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輝
“常修為政之德,常思貪欲之害,常懷律己之心”,這是對黨員領導干部自重、自省、自警、自勵的具體要求,也是領導干部應該牢記的座右銘。領導干部是國家建設拔山扛鼎的中堅力量,改革攻堅克難,干部重任在肩,其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和日常行為的規范與否,對國家的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只有明確領導干部的權與責,加強和改進對權力行使的制約與監督,做到規范權力、界定權力、監督權力、制約權力,才能有效預防腐敗,防止腐敗風險轉化為腐敗行為,保證權力始終服務人民、服務社會,使權力健康有效地推動經濟社會發展。
權力的本質是履行對黨和人民的責任,領導干部要時刻牢記秉公用權的原則和執政為民的宗旨,始終做到“嚴以用權”。嚴以用權,就要堅持用權為民,任何時候都不搞特權、不以權謀私,“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用制度規范權力使用,確保權力運行始終不偏離為民利民的軌道。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權”不能大于法,因為權力是人民賦予的。現實生活中,少數領導干部把權力作為謀取利益、地位和名譽的工具,視權力為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把權力當成個人的私有財產,甚至凌駕于黨紀國法之上。這種危險的思想一旦侵入肌體,貪贓枉法就會近在咫尺,身敗名裂就是遲早的事。近年來,紀檢監察機關查處的領導干部貪腐案件反復說明了這樣的道理。領導干部必須擺正“權”的位置與導向,始終把自己置于黨的組織之中,自覺接受黨組織的領導,自覺接受法律和人民大眾的監督,以己正立信,以無私樹威,以務實興業,為人民執好政、用好權。手中握有公權的主要領導干部更要注重按規則、按制度行使權力,杜絕違規行事、以權代法。應手握戒尺,勤于自省,時刻懷揣敬畏之心對待權力,時刻深懷謙虛態度對待人民,時刻抱以平常之心看待自己,系緊風紀扣,走好廉政路。
有權必有責,權責相一致。在社會發展過程中,領導干部還要明確自己的職責。接受權力的同時,也是在承擔著一份沉甸甸的責任,可以說,一分權力,一分責任;權力越大,責任越重。領導干部必須堅守自己的責任,對職權和責任要抱有敬畏之心,“如履薄冰”“如臨深淵”,具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責”是為人民服務的準繩,群眾交給干部的是一面旗幟的兩個層面,一是權力,一是期待。領導干部接過權力就要負起職責,就得有對得起信任的修養操守、擔得起責任的作風能力,始終以“為民、務實、清廉”作為根本行為規范。脫離群眾的領導干部沒有生命力和創造力,也不會被現實接納,只能逐漸淡出社會的舞臺。只有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觀念,深入基層,沉下身子,把自己化為人民群眾中的一員,才能真正融入到如火如荼的社會大環境中去,被人民認可。上升到實踐的高度,就是以求真務實的工作追求不摻水分的政績,以忠實于黨和人民的行動贏得群眾的擁護和信賴。
責任伴隨著義務,有責任就有義務,二者是相輔相成的。當前形勢下,領導干部的義務就是發揚無私奉獻的精神,始終保持共產黨員的先進性,處處起到模范帶頭作用,盡自己所能為人民服好務。一切社會過程的進行都有賴于人民群眾的實踐,歷史發展的經驗教訓證明了人民群眾在推動歷史進程中的偉大作用。唐太宗關于人民群眾的“舟水說”,毛澤東關于人民群眾的“魚水說”,全黨正在開展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無一不彰顯著群眾在社會發展進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要把問政于民、問計于民、問需于民作為一個重要理念予以始終堅持,作為一項重要內容扎實付諸實踐,就要把“為人民服務”作為常態化的思想和行動落到實處,真正實現情為民系、權為民用、利為民謀。這就要求領導干部加強黨性修養,堅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自覺遠離低級趣味,自覺抵制歪風邪氣,腳踏實地,真抓實干,敢于擔當責任,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決問題,以守責的態度、守責的作為干出守責的業績,真正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權不謀一己之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