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
一年一度的高考剛剛結束,如何填報志愿隨即開始焦灼地“烤著”每個考生和家長。今年,遼寧省對填報志愿方式進行了重大改革,由“估分報志愿”改為“知分報志愿”,考生和家長們在普遍表示歡迎的同時,也感到增加了新的壓力。
實踐證明,關于教育體制每個方面每個階段每個環節的改革,哪怕只是微小的改變,都會牽動著無數人的神經。而教育事業的進步和一系列成就的取得,往往更多依靠教育改革的推動。
近年來,遼寧省認真貫徹落實國家有關部署,積極穩妥推進教育改革,有力地促進了教學質量的逐步提升,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教育強省建設邁出了堅實步伐。
推進辦學主體多元化,提升學校活力。在高等教育領域,我省積極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教育,大力推進獨立學院轉制民辦本科高校。目前,全省已有民辦本科高校10所、獨立學院13所,以社會資金舉辦民辦高職院11所,占全部高校比重的15%。其中,今年新增2所民辦普通本科學校,即以遼寧美術職業學院為基礎設立了遼寧傳媒學院,渤海大學文理學院轉設遼寧理工學院。同時,我省有30余所職業院校探索與企業合作共建二級院校或專業,取得明顯成效。遼寧石化職業技術學院和遼寧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在公辦主體性質不變的前提下引入企業資金、資源辦學,提升了學校活力。在學前教育領域,為了彌補公辦幼兒園不足,各地積極探索發揮公辦幼兒園龍頭作用、調動民辦幼兒園積極性的新方式,首創了以主園帶分園、以優質園帶弱質園、以公辦園帶民辦園的幼兒園連鎖運營模式。我省已有20個縣開始構建縣、鄉(鎮)、村、點四級農村學前教育連鎖網絡,使很多遠離城鎮的農村孩子也享受到了幼兒園的樂趣。
改革管理體制,發揮學校特色優勢。近年來,省政府通過與教育部及沈陽、大連兩市政府共建大連理工大學、東北大學,同時與18個行業部委(或央企)共建14所劃轉到遼寧的高校,進一步提升了這些高校的服務能力。根據遼寧產業特點,積極推動6所高職院牽頭,組建了加工制造、汽車服務業、現代農業、儀器儀表、城市建設和現代服務業等6個省級示范性職教集團,實行理事會或董事會治理下的管理運行機制。最近,遼寧石油化工職教集團正式成立。全省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初步形成,中、高等職業教育相關專業一體化人才培養方案編制與課程開發正在進行。在中小學辦學方式上,各地探索了名校和新校、名校和弱校、名校和民校聯合辦學以及委托管理等方式。一些地區推進了中小學校集團化辦學,有效地輻射和擴張了優質教育資源。省實驗中學已經形成了以總校為核心依托、五所分校特色發展、共同支撐的全新辦學格局;沈陽市開展義務教育集團化辦學試點,依托名校優質資源組建教育集團,實現了均衡配置教育資源。全省大力推行以縣為主、縣鄉共管的農村學前教育管理體制,明確了縣、鄉兩級政府發展和管理學前教育的責任。
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在實施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實時監測了400多所小學和初中教育質量,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了課堂效率,擴大了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同時開展了普通高中學生學業水平考試,對學生綜合素質進行評價。目前,新一輪課程改革任務已全面完成。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是教學改革的方向,通過建立生產性實訓基地,推行“雙證書互通”,推動了校企合作培訓、培養技能型人才。我省還在高校與科研院所、行業、企業聯合培養人才機制上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先后有14所高校、78個專業實施了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5個專業實施了卓越法律人才培養計劃、卓越醫生培養計劃。為適應遼寧老工業基地振興需要,試點建設110個由校企合作培養工程人才的專業,重構了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深入開展提升高校核心競爭力特色學科建設,17所高校實施了聯合培養博士、碩士研究生,努力培養多學科、復合型、創新型人才。
改革考試招生制度,促進教育公平。科學合理的考試招生制度是辦好教育的重要指揮棒,事關教育公平、起點公平。一是規范中小學辦學行為,嚴格執行“就近入學”,實行“陽光招生”“陽光分班”,城市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按劃定學區招生;重點高中招生指標按初中所招本學區在校生比例分配到校,單劃分數線錄取;普通高中市域內跨縣(市、區)招生,沈陽經濟區實行優質普通高中跨市招生錄取,指標到市,聯考聯招。全省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試行學區制和九年一貫制對口招生工作正在形成方案,即將全面實施。二是搭建人才成長“立交橋”,中職學校自主確定招生計劃并實行統一錄取,建立和完善中職升高職、中職升本科、專科升本科的招生考試制度,實現向下帶動中職、向上延伸本科并與普通高等教育、繼續教育相聯系的縱橫互通。三是關心弱勢群體,對于在遼寧高中階段有三年學籍并有完整學習經歷的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可以就地參加高考。
現代學校制度建設開始啟動。改革學校內部管理體制,是推進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環節,主要是以增強學校自主權為導向,著力規范高校內部治理結構和權力運行規則,推動建設現代學校制度。一是深化高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形成符合崗位績效管理的工作模式和分配機制,管理權限逐步下放給二級學院,學校對學院進行工作總量考核和目標管理,學院對教師實行崗位考核并根據績效情況發放崗位津貼。二是我省首創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綜合評價機制,對所有高校同類專業進行評估排名,向社會公布,并以此作為調整專業設置和報考專業的依據,社會反響良好。同時,我省還啟動了高校大學生跨校修讀學分、大學生創新實踐能力提升、教師教學能力提升以及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三是義務教育學校實行績效工資考核制,以實施特設崗位計劃為契機,建立農村學校教師隊伍人員的補充、退出機制。同時,大力推進縣域內義務教育學校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工作。
強化政府管理教育職責和投入保障。多年來,各級政府按照分級管理、分工負責的原則管理教育,省政府不斷加強對教育的統籌和對高等教育的管理,支持和督促市、縣(區)級政府履行職責,發展管理好基礎教育、中等以下職業教育和民辦教育,不斷完善義務教育以縣級政府管理為主的體制。各級政府認真落實教育經費法定增長要求,不斷拓寬財政性教育經費來源渠道,保障教育經費投入,建立完善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程覆蓋的扶困助學體系。進一步完善中職免學費和國家助學金政策,全省已發放2014年春季學期國家助學金2091萬元,受助人數2.8萬人。全面落實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已發放2014年春季學期國家助學金1.8億元,受助人數12.1萬人。
我省教育戰線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務,統籌各級各類教育發展,堅持以改革統攬全局,大力促進教育公平,擴大和優化學前教育資源,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加快高中特色化建設,積極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提升高校內涵建設和科技創新水平,強化教師隊伍建設,使全省教育教學質量逐步提高,教育強省建設邁出新步伐。目前,全省學前教育三年毛入園率達到85.5%,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5.5%,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98%,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8.4%。這些重要指標表明遼寧的總體教育水平已經進入全國前列,并向著更高的目標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