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顯清
摘 要:黑龍江省寧安市東葦塘金銀礦為一小型蝕變(糜棱)巖型金礦床,礦石類型以金礦石為主。所處大地構造位置屬張廣才嶺邊緣隆起帶的中北部,寧安盆地西邊緣,南鄰敦-密深大斷裂帶。區域內地層簡單、巖漿活動強烈、構造發育,尤其是受北東向規模巨大的敦-密斷裂帶影響,北東向、北西向斷裂和近東西向韌性剪切糜棱巖帶構成本區最基本、最重要的構造格局。該區礦化點多,找礦標志明顯,通過了解該區的礦床地質特征和找礦標志,可望找到更好更大的金銀礦。
關鍵詞:金銀礦;地質特征;成礦規律;找礦方向
中圖分類號:P618 文獻標識碼:A
東葦塘一帶金銀銅鋅普查區位于黑龍江省東南部,行政區劃屬寧安市管轄。普查區地處張廣才嶺東坡,地勢西高東低,屬低山丘陵區。海拔高度360~449.5m,相對高差89.5m。區內水系較發育,沙蘭站河及其支流東葦塘河、西葦塘河基本圍繞工作區,均屬牡丹江水系。區內植被不甚發育,以喬木和灌木為主,溝谷中亦有沼澤,有機質含量較高。區內土壤層較發育,分層結構較明顯,覆蓋層厚2~4m,很少有基巖裸露。
1 區域地質背景
本區屬于張廣才嶺元古代陸緣活動帶,經晚元古代晚期的興東期構造運動而褶皺隆起,并伴有同構造期造山活動侵入的中酸性侵入巖。區域內中元古界葦蘆河巖組(Pt2W)零星分布在東、西葦塘附近上部為云母石英片巖、綠泥片巖、變粒巖,下部由大理巖組成,為一套濱海~淺海相復陸屑式建造。小北湖組(D1X):即原黑臺組(D1-2ht),出露在漁渲西溝一帶,主要巖性為泥質或粉砂質板巖、千枚巖,含炭細砂巖和雜砂巖互層,為近岸海相陸源碎屑式建造。歪鼻子組(D3W)出露在漁瀉泡子周圍和英城子附近,呈近東西向分布。主要巖性為流紋巖、英安巖、流紋凝灰巖、夾粉砂質板巖、巖屑砂巖,巖石普遍遭受較強烈的糜棱巖化作用。海浪組(K2hl),出露在英城子林場和鏡泊湖發電廠一帶。主要巖性為泥巖、中細粒砂巖、含礫砂巖、礫巖等。更新統顧鄉屯組(QP3(3)g):沿溝谷分布,形成河谷階地。主要為砂礫石、粘土等,為陸相河流相堆積物。鏡泊湖期玄武巖(βQh):呈巖蓋或沿溝谷分布,主要巖性為氣孔狀橄欖玄武巖、火山碎屑巖、火山渣、火山灰等。
本區位于黑龍江省佳木斯興東期~燕山期貴金屬、有色多金屬成礦帶(Ⅲ級)的南部,鏡泊湖~林海印支~燕山晚期貴金屬、有色多金屬成礦帶(Ⅳ級)內,南鄰敦~密深大斷裂帶,成礦地質條件十分優越。
2 礦床地質特征
普查區處于湖南屯-陸家店復背斜的陸家店段,根據葦蘆河巖組殘存的巖塊、巖片的產狀,恢復南部區段為復式背形構造,軸部出露于84線66點一帶,軸向約290°方向傾沒,兩翼角度南低角度約35~40°傾斜北高角度約45~50°左右。礦區地層不發育,僅零星出露中元古界葦蘆河巖組(Pt2w)及上白堊統海浪組(K2hl),前者呈捕虜體或殘片形式出現,后者不整合覆蓋于西葦塘單元(J1Xw)和洋草溝單元(J3Y)花崗巖之上。普查區內巖漿巖分布廣泛,除上述地層所占據面積外,大部分為巖漿巖分布區,從早石炭世到早侏羅世及晚侏羅世均有出露,現分述如下:
2.1 早石炭世苗圃單元(C1M)
分布普查區西北角80線186-200點及東南角92線8~12點和96 線8~14點、98線12~18點之間,分布零星而且出露的面積小。巖性為細粒石英閃長巖、輝石閃長巖。
2.2 早石炭世張家窯單元(C1Z)
普查區內出露零散,見于80線154~174點、86線164~176點,呈東葦塘單元(J1Dw)細粒二長花崗巖的捕虜體,主要分布在普查區西北部,面積較小,面積大約在0.03Km2左右。巖性為中粗粒花崗閃長巖,被北東向斷裂所截斷。
2.3 早侏羅世西葦塘單元(J1Xw)
是普查區內主要巖漿巖,分布面積最大,面積約2.75Km2左右,巖性為細粒二長花崗巖,測區南部巖石受動力變質作用的影響大部分巖石均以糜棱巖化,局部為糜棱巖,蝕變較強。
2.4 晚侏羅世洋草溝單元(J3Y)
普查區內分布零星,呈巖枝和大的巖脈狀分布,面積約0.6Km2,巖性為細中粒正長花崗巖。
3 成礦規律與找礦方向
葦塘金礦床產出湖南屯-陸家店復背斜的陸家店段,根據葦蘆河巖組殘存的巖塊、巖片的產狀,恢復南部區段為復式背形構造帶中。依據金礦體賦存部位、地質構造、巖性、圍巖蝕變特征等條件分析,該金礦床成因類型應屬熱液—蝕變巖型。
根據區域成礦地質特征、地球化學特征及本礦床分布規律和特點,總結如下找礦標志:
3.1 金礦主要賦存于中元古界葦蘆河巖組(Pt2w)變質巖內,巖性為糜棱巖化的含金綠泥石英片巖、綠泥石片巖。具強硅化、絹云母化、綠泥石化等特征,在空間上其產狀與巖層的層理基本一致。
3.2 黃鐵礦化~絹云母化~綠泥石化~硅化的蝕變綠泥石英片巖、綠泥石片巖是金礦賦存的有利部位。
3.3 褐鐵礦化、綠簾石化為蝕變外帶,綠泥石化~絹云母化~黃鐵礦化~硅化為蝕變內帶,金礦體往往就賦存其中,二者呈逐漸過渡,外帶是間接找礦標志,內帶是直接找礦標志。
3.4 金、銀、砷、銻組合異常濃集中心部位或單金異常濃集中心部位是尋找該類型礦床的有利地段。
3.5 礦體嚴格受礦化蝕變帶的控制,賦存于含金的綠泥石英片巖、綠泥石片巖內,礦體與蝕變帶之間為漸變過渡關系。
參考文獻
[1]黑龍江省地質礦產局.黑龍江省區域地質志[M].北京:地質出版社, 1993:209-210.
[2]全國地層委員會.中國區域年代地層(地質年代)表說明書[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2:01-52.
[3]唐麗艷,張弘.佳木斯隆起帶烏拉嘎斷裂西緣成礦規律[J].黑龍江國土資源, 2009(01):50-51.
[4]武警黃金指揮部.黑龍江省團結溝斑巖金礦地質[M].北京:地質出版社, 1995:105-2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