轉彎處時,潛意識提高警覺,降低車速,主觀上減少交通事故的發生幾率;2)交通隱患主要存在于車輛由雙黃線駛向硬分隔路段,由于轉彎段存在緩和曲線和車道加寬值,客觀上為車輛平穩過渡提供足夠的側向凈寬;3)相比直線段,轉彎段處的交通被重點管理,為保障交通安全,可配合使用防護設施[4],如采用貼有反光膜的防撞桶等,通過預警以提高駕駛者安全意識,并顯著降低車與人員損傷;4)在面對此類問題時,應因材施法。以華昌街工程為例,車輛由雙黃線駛向防撞護欄的區域,位于圓半徑內側,能夠避免車輛進行0.25 m偏移前后的行駛軌跡形成S形;反之,則需模擬車輛行駛軌跡,進一步評測設計細節是否合理。

城市道路中間帶存在硬質隔離和雙黃線兩種主要方式,兩者不可避免地存在銜接處理,由于安全帶寬度、路緣帶寬度等的規定,兩者在銜接處理中尚存在亟需優化之處,本文結合相關工程的設計工作,得出以下主要結論:1)根據城市道路橫斷面布置的一般規定,雙黃線與中央分隔物的銜接,在實際工程中主要應用于城市道路主干路、次干路,作為城市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設計時應同時考慮城市景觀、工程造價、交通安全等因素。2)雙黃線與中央分隔物銜接位置的確定,宜選在車輛行駛環境發生變化處,駕駛員精力集中,警覺意識強,例如平交口、轉彎段等處——平交口處車輛行駛車速較低,視距良好,轉彎段處交通預警設施齊全,可與車道加寬、緩和曲線段等同步設計。3)銜接處的交通隱患主要發生在沿車輛行駛方向,雙黃線變為硬質隔離設施的區域。為保證車輛行駛安全,應提供充足的側向凈寬,銜接段應提供足夠的行駛距離,將道路橫斷面分隔帶的過渡由一個點轉變為在一個區間內完成。4)提升設計人員的專業素質,工程設計時應綜合考慮車輛工程學、駕駛行為學、道路工程設計理論、交通管制設施等因素,通過模擬車輛行駛軌跡,完善道路平面設計的安全細節,可通過以下方面進行優化:a.道路橫斷面設計;b.保證銜接區域范圍內視距;c.中央分隔物的合理選擇,應注意安全指標,如
分隔物自身能否提供安全帶寬度等。5)銜接處的交通設施的設計應從以下方面進行:a.在車輛駛近中央隔離物前,設立警示標識,宜采用具有醒目特征的防撞桶,提醒駕駛者注意車輛行駛的安全,一旦發生交通事故,盡可能保障駕駛者的人身安全;b.根據道路橫斷面、平面參數,合理劃定車道標線,妥善引導車輛行駛;c.為保障夜間車輛安全行駛,應考慮照明等輔助設施。6)對已有城市道路工程的改造,針對設計車速為40 km/h~60 km/h的城市道路,可考慮將內側車道寬度由3.75 m改為3.5 m+0.25 m,以保證雙黃線外側0.25 m路緣帶,同時可以兼顧滿足CJJ 37-2012城市道路工程設計規范5.3.5條目對分車帶最小寬度的要求,橫向限制車輛行駛的軌跡,保證安全過渡。
綜上,雙黃線與中央分隔帶隔離物的銜接不利于交通安全,應避免在車輛高速行駛的路段采用。在城市道路交通規劃環節,應合理調整城市道路不同等級的布局,減少設置此類設施。
[1] CJJ 37-90,城市道路設計規范[S].
[2] CJJ 37-2012,城市道路工程設計規范[S].
[3] CJJ 193-2012,城市道路路線設計規范[S].
[4] GB 50688-2011,城市道路交通設施設計規范[S].
Inquiry on the design of connection part of double yellow line and central dividers of city highway
LI Zhan XU Qing
(TianjinMunicipalEngineeringDesignAcademyHeadquarter,Tianjin300051,China)
In light of different width index of major double yellow line and central dividers in isolating city road, the paper studies traffic problems easily occurring when vehicle driving from double yellow line to central dividers, interprets relevant norms, combines engineering practice, and finally studies engineering design, equipment installation and operation management and so on, which has provided feasible measures for solving such problems.
double yellow line, central dividers, connection, design
1009-6825(2014)07-0149-02
2013-12-23
李 展(1986- ),男,碩士,助理工程師; 徐 青(1979- ),男,工程師
U412.37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