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一葦
禮制建筑里的“男尊女卑”
撰文/一葦
LIZHIJIANZHU NANZUNNUBEI
一座精美的建筑,從不缺少優美的線條。而這些線條在勾勒建筑輪廓時,一方面與“崇尚自然”的建筑觀相聯系,另一方面還試圖抓住些宗法禮制的觀念,似乎只有這樣才能去描繪建筑的內涵。這也許就是,在中國的傳統建筑表情里,為什么處處充盈著道家、儒家情懷的原因吧!


電影《白鹿原》中,最重要的一座建筑就是“祠堂”。它是祖先崇拜和宗法觀念在傳統建筑上的一個有形反映,也是最富深意的一個象征。在傳統中國,它幾乎成了最重要的鄉土建筑。
傳統祠堂建筑是供奉祖先神主進行祭祀的場所,被看作由“禮”的要求而來的建筑,稱之為“禮制建筑”的一種。當然,像其他的一些為“祭祀”而設的郊丘、宗廟、社稷,為教化而設的明堂、辟雍、學堂等也是屬于該建筑的分類。
受傳統“宗法觀念”的影響,這種有關“祭祀”和“教化”的場所是男人常去的地方,而女性禁止進入。不過這種規定,在特殊的情況下也不免會有些例外:唐代武則天執政期間,就曾開創過皇后率領內外命婦參與歷來只由男性主持的祭祀;祝英臺扮男裝進學堂,與梁山伯結識,才成就了一個唯美徹骨的愛情故事……

電影《白鹿原》劇照

祠堂,作為一種建筑形式,現在已不多見,也很少有人知道它的用處何在。然而,在宗法制社會,祠堂卻扮演者一個非常重要且嚴肅的角色。
小說版的《白鹿原》里,就有很多場景都是發生在那間破舊但神秘的祠堂里,白嘉軒施行家法懲治族內賭博之人,教訓黑娃,讀鄉約,教化族眾。祠堂儼然成一個法庭,它所依據的法律是族長的權威和民間約定俗成的鄉約。
在這個權威和鄉約之下,祠堂是專供男人議事的地方,女人不能進入。這個對性別的界定主要是祠堂的兩道門檻——第一道儀門門檻以及第二道正堂和寢堂之間的那道門檻,象征著權力與綱常的界線,將男女分別在兩個不同的世界里。在宗祠中,當男人們體驗祭祖的權力與榮耀時,女人們根本連大門都不能進入;在支祠中,第二道門檻也是女人不可逾越的界線。
在徽州宗族里有過這樣的規定:男女不同座,婦女到老也不準登入祠堂,即使是為祖宗燒香。年齡未滿50 歲的女子,不準干預宗族大事。女子在嫁到外族時,須到自家祠堂拜別;到新郎家后第三日,進男方家宗祠祭拜認新祖。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較為特殊的情況下才可以進入祠堂,那就是身為女人的族眾或是仆人觸犯家法,需在祠堂里接受教育和處罰。
朱熹《家禮》中說,祠堂內既供奉男祖先神主,又供奉女祖先神主。所以大多數宗族祠堂都是男女祖先共享祭祀,但是也有少數宗祠不“附女主”,也因此有的家族便興建女祠。
據《潭渡黃氏族譜》記載,康熙年間,歙縣潭渡黃氏宗族興建女祠。但女祠的建立和宗祠還是有很大區別的。以徽州為例,女祠一般都坐南朝北或坐東朝西,與宗祠、男祠坐北朝南或坐西朝東相對,取男乾女坤,陰陽相悖之意。相對于傳統意義上的男祠而言,女祠的外觀一般都較簡潔,通常為硬山式,屋頂、墻面不做修飾,不加點綴,較之男祠屋頂高聳的翼角、兇猛的朝天吼、華麗的裝飾,女祠更顯得典雅、莊重、靜穆。
從時間跨度上看,女祠的規模和位置也與社會經濟的發展有關,明末呈坎“則內”祠依附于恢弘瑰麗的羅東舒先生祠,占地面積僅180m2,與主祠的3300m2相比,顯得無足輕重,氣量狹小。這種布局上的差異印證了明代的社會觀念和男女地位的懸殊,也從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宗法制已出現衰落之兆。
而建于清嘉慶年間的堂樾清懿堂較之“則內”已有了很大程度上的躍升。不僅與對面的男祠“敦本堂”分庭抗禮,且面積較之還稍大一些,體現了男女地位在清代的一個轉變,清懿堂的獨立布局反映了女祠的發展和進步。
但這種進步是對理學孝義的一種推崇,它宣揚的是宗法制的父權、夫權以及族權,很少提及女性的人權。畢竟“女祠”是祭祀性空間,又是教化性和等級性空間,不免包含著對女性更深的禁錮和束縛。在某種程度上,女祠的數量越多,面積越大,就意味著在那個時代,有更多的女性成為封建宗法制的犧牲品。

電視劇《大祠堂》的劇照
牌坊,是封建社會為表彰功勛、科第、德政以及忠孝節義所立的建筑物。它作為祠堂的一部分,昭示家族先人的高尚美德和豐功偉績,兼有祭祖的功能。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貞節牌坊”了,主要是表彰節婦烈女之用。
“貞節”是封建禮教要求女性品德的重要信條。它是以“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為標榜,鼓吹倡導的貞節觀念,把對女性的控制和束縛淋漓盡致地體現在“貞節牌坊”這樣的建筑上。
“貞節牌坊”的產生是源自宋朝推崇由程頤、程顥、朱熹開創的“程朱理學”。在此之前,“貞節”只是人們對愛人忠貞表現的一種充滿敬意的溢美之詞;而在此之后,卻漸漸成為對每一位女性的要求。甚至,在明朝還上升到法律的高度——洪武元年就曾下過一個詔令:“民間寡婦,三十以前夫亡守制,五十以后不改節者,旌表門閭,除免本家差役”,又令巡方督學“歲上其事,著為規條,大者賜祠祀,次亦樹坊表,獎勵貞節”——這“坊表”即是“貞節牌坊”!
即使到了清朝,統治者為了鞏固其統治,在大體上它也傳承了明朝的律法制度。因此才會在大清例律中有過這樣一條詔令:所謂節婦乃自三十歲以前守節,至五十歲,或年未五十而身故,其守節已及十年者,皆可獲頒朝廷旌表!這顯然與明洪武元年朱元璋所下的詔令有些相似。

貞節牌坊
《貞女烈女》這部以晚清民國時期為背景的電視劇,講述了地處偏遠地區的江南青河鎮,號稱“佟半朝”的佟家和“暴發戶”季家本就勢不兩立,而季寡母守得由前朝當紅太監單公公假借圣諭頒發的貞節牌坊,風光一時。佟家族長佟善群便要自家女人也守回個貞節牌坊、烈女碑來,以彰顯門庭,致使三個無辜女人陷入了愛不能愛、恨不能恨的人間地獄。
雖然故事的“悲情”屬于虛構,但是在那個特殊年代里,人們對貞潔的觀念的確根深蒂固。立“貞節牌坊”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給人們樹立道德楷模,熏陶教育女性遵循“三從四德”、“三綱五常”等道德規范。既反映“男尊女卑”的主導思想,又把女性當作私人財產加以“保護”和控制,這里的“貞節牌坊”則更像是女性們的精神枷鎖。
據民國本《單縣志》記載,從宋代至清末,山東單縣建坊100余座,民國末年僅存34座。這些牌坊均為“節孝坊”,全石結構,四柱三間,斗拱重檐,構筑精巧,氣勢巍峨。其平面為“一”字形,四柱和額枋上雕刻精美,或云龍纏繞,或鶴鳳翱翔,或八仙慶壽,或二十四孝等。在牌坊之林中,“百獅坊”和“百壽坊”以其雄偉的氣勢、巧妙的結構、嚴謹的圖案、精致的透雕和優美的傳說享譽海內外,被人們稱為“天下一絕”。
“百壽坊”建于清乾隆三十年,因主梁前后雕有100個不同書體的壽字而得名,是為“旌表敕受侍佐郎原任翰林院孔目覃恩敕贈儒林郎湖北安陸府沔陽州州同朱敘琪妾孔氏節孝”而立。“百獅坊”建于清乾隆四十三年,因坊座上雕有千姿百態的大小獅子100個而得名,是為“旌表例貢生覃恩敕贈文林郎四川保寧府廣元縣知縣張蒲妻覃敕封儒人朱氏節孝”而立。據記載,“百壽坊”所旌表的“孔氏”,年26 夫亡,守節30 年。“百獅坊”所旌表的“朱氏”,28 歲亡夫,篤信三從四德,從一而終。
正是由于封建統治者的大力提倡,使得許多婦女在貞節牌坊的教化下,遵循“貞女不二夫”的思想,為一個“貞”字而犧牲自己一輩子的幸福。這時的“貞節牌坊”已不能單單視為一堆磚石,而是一種要求,一種象征,一種來自傳統與固有觀念的壓力……或許,稱之為沉重的“十字架”更為合適。

百壽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