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云
云南省大理州南澗擁翠中學
在歷史教學中合理運用信息技術
陳文云
云南省大理州南澗擁翠中學
信息技術以其強大的優勢進入課堂教學,給以往“講史”、“說史”的歷史教學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信息技術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有助于拉近歷史與現實生活的距離,彰顯學科功能;有助于實現教學相長的教學規律;有助于降低歷史學習的難度,實現歷史教學的減負增效。教師應立足于教學實際,真正實現歷史課堂教學資源的優勢組合。
現代信息技術;歷史教學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現代信息技術已經廣泛應用到社會的各行各業,以其強大的優勢進入課堂教學,給以往“講史”、“說史”的歷史教學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下面就近幾年來自己對校園網的使用,談談我對現代信息技術在歷史教學中運用的認識。
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教師可以針對自己在教學中將遇到的無法解決的問題,隨時通過計算機到相關歷史教學方面的網站上去查閱,不僅使問題能及時得到解決,而且能使歷史教師的備課更加充分、完善,在課堂上真正做到精講點撥,科學引導,給學生創設恰當的歷史情景,切實發揮好教師“導”的作用。另外,教師還可以根據自身的需要有選擇的進行網上學習,了解最新的教育教學理論研究成果及史學研究成果,通過不斷的再學習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和教學方向,使自己的教學真正順應時代的要求,教師的素質水平也會隨之提高。例如:執教《甲午中日戰爭》時,我通過網絡查找了古代、近代、現代及當今中日關系的大量資料并從中進行篩選,對本節課的導課環節進行精心備課,上課之初,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安倍晉三的“破冰之旅”和溫家寶的“融冰之旅”圖片及相關視頻資料,由當今的中日關系追溯中國近代時期中日關系的風風雨雨,進而點明課題,使學生感覺到歷史并不遙遠,就在我們身邊,這樣一方面增強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使學生很快融入了課堂,另一方面通過資料的查找我對中日關系又有了新的認識和理解,真正體現了教師在教學中的成長。
歷史課程改革強調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倡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教學過程,勇于提出問題,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因而研究性學習成為新課改形勢下的必然選擇,它具有自主性、開放性、探究性和實踐性的特點。但現行課本的濃縮和學生的歷史知識的貧乏,決定了學生的自學水平低,效果差,其主體地位無從談起。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生親自經歷知識探究的過程,是一種引導學生用自己的知識發現和解決問題的學習過程,而網絡恰恰可以為研究性學習提供有力的支持,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例如:執教《洋務運動》時,我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登陸網站,收集左宗棠、李鴻章等人的相關資料以培養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圍繞“如何評價這些歷史人物?”為主題,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觀點,寫出一篇歷史小論文以培養學生分析、加工信息的能力。學生在微機老師的指導下通過登陸網站查詢了大量信息,同時通過課堂及自習時間就有關問題進行討論或是直接求助老師的指導。在這一活動過程中,學生比較全面的認識了歷史上真實的左宗棠、李鴻章等人,理解他們對中國近代化進程的推動作用,同時又了解他們作為封建統治的維護者而淪為鎮壓農民運動的劊子手,進而學會結合歷史環境評價歷史人物,培養了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通過歷史資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也大為提高。網絡不僅可以提供豐富的信息,而且使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更為可能。在這次活動中,小組成員尤其是班內一些學習基礎較差但被公推為電腦高手的同學大顯身手,將其在學習過程中探索、發現的信息和學習材料,與小組其他成員共享,以達到小組學習目標的圓滿完成,同時通過網上查找資料體會到了學習成功的快樂,學習歷史的積極性主動性進一步提高,實現了學生在快樂學習中的成長。
新歷史課程強調歷史教學應使學生獲得基本的歷史知識和能力,為學生進一步接受高一級學校教育打下基礎。但是歷史學科作為一門綜合性的學科,它涉及的知識面廣、內容豐富,時間空間跨度大,要學好、記牢、理解、運用并非易事。尤其以往干巴巴的講述和記憶,使學生逐漸失去了對歷史的學習興趣,同時近幾年來,由于新歷史課程強調歷史學習應避免專業化、成人化傾向,不刻意追求歷史學科體系的完整性。考慮到學生的減負問題,所以現在的義務教育七至九年級歷史教科書,與原初中歷史教科書相比,書中的內容刪減不少,這樣加大了學生對一些歷史問題理解的難度。而學生個人由于生活環境、家庭條件,以及個人喜好等方面原因,獲取的歷史信息有限。因此,教師借助信息技術進行輔助教學,無疑會讓學生視野開闊、從中受益。通過詳實的文字材料、生動形象的圖片、音頻、視頻等,為學生提供適量的歷史資料,用以再現不可能重現、重演的歷史,通過直觀的教學情景,使學生加深對歷史知識學習的印象,提高記憶和對歷史學科學習的興趣。
當然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運用也并非盡善盡美。近幾年,我聽過很多的歷史優質課或公開課,都使用了多媒體,這些經過師生精心準備的課,環環相扣,過程流暢,但想來總覺一些遺憾:課堂上熱熱鬧鬧的師生互動僅是預設程序的再現,缺少了師生間真正的思維碰撞;多媒體的運用往往是教材內容或是板書的轉移;歷史資料呈現超量,有走馬觀花的嫌疑;等等。我由此想到,信息技術作為歷史教學一種有效的輔助手段,教師一定要擺正信息技術與歷史教學是手段與目的的關系。例如傳統教學中,教師通過生動的有感情的口頭和肢體語言所表達出的情感與激情,以及由此進行的知識、情感傳遞,是任何現代信息技術所不能取代的,因此教師在歷史教學中無論運用哪種教學手段,都應立足于教學實際,真正實現歷史課堂教學資源的優勢組合,切實從教學觀念到教學實踐推動歷史教學的改革,從而推動素質教育改革的深入開展,使我們的歷史教學真正順應時代的要求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