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怨的時代
2000年,美國著名心理治療專家威廉·克瑙斯發現他的咨詢者越來越喜歡抱怨并陷入其中無法自拔。他為此做了深入的調查研究,結果令他十分吃驚:“美國文化是抱怨的文化。”威廉·克瑙斯在他的《不抱怨的法則》一書中感嘆道。信息的極度發達使人們更輕易地看到讓他們感到不滿的東西,而欲望與現實之間的距離愈來愈大也讓人們更容易產生挫敗感并引發抱怨。十多年后,我們也進入了一個抱怨的時代:房價、油價、炫富、堵車、限號、薪水……甚至過馬路、廣場舞都會引起無數網民的抱怨與批判。
這個時代為什么會讓人產生如此之多的不滿和抱怨呢?
其實抱怨從人類社會誕生以來就一直存在著,“抱怨現象貫穿于歷史發展的始終。亞當抱怨夏娃導致他們二人被逐出伊甸園,古希臘人因瘟疫和疾病而抱怨變化無常的眾神靈,中世紀的牧師因我們現在所熟知的精神病而抱怨魔鬼和惡棍……而由抱怨引起的心理恐懼普遍存在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甚至比你想象的還要普遍。抱怨就像空氣一樣無處不在。”威廉·克瑙斯也承認,抱怨是一種無可避免的社會現象。那么我們為什么會抱怨?威廉·克瑙斯給出了答案,他認為抱怨是指以抱怨別人獲得理由來逃避責任。“當我們抱怨時,首先依賴某種行為標準和規則;然后以這些標準衡量行為;最后以各種責任程度為基礎,為違反規則而接受或免除懲罰。”在他看來人們面對一個違反了自己認定的規則或侵犯了自己利益的行為時,會本能地通過抱怨來達到表示不滿、發泄因此產生的負面情緒、將自己與這種行為劃清界限并推諉責任的目的。威廉·克瑙斯認為在理想的狀態下,對于破壞規則的行為進行抱怨,從而使破壞者受到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能夠規范人們的行為并維護社會秩序。“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根據這種更加冷靜的觀點給予或接受批評的話,那么抱怨就不再是一種由情緒影響的過程了。但實際上,就像每個人都知道的那樣,很多時候抱怨都會超過限度。”因為良性的抱怨需要冷靜、適度并能夠提出可行的建議,而人類本性中的逃避心理會讓人不自覺地夸大抱怨中發泄、逃避責任的功能,有意無意地減少比較麻煩的提出建議的行為。這種本性讓愈來愈多的抱怨變成了抱怨者單方面發泄和擺脫責任的工具,很少會讓抱怨直接面對問題的產生者。這就讓抱怨失去了它應有的溝通和糾正的功能,成為一個傳播負能量的源頭。
習慣性無效抱怨者
同樣看到這個問題的還有美國心理學家蓋伊·溫奇,他在《抱怨的藝術》中將抱怨分為有效抱怨和無效抱怨:有效抱怨是對能夠解決的問題發表不滿并采取行動改變;無效抱怨則是無限放大一些并無大礙的問題對自己的影響或是將精力花在抱怨那些無法解決的事情上。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說,抱怨中占據了絕大部分份額的是無效抱怨。“不知為何,幾十年過去,抱怨從目的明確且有效的行為變成了全國性的消遣。我們的國家充斥著無效抱怨者,他們對日常生活的挫折、憤懣和苦惱束手無策,不知道如何去有效地表達。從心理學角度來說,我們的抱怨行為是在大量浪費我們有限的感情資源。沒錯,大部分抱怨對心理健康無礙,本身也無足輕重。但是它們就跟細菌一樣,本身很微小,集聚在一起規模就比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總和還要龐大。我們大部分的抱怨微不足道,但是這些牢騷堆積在一起,能蓋過所有積極的言論。結果,抱怨成了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蓋伊·溫奇驚訝于人們對于無效抱怨的執著。
表面上看無效的抱怨確實能夠發泄情緒,甚至在社交中這種發泄還能打破尷尬或是拉近距離。但實際上無效抱怨卻遠不是人們想象中的那樣雖然無用卻也并無大礙。蓋伊·溫奇從心理學層面分析了無效抱怨的危害:習慣性無效抱怨者從來不會否定自己,他們只會否定世界,并且認為自己僅僅是對這個世界做出了適當反應。因為將問題與責任推給了別人或者社會,這會帶給他們短暫的心理上的輕松。但是問題本身并沒有解決,它會愈來愈快地帶來下一次抱怨,最終形成抱怨、發泄、積累、再抱怨、再發泄的惡性循環。而不停地抱怨則會帶來其他風險,它會讓周圍的人對你產生厭煩。一般人在聽到別人抱怨的時候會產生同情并予以安慰,這是人類溝通交流的方式之一。但是當對方是一個習慣性無效抱怨者時,那些重復且始終沒法改變的抱怨會讓聽者產生無法安慰他的挫敗感,并會受到負面情緒侵擾。正常情況下,人們會意識到這一點并在適當的時候停止抱怨。但是當人陷入習慣性無效抱怨的慣性當中時,他感受別人厭煩情緒的敏感度會下降,從而要么成功地將對方感染成同樣的習慣性無效抱怨者,要么成功地讓自己成為人們避之不及的負能量傳染源。
無效抱怨的危害不僅僅是搞壞你的人際關系,還會產生一種看上去很玄虛的問題:愈抱怨事情就會變得愈糟。有些人將這種情況解釋為負面情緒能夠影響你的運氣,心理學有著比較科學的解釋。這種被稱為墨菲定律的奇怪現象其實就是心理學證實性偏見所帶來的后果。人們在接受信息的時候總會傾向于尋找、接受那些符合自己觀點的信息,同時會不自覺地忽略掉不符合自己觀點的信息。這種心理傾向在習慣性無效抱怨者身上會表現為抱怨的、無法解決的負面情緒,干擾他看事情的視野和角度,從而接受更多的負面信息。過多的負面情緒會在潛意識里影響他將自己的行為選擇偏向于負面,導致了看似很玄虛的愈抱怨運氣愈糟的情況。
想從無效抱怨帶來的壞運氣中解脫出來嗎?蓋伊·溫奇的建議是讓抱怨變得藝術起來。首先是別抱怨不能改變的事情、別成為只為抱怨而抱怨的人,那只會讓你愈來愈挫敗;然后確認你的抱怨是真的想改變什么,因為絕大多數人的抱怨其實并不希望事情改變,只是為了推卸自己的責任;用讓人能接受的方式向能夠解決問題的人抱怨,這樣才能讓抱怨有效;最后如果確實無法改變,要么換個環境,要么換個看事情的角度。否則陷入習慣性無效抱怨的怪圈中,它會像一劑慢性毒藥毀掉你的一切。
你落入了哪種陷阱
威廉·克瑙斯提出了無效抱怨陷阱的概念,他認為無效抱怨有很多不同的表現形式,有的是外在的,比如由于我們自身的缺陷而抱怨他人;另一些是內在的,我們并非僅僅承擔責任,還用過度抱怨為自己開脫,或者給自己本應受到抱怨的行為找些毫無意義的借口。這其中有些反映了對所抱怨事物的恐懼,有些導致了麻痹自己和懶惰,但是無一例外出于個人義務和思想、情感及行動的責任而傾向于為自己辯護。一旦陷入這些無效抱怨所形成的思維陷阱就會形成錯誤的認識,從而在無效抱怨的惡性循環中無法自拔。
看看下面這些無效抱怨的陷阱,你落入了哪個?
利己主義型陷阱
如果屬于這一群體,你會由于別人存在缺點和毛病而抱怨他們,這會讓你產生錯誤的安全感和優越感。實際上其他人暴露出的問題并不能使你的精神和現實生活發生任何良性的改變,反而會讓你將自己的存在價值建立在貶低別人卻無法提高自己的基礎上。為了跳出這一陷阱,請盡可能適當贊揚別人,避免他人有失體面。
掩飾型陷阱
人們為了從自己的錯誤行為中解脫,故意編造聽著可信實則錯誤的理由。如:“沒人那樣教過我”,“我覺得那樣是被許可的”,“如果天氣不發生變化,事情就不會那樣了”。這種掩飾令人保全面子。然而,如果把那些尋找掩飾理由的時間用在思考造成錯誤的原因并予以改進上則更好些。為了避免落入這種陷阱,最好為自己所做的一切承擔起責任,而不是為自己開脫。例如,如果你忘了打電話,你只要老實說“我忘了”就行了,不要責怪你的同事讓你分心了。
否認型陷阱
否認有多種形式:一種是以積極樂觀的態度看待世界好的一面,這被稱為“善意的否認”;另一種是從心理上否認痛苦的現實、想法或感受。常見的否認是故意否認自己會招致抱怨的行為,人們常常把這種形式的否認作為免受抱怨的首選。如果你掉進這種陷阱,當出現失誤時你就會說“這不是我干的”或“這不是我的錯”。這種迅速而簡單的逃避會減少你改正錯誤的機會。為了遠離這種陷阱,你要勇于承認錯誤并解決問題,不應該為那些無謂的否認浪費時間和精力。
埋怨型陷阱
人們陳述自己的愛好和興趣時別人不相信自己,從而感到絕望和無助。這不是軟弱的表現,而是一種高度操縱型的抱怨形式。這種陷阱有很大的負面影響,它常會使人感到孤立無援而且無助。要遠離這種陷阱,請聽聽圣托馬斯·阿奎那的忠告吧:“改變我們所能做的,接受我們所不能的,并了解兩者的不同。”
沮喪型陷阱
落入沮喪型陷阱時會錯誤地認為自己很無助,為你根本無法控制的事情而沮喪。由于很少有人意識到自責和無助這對矛盾,所以掉進這一陷阱的人總是感到生活沒有希望。為了遠離這種陷阱,你要認識到自己總會找到一種選擇,哪怕是為實施這一選擇而邁出最小的一步也說明你有能力變革。
“差勁的人”型陷阱
這是所有抱怨陷阱中最痛苦的一種。你抱怨自己,并因為目前的狀況而宣稱自己是個差勁的人。這種抱怨的觀念會把你囚禁在一種自欺欺人的狀態中。如果你真是“差勁的人”,你能怎樣改變自己呢?遠離這個陷阱的人們能做出恰當的改變,包括改變會導致這種錯誤思想產生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