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英杰
1例食管賁門失弛緩癥并發食管癌臨床診斷
畢英杰
食管賁門失弛緩癥是由食管神經肌肉功能障礙所致的疾病,其主要特征是食管缺乏蠕動、食管下端括約肌高壓和對吞咽動作的松弛反應減弱。食管賁門失弛緩癥可合并食管癌,對食管賁門失弛緩癥患者治療前應行胃鏡并病理檢查鑒別食管癌存在的可能,以免延誤診斷及治療。
賁門失弛緩癥;食管癌;食管下端括約肌
食管賁門失弛緩癥是食管動力障礙性疾病,早期癥狀不明顯,癥狀開始時可能不明顯并緩慢進展,亦可突然發生,偶可無癥狀[1]。目前對食管賁門失弛緩癥的治療為研究熱點,但對其并發癥的發生關注較少[2]。本文描述了1例食管賁門失弛緩癥并發食管癌病例的診治過程。主治醫師對患者狹窄原因做出了正確的診斷,再次加強廣大醫師對食管賁門失遲緩癥并發癥的認識,現報道如下。
馬某,男,67歲,主訴:上腹部不適2年,加重伴嘔吐、消瘦2個月,于2012-05-03日于我院就診。查體:營養中等,發育正常,淺表淋巴結未觸及腫大,腹軟,上腹部輕微壓痛,無反跳痛。門診胃鏡檢查見食管管腔全程擴張,內見少量潴留液,賁門部持續痙攣,黏膜光滑,內鏡不能通過,不排除賁門失弛緩癥(圖1),入院后行鋇餐檢查見食管體部收縮波消失,下段賁門部明顯狹窄,鋇過受阻,呈魚嘴狀,提示賁門失弛緩癥,食管下段賁門占位。給予抑酸、抗炎治療后,并復查胃鏡予以內鏡直視下循導絲球囊擴張(圖2),后見賁門部菜花樣腫物(圖3),形成不全梗阻,病理活檢示鱗狀細胞癌。診斷:食管賁門失弛緩癥并發低位食管癌。
食管賁門失弛緩癥是由食管神經肌肉功能障礙所致的疾病,其主要特征是食管缺乏蠕動、食管下端括約肌(LES)高壓和對吞咽動作的松弛反應減弱。臨床表現為吞咽困難、食物反流和下端胸骨后不適或疼痛。本病為一種少見病,其發病率每年約為1/10萬人,男女發病率相似,約1:1.15,本病可在任何年齡段發病,平均發病年齡40~50歲,以20~40歲多見,其主要病理改變為食管壁間神經叢的節細胞數量減少甚至消失,可累及整個胸段食管,以食管中下部最明顯。該疾病治療不及時可有發生食管癌的潛在危險。

圖1 賁門失弛緩癥

圖2 內鏡直視下循導絲球囊擴張

圖3 賁門部菜花樣腫物
食管賁門失弛緩癥患者食管癌的發生率為1.7%~16.7%,有學者報道173例食管賁門失弛緩癥患者有8例合并食管癌,發生率為4.6%,明顯高于一般人群,可能與食管腔內長期有食物潴留致食管黏膜病變有關。好發部位為食管中段,其次為下段。
本研究患者以上腹部不適伴嘔吐、消瘦行胃鏡檢查,術中見賁門部不能松弛,黏膜光滑,考慮賁門失弛緩癥,給予擴張后見賁門腫物,病理示鱗狀細胞癌。故對內鏡進入胃內困難或不能進入者,要警惕LES區有狹窄或腫瘤,即使既往診斷賁門失弛緩癥,亦行胃鏡檢查排除腫瘤。
食管賁門失弛緩癥可合并食管癌[3-4],對食管賁門失弛緩癥患者治療前應行胃鏡并病理檢查鑒別食管癌存在的可能,以免延誤診斷及治療。
[1] 蕭樹東,許國銘.中華胃腸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8:121-122.
[2] 陳灝珠.實用內科學[M].1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 91-92.
[3] 卿篤信,黃莉,凌奇荷.賁門失弛緩癥并發食管癌2例[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05,15(12):1915-1915.
[4] 郭石平,鄭康.賁門失弛緩癥并發食管癌一例[J].腫瘤研究與臨床,2006,18(7):125-126.
R735.1
A
1673-5846(2014)08-0263-02
齊魯石化醫院集團中心醫院消化內科,山東淄博 25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