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安霞
山東省東營市勝中社區學前動力幼兒園
淺談對孩子責任心的培養
劉安霞
山東省東營市勝中社區學前動力幼兒園
1920年的一天,一個11歲的美國男孩子因為踢足球時不小心打碎了鄰居家的玻璃,人家索賠12.5美元。闖下大禍的男孩子向父親認了錯。父親說,我可以原諒你的過失,但你應該對此事負責。男孩子為難地說,我沒有錢賠人家。父親拿出錢來說,這些錢借給你還給鄰居,一年后還我。從此每逢周末、假日男孩子便外出打工。經過半年的努力,他終于掙夠了12.5美元,還給了父親。這個男孩就是后來成為美國總統的里根。
在回憶這件往事時他說:“通過自己的勞動來承擔過失,使我懂得了什么叫責任。”孩子們今后要面對競爭激烈的社會,不僅需要求生存的專業知識,求發展的開拓創新能力,更需要具有與環境相適應、與社會相融合所必需的對人、對事、對社會的責任感。
責任感是一種高尚的道德修養,是一個人對自己的言論行動、許諾等持以認真負責,積極主動的態度而產生的情緒體驗。同時也是人生當中彰顯個人素質的可貴品質。在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引導他們摒棄自私,珍惜榮譽,看重責任,把他們培養成有涵養、有愛心的文明人才,是我們的期望,也是我們對社會的責任。古人說過:“一德立而百善從”,在孩子們的道德塑造方面,責任感的培養是一個重要的課題,是讓孩子在群體與個體生活中良好融入的必要形式,也是孩子對同伴、對家庭、對環境的重要認知。幼兒的責任感主要表現為認真完成大人交給的任務,完成日常生活規范所規定的任務以及對同伴和集體的事采取認真負責的態度,這樣他們就會明白,自己的行為是有意義的,是能夠為別人為群體做出貢獻的,通過自身的遵守與努力,能夠影響他人,能夠為別人帶來積極的影響與良好的心境。這更會讓他們表現出很強的責任感和榮譽感,具體表現在對于自己為同伴和集體所盡的義務能不能產生滿足和愉快的情感體驗。同時這種情感又促使幼兒以更加負責的態度來對待他人和集體的事情。在未完成任務和未盡到義務時,常常會產生羞愧和內疚的情緒體驗,并以各種方式來彌補自己的過失。責任感一旦產生,就會成為一種穩定的個性品質,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習積極性,自覺地加強意志鍛煉,促使孩子的個性全面發展。但是。一個人的責任心不會與生俱來,“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對幼兒來說,家庭和幼兒園的教育同樣重要。
然而,今天的孩子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被溺愛驕縱慣了。依賴家長的多,從早上起床穿衣,洗臉吃飯……一切由家長包辦。所以孩子們普遍缺乏缺乏責任感。作為家長和老師雖然已經意識到責任感對孩子們今后的學習、工作以及做人至關重要,必須從小培養,但每當付諸行動時,就會出現迷茫的狀況。加之學齡前的孩子年齡小,所以總是被照顧和原諒,尤其是家長覺得孩子這么小,等長大了再培養責任感也不遲呀。殊不知這正是在放縱孩子,對孩子責任感的培養產生反作用。
法國作家蒙田說過:“我的惡與善,都是都從幼小的習慣開始的,我們主要的教育在乳母手中”,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一個孩子的成長,注定是要從父母的潛移默化開始的,孩子是幼苗,父母、學校、全社會的關愛都是撐起孩子的天空的陽光和雨露。他們擁有什么樣的品質,注定將來我們擁有什么樣的世界,所以,讓孩子們有愛心,能擔當,更堅強,我們又必要從小就向他們灌輸:人生是以責任為大義的。以下簡單談談如何更好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1.自己事情自己做,培養孩子的自理意識。
在家中應該明確那些事情是爸爸媽媽來做,那些事情必須要孩子親自做。對應該由孩子做的事情,家長必須給孩子一個明確的概念和范圍。例如,從哪里拿來的東西用完后要放回原處,自己的東西自己收拾好,做事要有始有終,答應別人的事情要遵守諾言等,還要讓孩子明白為什么這樣做。重要的是有了規矩還要執行,對孩子的做事還要檢查,不忽視,不遷就,要持之以恒,更要根據不同的年齡制定出不同的目標,父母絕不能包辦代替,使孩子從小形成自理意識。
2.對自己的行為后果負責,并履行自己的諾言。
家長要善于抓住生活中的點滴小事,無論事情的結果好壞,只要是孩子獨立行為的結果,就要鼓勵孩子敢作敢當,不要逃避責任。家長不應該替孩子承擔一切,以免淡漠了孩子的責任感,要教育孩子從小言而有信,許下的諾言要全力去履行。即使有些事情自己不情愿做但必須要做的,那也必須去做,因為這是對別人負責,也是對自己負責。
另外,還可以讓孩子適當的品嘗一下不負責任的苦果。對孩子不負責任的行為不要總是嘮嘮叨叨哦啊,例如孩子總是亂扔東西而找不到,家長不要幫助她尋找,也不要理睬他,讓他自己去著急、生氣、滿頭大汗,事后再和孩子討論怎樣做就不會出現這樣的結果了,并以他嘗到的苦頭提醒他,一定會收到好的效果。
3.讓幼兒在盡責任的過程中體驗到愉悅感。
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安排孩子幫助小伙伴解決困難,幫助殘疾人,在幼兒園做值日生工作,在社會實踐的鍛煉中,使孩子逐漸感受到自我存在的價值.家庭中凡是和孩子有關的事情,諸如購物旅游都應該征求孩子的意見,尊重孩子的選擇,使孩子感受到自己的行為對家庭的重要性,可以培養孩子對家庭的責任感和對父母的愛心.日常生活中讓孩子承擔適當的家務勞動,例如孩子幫助摘菜了就鼓勵他說,今天多虧你幫忙,否則我們吃飯就晚了.可以讓孩子體會到責任完成后的愉悅感,也使他形成以后更好進責任的動力”
“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管仲是把育人當成中國文化當中的“道”來修為的。孔子也是予以四教:“文、行、忠、信”,教育是個永恒的范疇,也是一次次希望的播種。培養孩子的責任心,是讓他們變得勇敢與強大的必要課題,也是讓我們這個社會更加和諧與溫暖的保障,我們在為他們營造快樂童年的同時,也要給予他們期望,讓他們健康的成長,能夠更好的回報我們的社會。陶行知說過“建筑人格長城的基礎是道德”,那么,積匯成我們溫暖海洋的就來自于他們的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