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石
今年5月,全國婦聯等單位組織的尋找“最美家庭”活動揭曉。在當選的100個全國“最美家庭”之中,北京市海淀區陳先覺家庭的事跡別具一格。陳先覺一家4代,22口人,大家庭團聚在一起,兒孫滿堂,其樂融融。除了家庭關系,他們還有一個組織——家庭黨小組。黨小組有12名黨員。年長者陳先覺,94歲,中共黨員,離休干部,被推選為黨小組長。黨小組開會,不是黨員的家人也列席會議。黨小組的活動方式和普通黨小組差不多,但是家庭特色濃厚。他們這個有黨小組的家庭被評為“最美家庭”,顯示出黨小組進家庭,家庭生活結合政治生活的成功,其經驗和做法值得深入研討。
政治意識融入家庭團聚
陳先覺1938年入黨,隨后參加了八路軍,經歷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曾立過大功,解放后當了干部,在國家機關工作直到離休。他離休了,精神卻不減,仍然力所能及地發揮黨員作用,被國家電子部、北京市評為模范離休干部、優秀共產黨員。他的老伴周智民也是一名革命軍人,夫妻倆曾并肩戰斗在抗美援朝戰場。他們生育了五男二女,幾十年后成了四代同堂的大家庭。
一大家子人,有公務員、教師、醫生、現役軍官,還有學生,家人平時難以聚在一起,只有節假日才來到老兩口身邊。家人聚會做點什么?許許多多家庭常有這樣的團聚,聚餐、旅游、玩樂……體驗親情往往和娛樂消遣結合在一起,這也是人之常情。陳先覺一家人也有這樣的團聚,但不同的是,陳先覺認為大家庭還要講點政治,有點政治色彩。從2000年起,陳先覺家開始利用家庭聚會開展學習、交流、幫扶活動,為了調動大家的積極性,他們還建立了黨員家庭活動記錄。黨的生活進了家庭,一家人感到對思想修養和生活都有利。2004年“七一”,陳家正式成立了家庭黨小組,陳先覺是長輩,德高望重受尊敬,當上黨小組長。這個黨小組不直接涉及黨員各自工作單位的事情,主要任務是學習、交流,而開展活動的載體又是家庭聚會、家庭生活。
家庭里的黨員們協商制定了《家庭黨小組工作條例》《家庭黨員守則》,黨員們要守黨的規矩,也要守家庭的規矩。“出門造福社會,回家造福家庭”,是他們定的新家規。
家庭黨小組引進工作單位黨小組的一些活動方式,抓學習、定制度、搞評比。活動方式常常寓教于樂,家庭討論會、看電影、賽詩會……黨員及群眾受教育,提高素質;一家人也是甜蜜地凝聚在一起,洋溢著濃濃的親情。這個黨小組的活動經常不斷,2011年一年黨小組會就開了55次,活動次數和任何黨小組比都不遜色!
這樣的黨小組符合黨的組織制度嗎?首先要弄清黨小組的性質。《中國共產黨章程》關于黨的基層組織的規定中并沒有提到黨小組,黨小組并不是黨的一級組織。《黨章》在黨員的章節里規定:“每個黨員,不論職務高低,都必須編入黨的一個支部、小組或其他特定組織,參加黨的組織生活,接受黨內外群眾的監督。”“小組或其他特定組織”是黨的組織生活的一種載體,有3個以上黨員,依托學習、工作單位,可以建立黨小組,作為黨支部的組成部分開展活動。家庭里有3個以上黨員可不可以成立黨小組,又屬于哪個黨支部?黨章和有關全黨的組織制度對此并無規定。近年來有一些關于家庭黨小組的報道,多是家庭自發性質。這類黨小組活動方式參考組織生活的規范,但并不隸屬于哪個黨支部。陳先覺家庭黨小組有無普遍意義?一方面家庭是以婚姻、血緣為紐帶組成的群體,生兒育女、贍養老人、養家糊口、親情互助是家庭的主要功能,政治生活也會影響到家庭,但不是主要的。沒有必要要求在家庭普遍成立黨小組。但另一方面,一家人中有幾個黨員,大家愿意用黨小組的形式開展點活動,既有親情互動,又符合黨員的身份,增強黨性,提高素質,也應該贊賞。有一些社區黨組織推動家庭黨小組的建立,把它納入到社區黨組織系統中,但管理上仍然是松散的。把陳先覺家庭黨小組看作黨員自愿結合發揮作用、學習交流的一個方式更合適。
組織生活融入家庭活動
陳先覺一家人節假日聚會,也常常是黨小組活動時間。一家12名黨員參加活動,不是黨員的家人列席。陳先覺老伴周智民雖然不是黨員,但也夠得上活動“積極分子”。從參與研究黨小組活動內容,到挨個兒通知開會,登記到會人數,準備開會的學習材料,還要張羅茶水、水果等,前后要忙好幾天。
黨小組會一般由陳先覺主持。老先生發表講話并與大家交流思想,家庭成員自由發言。黨小組活動可不光是開會,陳先覺經常買些書和小禮品,贈送給晚輩。陳先覺非常重視收藏家庭與個人的文字資料。他為每個子女收集整理人生歷程檔案,在他們到了50歲時贈送給他們。家庭黨小組的活動,陳先覺也注意保留資料。《黨員之家要大力發揚社會主義家庭美德》《關于建立家庭黨小組的意見》《“家庭黨小組”報刊文摘匯編》《陳家記事》《黨員之家話親情》等,這些家庭資料很像機關單位的文件。
全家人曾數百人次為災區受災民眾捐款捐物,奉獻愛心,積極參加單位和社區組織的節能環保綠色公益活動。家庭里的黨員平時分散在各處,但都努力工作,奉獻社會。聚在一起,談收獲比貢獻,說快樂曬幸福,把獲得的榮譽視為對家庭最隆重的獻禮。家庭黨小組把家里家外的事溝通互動起來。
陳先覺愛好編寫革命回憶錄,他寫的《抗日戰爭初期新安縣初中中共地下黨支部及其活動的回憶》《愛人民打勝仗軍民歡度新春佳節》《在中國人民志愿軍里工作活動的幾個片斷》等,都有個人傳記的色彩。給兒孫們讀一讀,講一講,既是教育,也培育了親情。
陳先覺家庭黨小組的活動緊緊結合家庭生活。家庭、黨小組原本是兩種組織,這一家人卻把二者融為一體。他們把組織活動的一些辦法用到家庭,比如,活動有主持,有記錄,有激勵機制,以學習、交流、創先爭優的各種活動作載體,一家人的家庭生活豐富多彩。生活在這樣的家庭,既有豐富的家庭情趣,又有利于政治素質、道德修養、工作能力的提升。
陳先覺家庭黨小組的活動令人贊賞,學習他們的事跡,首先還不是著眼一家人有多少個黨員,能不能成立一個黨小組,是不是經常開展組織活動,而是家庭里的每個黨員是不是名副其實,家里家外是不是表里如一。每個黨員回到家里,仍然不忘自己的黨員身份,雖然不一定事事涉及思想、工作,但起碼不做不符合黨紀黨規的事情,黨性在家庭也會閃光。黨性不純,人前說一套,人后做一套,回到家里,常常露出“廬山真面目”,這樣人的家庭生活怎會有黨性的色彩?黨性滲透人格,既表現在工作單位,也表現于家庭,這才是家庭黨小組所具有的更為普遍的意義。
親情融入向上向善的力量
陳先覺家庭黨小組有明文規定:“黨小組的基本工作任務是構建社會主義新型的文明家庭,當好社會的健康細胞,大力弘揚中央倡導的家庭美德。”在陳先覺和家里各位黨員帶動下,家庭成員雖然身份、性格、文化、志趣、愛好各異,但人人都有一顆向上向善的心。
近年來,陳家經常舉行家庭討論會、贈書、題詞、看電影、放光盤、賽詩會等喜聞樂見的活動。雷打不動的學習教育,密切結合時事政治的內容,聯系個人思想實際,將國家夢、家庭夢、個人夢緊緊相連。2005年以來,陳家的“家庭好人好事光榮榜”,每年編輯一冊。上到周奶奶,下至陳先覺的孫輩都榜上有名。2007年度,他們還編了一本《歡度2007年新春佳節再認識再實踐陳家格言》。陳先覺推崇的家庭格言是“讀好書,當好人,辦好事,為人民;讀一輩子好書,當一輩子好人,辦一輩子好事,為人民服務一輩子”。
陳家在五年前就建立了家庭基金,每個小家庭每年提交一定數額的家庭基金,用于節假日集體出外聚餐、旅游、唱歌,或用于資助遇到困難的某個小家庭。
節假日出行,全家20多口人,五六輛車集結在小區,成了一道風景,吸引了很多鄰居羨慕的目光。
陳先覺一家的家庭生活健康快樂,同時也在培育家庭美德。黨員在家里培育好的家風,形成尊老愛幼、和諧互助、真情殷殷的家庭氛圍,提高了一家人的幸福指數。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千千萬萬個家庭向上向善、和諧幸福,也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組成部分。陳先覺一家通過引進一些黨組織活動的辦法建設家庭美德,是很值得學習借鑒的。
□本欄編輯/石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