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念解讀
我國高考中一些省份目前仍然采取本科層次按錄取批次劃分為三個批次,一本為第一批次、二本為第二批次、三本為第三批次,每年三本線因考生成績而有所不同。三本高校包括:多數獨立學院;多數民辦高校;少數公辦本科高校的部分專業;少數本科高校的中外合作辦學專業。
三本院校的招生,是根據參加全國統一高考的成績,最后一批投檔進行錄取的。三本與一本、二本都是屬于普通高等學校教育系列,學制為4年,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都是相同的。三本不等于民辦高校。經教育部批準,有少數獨立學院和民辦高校全部或部分專業可在本科第二批及以上招生,這些學校不屬于三本。三本高校也有一些是省屬公辦高校。
案例分析
高招錄取進行中,三本高校“零投檔”成為一個嚴重的現實問題。2014年,在河南省招生的三本院校中,有34所院校出現線上“零投檔”的尷尬局面。河南號稱最難考上大學的省,三本院校在河南遭遇零投檔,在其他省份的招生情況可想而知。
據河南省招辦提供數據,河南省錄取的本科三批院校中,有半數院校生源不足,缺額計劃數占各自計劃數的五分之一。這一數據和去年基本持平。其中,省內47個文科招生單位中,25個生源不足;52個理科招生單位中,31個生源不足。除了生源不足外,有34所文理科院校第一志愿線上“零投檔”,而去年還只有30所。其中,文科有20所院校,理科有14個。這些招生單位大多為省外沒有名氣或地域較為偏遠的學校。在生源競爭中,收費較高的三本院校一直處于弱勢地位,而在目前的“零投檔”大潮中,即使是公辦院校也面臨生源枯竭。地方公辦院校普遍缺乏市場意識、危機意識和績效意識的根源,在于長期受到政府財政的“包養”,造成學校無壓力、無責任地躺在生均經費(或人頭費、辦公費)的溫暖里吃大鍋飯。公辦院校面臨“零投檔”壓力,將倒逼政府全面改革對高等教育的投入和考核方式,強化政府購買教育服務和強化績效考核。三本招生難,還形成了與一本、二本不同的收費方式。三本高校繳學費是在新生開學前基本繳齊,一本和二本是在新生開學后基本繳齊。這是為了防止學生報到后發現學費高昂,而當場棄學。提前繳費,使得三本高校在繳費截止日可統計出未報到學生數量,從而留出足夠的時間進行補錄。在河南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院長楊捷看來,現代高等教育的發展已經引入了市場經濟,有市場競爭,就會出現優勝劣汰。
7月20日,南京舉辦“江蘇省第二階段高招咨詢會”,往年熱門的三本院校今年不見了蹤影。據相關招生負責人介紹,今年江蘇眾多院校取消了三本計劃。比如南京曉莊學院行知學院去年招生計劃為480人,但今年起不再招生,計劃并入二本批次。南京曉莊學院、南京工程學院、金陵科技學院、淮陰工學院、鹽城工學院等十余所高校都取消了三本計劃。蘇州工業園區職業技術學院高教研究所副所長王壽斌認為,“零投檔”背后隱含著的民意期待,需要引起高度重視,并以實際行動改革不合理的政策。
本刊點評
眾所周知,三本高校是國家教育部審批的正規統招高校,學生的學籍也是電子注冊,有固定的校舍和導師,全日制授課,畢業生都持有三證:畢業證、學位證、派遣證。所以,三本高校畢業生的學歷和文憑都是國家承認的。盡管和一本、二本高校并無本質不同,僅僅因為招生時按照高考成績在一本和二本之后投遞檔案,三本高校仍被世人規避。2011年12月,教育部辦公廳對專業調整再次下發文件,將就業率與專業調整相掛鉤。在《關于做好2012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通知》中規定,對就業率連續兩年低于60%的專業,削減招生計劃,直至停招。在停招的規定方面,三本高校與一本和二本也沒有不同。近幾年,取消三本的呼聲曾多次掀起軒然大波。中國科學院院士、寧波諾丁漢大學校長楊福家預計,5年內高等教育將取消“一本、二本、三本”的提法。
在國家教育政策未作出統一變更的情況下,一些三本高校自行做出了調整,不再進行三本批次招生,這實際是一線運作倒逼機制改革。教育主管部門面對三本遇冷的大環境,應當適時調整政策,完善高招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