湍水石
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筆者和同事一起到農村調研,發現部分農村鄉鎮雖然基礎建設比較到位,功能設施也很齊全,廣場、綠地比比皆是,健身器材也隨處可見,但就是找不到一個閱報欄,就連以前最為普及的黑板報也難覓蹤影,給人一種物質生活豐富而精神文化生活相對匱乏的遺憾。
事實上,如今很多村子每年都要花成百上千元訂閱各類報紙雜志,而這些報刊多集中在村委會各辦公室里,或集中在幾個村干部手中。偌大的一個村未設一個閱報欄,喜歡了解信息的村民只能望洋興嘆,村民們對此很有意見。
筆者注意到,盡管一些村設有專供村民閱讀報刊的閱覽室,但由于閱覽室管理人員多為兼職,經常不在位,且開放的時間大多在白天,而白天村民大多在勞作、務工,根本沒時間去閱覽室看報刊。這樣,盡管村里訂有許多報紙雜志,但許多村民還是看不到。一些村民反映:“我們經常連報紙的影子都見不到,平時看個報紙很困難。”
盡管如今電視、網絡都很發達,但對農民來說,報紙雜志仍然是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的有效媒體。為了讓廣大農民掌握和了解更多的信息,滿足他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如果能在每個村人口密集的地方設置1至2個閱報欄,并確定專人及時更換報紙,就可以極大地方便農民讀報。筆者希望有關部門尤其是鄉鎮黨委及村級組織能高瞻遠矚,克服困難,盡快多設立一些鄉村閱報欄,這也是當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高農民素質,引導農民朋友盡快脫貧致富奔小康的一個有效途徑,同時又能充分發揮所訂閱報刊的作用,促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