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波
【摘要】一國海洋技術開發能力、戰略預案、領導人膽魄及軍事外交斗爭藝術,對于島嶼爭奪至關重要。海洋科技的發展使國家控制海洋的能力增強、范圍擴大,也使得島嶼爭端問題復雜化。當前中國面臨的海洋安全態勢較為嚴峻。美國、日本、越南、菲律賓在中國領海問題上不斷挑釁。鑒于地緣格局變化,中國有必要改變“重陸輕海”的傳統地緣思想,樹立海洋優先觀念,強化國家海洋開發的政治意志。中國要以實力為后盾,統籌政治、經濟、軍事力量,以我為主開發海洋資源,陸海并進、軍民并進、主權宣示與經濟開發并進,從而應對國際戰略格局的重大調整,維護我國國家安全與利益。
【關鍵詞】海洋科技 島嶼爭端 國際規則 南海 東海 重返亞太
【中圖分類號】 D815.3 【文獻標識碼】A
隨著海洋科技的發展,人類利用海洋的能力不斷增強,各國對海底資源的控制及其對爭議島嶼的爭奪不斷加劇。從海洋科技發展的角度來研究海洋島嶼爭端,對維護我國海洋權益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海洋工程技術發展現狀及我國海洋科技的主要優勢
一國海洋技術開發能力、戰略預案、領導人膽魄及軍事外交斗爭藝術,對于島嶼爭奪至關重要。一國科技自主創新的持續能力是支撐軍事斗爭、海底資源開發及在島嶼爭端中取勝的關鍵。實踐證明,海洋科技能力強的一方將在島嶼爭端和海洋資源爭奪中居于主導地位。目前世界各國重點研究開發的海洋工程技術主要有:海洋探測技術、海洋空間資源和海洋礦產資源開發技術等。
海洋探測技術。海洋衛星是人類從空中探測海洋的現代手段。它是在氣象衛星和陸地資源衛星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包括軍用海洋監視衛星、綜合性海洋觀測衛星以及各種專用的海洋科學研究衛星。海洋衛星主要依靠安裝在衛星上的各種遙感器,接收可見光、紅外線和微波的波譜數據。衛星遙感獲取信息速度快,靜止氣象衛星每半小時即可向地面發送一次數據,海洋衛星一天所獲取的情報相當于2萬份船舶觀測資料。例如,中國衛星在馬航370失事客機搜尋中,率先對相關海域拍照并通過判讀發現多處疑似漂浮物,搜尋效率比艦船高得多。因此,海洋探測技術在海洋現代化立體監測系統中占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中國計劃到2020年建成自主的海洋觀測系統。此外,海洋水聲技術是利用聲波在水中可以傳播上千公里的原理來認識和探測海洋的技術,主要有回聲探測和被動探測。憑借此項技術,我國科學家利用自研設備在南印度洋3000米海底首先探測到了失聯客機的37.5KHZ脈沖信號。①
海洋空間資源開發技術。海面科技開發主要利用船舶、航線與港口技術。現代船舶在大型化、自動化等方面取得重大進展,最大的油輪達60萬噸級。船舶自動化,表現在航行與駕駛自動化、機艙自動化、裝卸與系舶自動化、事務管理自動化等方面。未來船舶將朝著無人化方向發展,將采用全球船舶定位系統、駕駛室集成系統、全球海上救助系統以及船舶故障診斷系統。海洋內部空間開發,主要指修建海底隧道,比如日本青函隧道和英吉利海峽隧道都是人類拓展海洋內部空間的事例。此外,一些發達國家為了避開衛星偵察,在海底建立隱蔽的軍事設施,如潛艇基地、導彈發射架、反潛基陣報警系統、補給庫等。
海洋礦產資源開發技術。統計表明,海底石油和天然氣幾乎遍布各洲的大陸架。按海底石油儲量排位,波斯灣第一,委內瑞拉的馬拉開波湖第二,北海第三。波斯灣內有55個油田,其中6個是產油量超過100萬噸、儲量超過10億噸的特大油田。按海底天然氣儲量排位,波斯灣第一,北海第二,墨西哥灣第三。目前,已有60多個國家開展了深水油氣勘探,發現了33個儲量超過5億桶的深水巨型油氣田。深水石油產量的比例已從2004年的5%增加到10%。另外,天然氣水化合物(可燃冰)是戰略性新型能源資源,預計其資源量是全球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氣和煤炭資源量的兩倍。目前,中國南海已發現大量的石油和可燃冰資源,石油資源量可達400億噸,屬世界四大海洋油氣密集區之一。
我國海洋科技實現向國際性產業的歷史飛越。30年前,我國造船業的年產量不過三四十萬載重噸,到2010年,三大造船指標全面超越排名世界第一的韓國。2012年,全國造船完工量為6021萬載重噸;承接新船訂單量為2041萬載重噸;手持船舶訂單量為1.0695億載重噸。船舶工業完成出口交貨值2684億元,占據了世界第一的位置。長江口、珠江口、環渤海灣三大區域形成了一批現代化大型造船設施。我國船舶工業科技創新水平顯著提升,設計建造了好望角型散貨船、30萬噸級油輪、8530TEU集裝箱船等超大型主流船舶,在高技術船舶領域和海洋工程建造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中長期發展規劃》明確:到2015年和2020年,我國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年銷售收入分別達到2000億元以上和4000億元以上,其中,海洋油氣開發裝備國際市場份額分別達到20%和35%以上,海洋油氣開發裝備關鍵系統和設備的配套率分別達到30%以上和50%以上;產業規模、自主創新能力和綜合競爭力大幅提升,形成較為完備的產業體系,產業集群形成規模,使我國成為世界主要的海洋工程裝備制造強國。在主流船型優化開發方面,我國具備了散貨船、油船和集裝箱船等主流船型的自主設計和研發能力,實現了三大主流船型的系列化、批量化接單和建造,部分產品已接近或達到世界先進水平。2011年,上海建造的3000米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海洋石油981”號,標志著我國深水油氣資源的勘探開發能力和大型海洋裝備建造水平跨入世界先進行列。同年,我國建造的亞洲首艘12纜地球物理勘探船“海洋石油720”號、全球首艘3000米深水工程勘察船“海洋石油708”號交付,標志著我國深水作業聯合艦隊逐步成形。
深海鉆井平臺技術瓶頸的突破給海洋裝備業帶來新增長點。2011年鉆井裝備平均價格為3.97億美元/座,相當于8.5艘18萬噸散貨船,遠高于船舶制造收益。“十二五”期間我國海洋工程裝備業將實現深水海洋工程裝備的自主設計建造和關鍵設備配套能力,形成自主的深水資源開發裝備體系,提高國內市場占有率,產品具有國際競爭力。至2015年,海洋油氣開發裝備國際市場份額要達到20%。目前,全球2/3新發現的油田來自海上,以深海鉆井平臺為突破點的中國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將迎來黃金發展期。②這對我國實現國家能源安全、維護國家利益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海洋科技發展對島嶼爭端的影響
國際規則及其調整是各大國經濟、軍事、科技等綜合國力競爭與妥協的反映,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約島嶼爭端。科技實力是綜合國力的基礎與核心支柱,而海洋科技實力則是決定島嶼爭端勝負的關鍵因素。科技興則海洋經濟興,才能對海洋資源占得住、用得好、守得牢,才能在維護爭議島嶼主權時占據主動。中國隱忍十年,深海開發技術終獲突破,為深海石油資源開發提供了利器,增加了自主開發、維護主權的砝碼,在與對手的競爭中贏得了主動地位。但是,科技發展同時改變了島爭各方的實力對比,令島爭的形勢更為復雜。
海洋科技涉及學科范圍廣,對島爭有多方面影響。海、空、天、電磁和無線網絡等眾多學科直接作用或間接影響海洋島嶼爭奪。無論是作為海上軍事力量支柱的潛艇、軍艦和航母,還是深海資源開發的鉆井平臺,都需要衛星導航定位、衛星無線通信數據鏈和海底聲吶技術的支持。在南沙、西沙的島爭中,我國無線通信網絡的開通,使各國記者在半月礁就能收到“歡迎進入中國”的短信,這以科技手段宣示了中國主權,有力地支持了島爭。
科技發展導致國家控制海洋的能力增強、范圍擴大。東海防空識別區的設立是以雷達探測技術進步為前提的。中國深水鉆井平臺“海洋石油981”在南海開鉆采油真正打在越南痛處。石油收入是越南最主要的資金來源,其開采主要在淺海,而南海石油和天然氣儲藏量主要是在南海的深海。981最大作業水深3050米,最大鉆井深度1.2萬米,基本覆蓋九段線內南海盆底。深海采油技術只有五個國家掌握,越南只能借助外資在邊沿上采油,因此越南最怕中國掌握深海鉆井平臺技術,使其在南海與中國的博弈中徹底陷入被動。
海洋技術優勢方將在島爭聯盟化趨勢中居于主動。引起爭端的島嶼或者扼控世界重要戰略要沖,或者是巨量石油儲備資源的密集區,關乎世界軍事戰略通道安全,也是新興大國為確保經濟命脈與守成大國必爭之戰略要點。這種島嶼爭端因巨大的國家戰略利益,在當前的國際政治斗爭中帶有全局性,已呈現出牽動國際政治格局的島爭聯盟化趨勢。任何風吹草動都會引起國際輿論的熱炒。一旦擦槍走火,危機將快速升級,局勢可能陡然逆轉,甚至因失控轉入大戰。因此,擁有海洋技術優勢,預有戰略準備的一方將居于主動。
海洋科技發展具有雙面性。海洋科技的發展既有利于我國島礁主權的維護,但同時也可為對手利用從而構成對我主權的挑戰。越菲利用聯合國海洋法200海里經濟專屬區概念,挑戰我南海島礁主權的局面之所以會出現,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我國海洋科技不夠發達,受飛機、艦船遠海機動航程所限,對南沙島礁實際控制能力不足。而近年來,我國航空航海艦船技術迅速發展,尤其是大批先進的驅護艦服役以及海洋深海鉆井平臺981投入使用,為爭端島嶼的實際控制與開發提供了技術保障,有利于我國對遠海島礁主權的維護。但不容忽視的是,在全球化條件下,海洋科技亦可以被菲越等聲索國買來或討來對付中國。因此,海洋科技的發展具有利弊兩方面的影響,從而使得島嶼爭端進一步復雜化。
當前中國面臨的海洋安全態勢較為嚴峻。美國在西太平洋上設置的多重島鏈嚴重封鎖中國的海上力量。日本、越南、菲律賓在中國領海問題上不斷挑釁。鑒于地緣格局變化,中國有必要改變“重陸輕海”的傳統地緣思想,樹立海洋優先觀念。中國要擺脫安全困境、建設海洋強國,就要學習美國,強化國家海洋開發的政治意志。以海權論為指導的海洋強國,核心是建設強大海軍。中國要以實力為后盾,統籌政治、經濟、軍事力量,以我為主開發海洋資源,要陸海并進、軍民并進、主權宣示與經濟開發并進。要認清目前世界五維空間下的海權新環境,創新海洋經營策略與手段,發揮政府、企業、民間三方面積極性。綜合運用軍備建設、經濟開發手段,堅定發展海洋軍事實力,加強海軍軍備和管轄海域基礎設施建設,制定海洋綜合開發和保障海洋安全的總體規劃。
南海東海問題及各方實力對比
南海爭端受諸多地緣因素影響。其一,從地緣經濟分析,南海油氣資源豐富,僅禮樂灘海區探明的石油儲量就達50億桶,天然氣儲量300億立方米。靠海吃海已成為南海周邊國家的發展出路,也成為國外石油公司逐利的目標。其二,從地緣安全分析,南海周邊國家國土面積狹小,故須將防御重心向海島前移。其三,從地理角度分析,大陸距南沙遙遠,使中國對南沙的管控受到限制。其四,從地緣戰略分析,南海東西連接兩洋,南北連接亞洲和澳洲,航行安全關乎許多國家利益,也成為大國必須關注的戰略要地。因此,南海正成為當今世界三大戰略熱點之一。歐洲、美國、俄羅斯、日本、印度等世界主要政治力量,開始云集于此,南海不可避免地將成為一個新的世界紛爭策源地。一方面,南海問題的東盟化趨勢尤為明顯。越南將整個南海都劃成油氣開采招標區塊;菲越協商在中國南海劃定領海,構建聲索國同盟。2012年12月14日,菲律賓和越南派副外長在馬尼拉就在南中國海劃定領海事宜協商,擬通過海洋法專家之間的交涉劃定各自領海,解決重疊部分,爭取東盟的認定。兩國在東盟內加強勾結,一起牽制中國,并要求東盟國家劃線站隊。另一方面,菲越不擇手段促使南海問題多邊化。2012年以來,菲律賓和越南采取島嶼和海域更名、國內立法等各種方式,變本加厲地推動南海問題多邊化、國際化。菲律賓極力拉攏域外勢力介入以獲取安全支持。黃巖島事件發生后,菲總統高調訪美。白宮發表聲明稱,美將通過增加聯合軍演、訓練項目等方式幫助菲提升軍力水平,建立最低限度的可靠防御能力。美菲還舉行了外長和防長2+2會談。雙方表示將合作開展菲海上安全能力建設。菲外長還聲稱,根據美菲共同防御條約,如西菲律賓海遭到攻擊,美國有義務提供協防。菲律賓海軍還派軍艦進入中國南海九段線內菲方石油鉆井平臺巡航,近期則加快了禮樂灘油氣招標與開發。
在東海方面,春曉油氣田停產已多年,忍讓并未換來善意回報。距寧波350公里處被稱為“東海西湖凹陷區域”,中國在“中日東海中間線”西側,與日本沒有屬權爭議的地方,先后開發了平湖、春曉、天外天、斷橋、殘雪、寶云亭、武云亭和孔雀亭等油氣田,統稱東海油田。日方認為“春曉”油氣田與“日中中間線”東側的油氣屬同一礦脈,這個油氣田投產之后,中國就可以利用“吸管原理”將東側的石油天然氣吸走,因此要求中方立即停止春曉油氣田的采掘。2005年7月,就在春曉油氣田即將正式投產之際,日本政府決定,以日本政府名義委托日本帝國石油公司進行開發工作,向其提供財政幫助,在日方劃定的東海中間線東側,開采命名為“白樺”、“楠”和“桔梗”的油氣田,指令日本海空自衛隊,進入日中有爭議的東海油氣田,并授予自衛隊戰斗機開火的自決權。同時,日本給中國一個最后期限,停止春曉油氣田生產,9月份派人到東京談判。最終,2005年9月30日,中國外交部亞洲司司長崔天凱趕赴東京:春曉油氣田停產!據報道,東海春曉油氣田推遲投產計劃,是高層指示要慎重穩妥,以靜制動,防止日本試圖借機推高中日東海問題紛爭危機的“陰謀”,也阻止中日之間可能發生的一場局部地區的軍事沖突。但中國的忍讓并未換來善意的回報,日本政府反而通過購島、解禁集體自衛權以及拉美日同盟介入島嶼爭端等,力圖走向軍國主義道路。
當前的南海東海島嶼爭端,是在美國重返亞太、實行戰略再平衡以及空海一體戰大背景下的海空高技術競爭。一國科技水平高低,軍事外交戰略的運籌與博弈,國際規則運用之成熟與否,決定著島嶼爭端的進程與成敗,島嶼爭端也是各方科技創新能力、斗爭藝術以及國民意志耐力的大比拼。我國在戰略上要考慮到各種壓力,包括美國對日越菲的支持與對我之恫嚇,越方的船海戰術,菲方的偷襲抓扣漁民和海洋法律戰以及中日東海艦船對峙等。我國要發揮已擁有3000米深海鉆井平臺的技術優勢,堅持自主開發海底資源,打破越菲借招標油氣區塊引入美日歐印侵占我南海主權的圖謀。堅定不移,以大船對小船,讓越菲自我感覺是蚍蜉撼樹,喪失信心,不戰自亂。同時,我們也要認識到海洋開發維權斗爭的長期性和國際環境的復雜性,要看到越菲借盜采的石油利潤大購軍備、拉攏美日與我一戰的企圖。越南已從俄羅斯引進蘇27和蘇30戰機約30架、基洛級潛艇6艘、獵豹級護衛艦4艘、TT400TP型毒蜘蛛導彈快艇10艘,擬從荷蘭引進西格瑪輕型護衛艦生產技術許可并在越南生產建造4艘該型護衛艦。越南武器采辦主要是技術轉讓后實現本土化生產。以色列武器工業公司已經在越南建立了生產“加利爾”31/32 ACE突擊步槍工廠,合作項目包括俄羅斯的Kh-35“天王星”反艦導彈,俄羅斯Ikrut-200無人機和瑞典無人系統公司的“魔眼”1(Magic Eye 1)無人機。③我們要大力發展海洋科技和航空艦船裝備,以應不測。外交上要及時批駁日越菲的各種挑釁,軍事上要有理、有力、有節。如果有哪個國家敢于侵犯中國領土、領海主權,打響第一槍,中國應堅決自衛還擊。
2006年,日本學者松村劭發表《海洋國家日本的軍事戰略》,提出“戰勝中國”的主張,認為日本應謀求建立跨太平洋的“對等的日美軍事同盟”,以臺灣和菲律賓作為重要貿易航路,視印尼和新加坡為“優先友好國家”,結盟澳大利亞和新西蘭,離間中俄,提防中國從經濟大國走向軍事大國。日本政府國策與上述戰略思想基本吻合,日美同盟遏制中國和平崛起的意味越來越濃。從黃巖島事件來看,日本向菲律賓提供軍艦,又與越南、印度、美國、澳大利亞聯合軍演,野田政府“購買”釣魚島及安倍在釣魚島問題上絕不后退一寸,解禁集體自衛權,搞價值觀外交圍攻中國等,都是所謂借助美國重返亞太“戰勝中國”的套路。為此,日本發展穹頂導航衛星,欲建立獨立的區域定位打擊系統,已發射6顆光學和合成孔徑雷達偵察衛星,分辨率達到0.6米,可以全天候對別國進行偵察;建造2.9萬噸日向級直升機驅逐艦,軍購F-35,企圖形成新的海空戰斗群;與美國聯合開發戰區導彈防御系統,并在金剛級艦上已實戰部署;研制大中型運輸機,發展遠程兵力投送能力;開發六代心神隱身戰斗機,目前,13噸級的心神戰機已經開始組裝,預計2016年首飛,它將配備最先進的雷達和機載電子設備,具有高隱身、高機動性;4艘“秋月級”導彈驅逐艦已造完下水,從而使日本擁有全亞洲實力最強的導彈驅逐艦隊。日本還打破武器出口三原則,向澳大利亞出口春潮級潛艇及建造技術,向菲律賓出口20艘海岸巡邏艇以介入南海爭端,制衡中國。隨著日本增兵西南諸島,部署雷達、反艦導彈與戰機,石垣島已成釣魚島戰區重要節點。東海目標應設為在我方解決東海油田開采達產后,取下釣魚島,把日本海空力量趕出沖繩海溝。中國在東海方向有16座軍用機場,蘇-30、殲-11、殲-10數量超過180架。即便日本增兵沖繩,中國空軍仍有4︰1的數量優勢。面對日本軍備競賽的升級,為避免甲午敗局復現,中國必須加強軍力。沒有任何一種外交關系比本國的主權、尊嚴還重要。和平不是中國單方面的義務,若日本執意破壞雙邊關系,中國必須讓日本清楚,歷史決不能重演,日本的帝國沖動必須被遏制,挑釁者必須被嚴懲。唯如此,日本才會在頭破血流之后,認識到欺華禍華的歷史老路已走不通。
發展海洋科技、增強海空實力以應對島嶼爭端復雜局面
美國在亞太全力打造以中國為對手的戰略遏制體系。一是建立以中國為主要作戰對象,以西太平洋為主要戰場,以空海軍為主要作戰力量的“空海一體戰”戰役作戰體系;二是強化以日本和澳大利亞為南北兩大戰略支點的軍事同盟體系;三是加強以西太平洋島鏈為依托的軍事基地體系;四是確立以西方價值觀為內核的政治滲透體系;五是謀求以《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關系協定》(TPP)為依托,排斥與壓制中國,確立美國經濟主導權的經濟遏制體系;六是打造以離間與挑撥中國同周邊國家友好關系為特色的所謂“前沿部署外交”體系。美國此次戰略東移的圖謀有兩個目的:第一個目的,保持強大的隨時可以對中國實施快速軍事干預的能力,保持對中國的軍事高壓態勢,以壓促變,以壓促亂。一旦時機成熟,則快速出手,與在中國內部網羅的代理人里應外合,“扳倒中國”,排除可以威脅美國霸權地位的最大戰略對手。第二個目的,在于制造所謂“中國威脅”的氛圍,以此綁架亞太國家,加緊控制亞太地區處于中美之間的廣大中間地帶,特別是在東北亞制止日本、韓國等盟國日漸滋生的離心傾向,防止美國大權旁落。同時,伺機在南亞、東南亞進一步擴展勢力范圍,鞏固美在亞太地區的領導地位,確保美國長期獨霸亞太。
在美國重返亞洲與島鏈封鎖的戰略下,美軍加快實施空海一體戰,認為未來戰爭有賴于對全球威脅做出空海一體化的快速反應,已無必要保持像伊拉克戰爭期間那樣龐大的地面部隊。空海一體戰反映出美國軍事戰略重心的變化。在冷戰背景下,美國提出的“空地一體戰”劍指蘇聯;當前,“空海一體戰”的時空背景則轉移到了亞太地區。美國提出“空海一體戰”主要對抗包括常規彈道導彈、遠程精準巡航導彈、先進制空導彈防御系統、電子網絡戰系統、潛艇、水面艦艇、現代戰斗機在內的“反介入/區域拒止”。人們一望便知,“空海一體戰”的“假想敵”是不斷發展壯大的中國。中國因強勁的經濟增長和維護國家主權利益的決心,已被美國視為對手。2011年奧巴馬政府將美國外交政策、軍事和政治的重點放在亞太地區。圍繞中國建設一個大規模的反彈道導彈防御圈,以限制中國的戰略核打擊能力。④奧巴馬2014年5月在西點軍校談到南海問題,強調美國軍隊必須為危機做好準備,南海等地的“地區性侵略”將影響美國盟友,可能導致美軍卷入。⑤目前美國正在積極構建亞洲反導體系,完善在日本、韓國、澳大利亞和臺灣部署的雷達網,在日本北部青森縣和南部各部署監視距離達4000公里的X波段導彈防御雷達,擬將第3部X波段雷達部署在菲律賓,使美國能精確跟蹤從中國大部分地區發射的彈道導彈。
同時,美國把“近海控制”與“空海一體戰”理論相結合,演繹成一種更新的作戰理論。美國近海控制作戰理論的目標是,把中國海軍限制在“第一島鏈”之內,同時加強對第一島鏈的防衛,控制該地區的制空權和制海權。作戰方式是實施近海經濟封鎖,而非進入中國領空對中國基礎設施直接進行空中打擊,迫使中國在美國軍力最強而中國軍力最弱的地區開戰。由此可見,“近海控制”理論早已超越了“空海一體戰”這種純粹的作戰理念,側重發揮美國直接或潛在的地緣政治優勢,最大限度運用美陸海空三軍封鎖與扼控效能,達成全面包圍和阻遏實力趨強的中國的目的,以最小代價換取最大化效能。這樣,美國得以在第一島鏈海域內實踐“近海控制”的作戰理論,而在第一島鏈外運用“空海一體戰”理論。平時大量使用頗具“軟實力”面孔的經濟封鎖手段,而當第一、二島鏈之間的海域“需要時”,美國便會派出“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編隊、F-22“猛禽”隱身戰機、B-2隱身轟炸機以及未來大批量服役的X-47B無人機等,來實施遠距離、精確打擊。
中國應在滿足國家戰略需求的基礎上科學謀劃,擇優展開非對稱軍備競賽。美國不可能輕易地放棄世界老大的位置,日本也不愿放棄亞洲第一,無論中國采取什么樣的和解姿態,還是會遭到軍事封鎖和威脅。現在日本在釣魚島,菲律賓在南沙,越南在西沙,仍處在點進攻的狀態。反觀中國,以抗議加回避的方式暫時避免和美國等國發生正面對抗,但隨著美日在亞洲的挑釁,逐漸將點拉成一條線,形成一個巨大的扇面,最后,中國將不得不面對從點到面的立體作戰。中國韜光養晦已經多年,所需能源資源,因顧慮周邊關系不能放開手腳在自己的領海開采,反而舍近求遠花重金去購買。中國對周邊國家保持克制,反而縱容了敵對行動的升級。當下,中國只有大力發展海洋科技,增強海空軍事實力才能應對即將到來的更嚴峻局面。美國戰略東移,“劍指中國”,是冷戰后美國最大的戰略結構性調整,是國際戰略格局的重大變化,給我國家安全與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面對這個挑戰,我們決不能無動于衷,在美國圖謀面前自動“解除武裝”。
當前一些學者,看不到國際戰略格局正在發生深刻的歷史性演變,以和平發展不能被干擾,經濟社會無力支撐,避免陷入當年蘇聯落入軍備競賽陷阱終被拖垮為教訓,漠視美國策劃空海一體戰,發展太空新裝備,打造全球反導網,完善一小時全球打擊體系的事實,甚至在和平發展的口號下,否認戰爭的可能性和軍備競賽的必要性。時下中國不可能完全躲避軍備競賽,更不可能自廢武功,放任美國發展打擊世界各國以及自己的軍備。新型大國關系需要以自身實力發展為基礎才能平等并獲得對手的尊重。軍備競賽之所以難以避免:一是現代科技發展推動軍事裝備更新換代競爭加劇;二是軍備競賽乃霸權本能;三是戰略競爭必然導致軍備競賽,這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中國不能坐視被美國拉大軍備差距,應力求縮小軍備差距。在中美戰略競爭中,不可能排除軍備競賽,中國更不能自行退場。原因有三:一是和平發展與充分的軍備可以并行不悖;二是捍衛國家利益必須具備強有力的海空軍備,強大的軍備是國家戰略能力的基石;三是落后就要挨打,軍備落后使挨打的危險更直接更現實;最后,誰能把握科學規律,結合戰略需求,持續創新,實現跨越趕超,誰就能撐到最后。軍備競賽既會帶來沉重的負擔和壓力,也會促進高科技與戰略性產業的發展。大幕已經拉開,中國既然躲不開就只能勇敢面對。對中國而言,更多的可能是戰略機遇:一是中國已經有了強大的經濟基礎;二是若戰略謀劃得當,可以做到戰略上小投入、大產出;三是不給霸權以喘息之機。作為中美戰略博弈重要內容的軍備競賽,關乎民族興亡、國家成敗,注定要決出高低。感到危機,最后撐不住或被淘汰者,很可能并不是中國,結果或將給全球帶來一個嶄新的局面。所以,非對稱軍備競賽正逢其時。
中國海空軍事技術的發展是中國人民應對挑戰、增強自信力的基石。目前,中國海空軍事技術已經取得了重要進展。遼寧艦交付,殲-15飛機起降飛行訓練順利進行并成功著艦,標志著我軍武器裝備建設取得重要進展。黎明R0110燃氣輪機的研制成功解決了我國大型艦艇動力問題。1400噸級的056級輕型護衛艦,在200海里經濟區內作為近海防御艦種,承擔巡邏、反潛、護航警戒任務,還可以作為導彈艇群的支援力量,具備較強的自衛防空、反艦和反潛能力,是近海防空、反潛、反艦的多面手。
4000噸級的054A大型防空護衛艦已有19艘下水。054B極具未來風格,搭載紅旗16B防空導彈,采用主動、半主動制導模式,能對付多目標飽和攻擊。7000噸級的052D中華神盾新型垂直發射導彈驅逐艦服役,戰力接近阿利伯克;配有2套共64枚導彈的垂發裝置,可以根據任務配裝防空、反艦和反潛導彈;采用主被動復合制導的魚8火箭助飛魚雷,可以在50~100公里外攻擊潛艇或核潛艇;其紅旗9艦載防空導彈可以消滅200公里以內的空中目標,近距防空可以用FL300N,適合島嶼爭奪作戰。中國打造了094型核戰略潛艇用于核反擊戰略。094型戰略導彈核潛艇排水量10000噸,主要裝備16枚射程可以達8000公里以上的“巨浪II”潛射戰略彈道導彈,部署于海南島大型洞庫式潛艇基地,有利于戰時潛艇的保護,可以利用中國南海復雜多變的海底地形和水流,繞開圍堵,打破美日的島鏈封鎖,實現遠達印度洋、大西洋、南太平洋等地的隱蔽出航和遠程戰略巡航值班,維持最低限度的二次核威懾,使中國核盾牌發揮應有的作用。
此外,中國將建造更多的海上飛機平臺。中國新型戰機多彩紛呈,殲10B作為四代半戰機已經量產,殲-15艦載戰斗機、殲-16戰斗轟炸機和新改型的殲轟-7B,如果裝配空中加油設備,都具備攜彈遠程奔襲能力。轟6K攜射程達2414公里的長劍10巡航導彈,必要時可以打擊美國在亞太的主要戰略支撐點。東風21-D反航母彈道導彈的射程達1600~2500公里,可以依托我國導航衛星、雷達偵察衛星和中繼通信衛星定位打擊來犯的敵航母。東風41可以公路機動發射,裝有10個分導式彈頭,用三級固體火箭推進,達到美國第四代戰略核導彈水平,15000公里射程能夠覆蓋美國全境。
中國人民熱愛和平,但絕不懼怕戰爭,如果釣魚島爭端失控,美日聯合介入,中國以軍事力量維護領土主權、回擊霸權主義挑釁是毋庸置疑的正義之舉。空中打擊將針對日本的防空能力和軍事產業;中國潛艇部隊將對日本軍事港口實施打擊和封鎖;中國將以空天一體戰應對美空海一體戰。當前美國在全球陷入越來越多的戰略困境,面臨諸多制約因素,它要想集中精力、集中資源全力對我,會相當困難。中國如果應對得法,壞事也可以變成好事。要把外來壓力變為我們加快發展的動力,保持戰略警覺與危機意識,以前所未有的緊迫感發展海洋科技與海空軍事實力。創新機制,增強民族凝聚力與向心力,以經濟繁榮、社會安定、團結一心、眾志成城,應對任何外來挑戰與威脅。
注釋
中新網2014年4月5日電。
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2013年船舶工業經濟運行分析》,2014年1月23日,http://www.cansi.org.cn/cansi_jjyx/286691.htm。
《以色列武器工業公司開始在越南生產突擊步槍》,2014年2月7日,中國國防科技信息網,http://www.dsti.net/Information/News/86882。
2012年11月21日,美國Global Research網站刊載了經濟學家和地緣政治分析師威廉·恩達爾(F. William Engdahl)的一篇文章,題為《中國軍事威脅?不,中國正擔心奧巴馬的戰略》。
李勇、谷棣等:《奧巴馬再提南海問題 強調美軍必須為危機做好準備》,《環球時報》,2014年5月30日。
責 編/武 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