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勝華
質子泵抑制劑在胃部內鏡黏膜下剝離術相關性出血中的預防作用
李勝華
目的 分析質子泵抑制劑在胃部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相關性出血中的預防作用。方法 2010年9月~2013年6月中山市石岐蘇華贊醫院收治的消化道癌前病變及早期癌癥患者73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觀察組(n=36)和對照組(n=37)。觀察組在術前1 d、手術日上午及術后使用泮托拉唑;對照組僅在術后使用泮托拉唑。術前、術后第1天、術后第7天復查胃鏡,檢測胃液pH值,并記錄2組術中及術后延遲性出血的發生情況。結果 術前,觀察組的胃液pH值(7.33±1.03)顯著高于對照組(4.39±1.2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第1天、術后第7天,2組胃液pH值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觀察組術中出血1例(占2.8%),術后延遲出血4例(占11.1%);對照組術中出血7例(占18.9%),術后延遲出血3例(占8.1%);2組術中出血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術后延遲出血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結論 術前使用質子泵抑制劑能減少胃部ESD術中出血,但并不能減少術后遲發性出血的發生。
內鏡黏膜下剝離術;質子泵抑制劑;出血;預防
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臨床應用廣泛,其主要手術適應證是消化道癌前病變及早期癌癥的處理。與內鏡下切除術(EMR)相比,ESD具有切除病灶范圍較大、可獲取完整病理標本、局部病灶復發率低等優點,但是ESD相關性出血的并發癥發生率要明顯高于EMR[1]。有循證醫學證據表明,術后使用質子泵抑制劑(PPI)與H2受體阻斷劑(H2RA)可有效預防ESD術后潰瘍出血的發生[2],但少有術前應用PPI預防ESD相關性出血的報道。我們對收治的具有ESD適應證的患者進行隨機對照研究,旨在探討術前使用PPI預防ESD相關性出血的有效性,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ESD手術納入標準:2010年9月~2013年6月中山市石岐蘇華贊醫院收治的消化道癌前病變及早期癌癥患者73例,參考日本胃癌治療指南[3]內鏡下切除標準:(1)無潰瘍的黏膜內分化型腺癌及中重度異型增生;(2)最大徑≤3 cm伴潰瘍的黏膜內分化型腺癌;(3)最大徑≤2 cm不伴潰瘍的黏膜未分化型腺癌;(4)最大徑≤3 cm不伴潰瘍的SMl(侵及黏膜下層上1/3)黏膜下層分化型腺癌。入組患者在ESD術前均經超聲內鏡及全腹部增強CT檢查發現病變局限于黏膜層或SMl黏膜下層,且無淋巴結轉移。排除標準:(1)存在凝血功能障礙患者;(2)合并嚴重系統疾病不能耐受ESD者;(3)超聲內鏡或CT提示存在淋巴結轉移病灶患者?;颊咝g前1周停用口服抗凝藥物,完成血常規、血型、凝血功能檢查。告知患者及家屬手術風險及術后并發癥,簽署知情同意書。
共納入73例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觀察組36例,男21例,女15例,平均年齡(56.8±10.1)歲;病灶大小:>2 cm者17例,≤2 cm者19例。對照組37例,男23例,女14例,平均年齡(58.1±11.5)歲;病灶大小:>2 cm者19例,≤2 cm者18例。2組患者性別比例、年齡、病灶大小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給藥方法 在ESD術前1 d,觀察組服用泮托拉唑鈉腸溶片1次,劑量40 mg;在手術日上午,靜脈滴注泮托拉唑針劑40 mg。對照組術前不使用泮托拉唑。術后當天,2組均性泮托拉唑針劑40 mg靜脈滴注,術后第1~3天,行泮托拉唑40 mg靜脈滴注,從術后第4天開始改為泮托拉唑鈉腸溶片40 mg口服,用至術后第7天。
1.2.2 ESD 患者均由同一位醫師完成手術,手術均在氣管插管全身靜脈麻醉下完成,采用Olympus GIF-Q 260電子胃鏡;先采用內鏡檢查確定病變位置,行美藍或0.1%~0.4%靛胭脂染色,然后應用微探頭超聲內鏡確定病變位于黏膜層或黏膜下層。病變位于黏膜層時于病變黏膜下注射含美藍的甘油果糖溶液,再用針形切開刀標明切除邊界及范圍。先用針形刀開口,再用IT刀進行切開、剝離,與其下方正常的黏膜下層逐步剝離。術中出血時用IT刀或熱活檢鉗進行電凝止血;若出血不止可用止血夾止血。盡量完整剝離病變,剝離困難可用圈套器協助電切。術后固定標本,直接送至病理科進行病理檢查。
1.2.3 檢測指標 術前、術后第1、7天復查胃鏡,抽取胃液檢測pH值,記錄2組術中出血及術后延遲性出血的發生情況。ESD相關性出血分為術中出血和術后遲發性出血。術中出血指術中創面滲血或噴射性出血經內鏡下止血仍維持1 min以上。遲發性出血指ESD術后30 d內出血。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9.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用例(%)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手術前后pH值 術前,觀察組的胃液pH值(7.33± 1.03)顯著高于對照組(4.39±1.2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第1、7天,2組胃液pH值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2組相關指標比較
2.2 2組術中出血率和術后遲發性出血率 觀察組術中出血1例(占2.8%),術后延遲出血4例(占11.1%);對照組術中出血7例(占18.9%),術后延遲出血3例(占8.1%);2組術中出血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術后延遲出血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2組均無術后大出血導致死亡病例。
以往,對于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變,通常采用EMR手術進行治療,但其具有切除病灶范圍較小、局部病灶復發率高等缺點[4]。近年來,隨著內鏡技術的研究發展,ESD現已取代EMR成為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變的主要治療手段,與傳統EMR相比,ESD具有切除病灶范圍較大、可獲取完整病理標本、局部病灶復發率低等優點[5-6]。隨著ESD手術的廣泛開展,其弊端也逐漸顯現,因為ESD手術范圍較大、深及富有血管的黏膜下層甚至淺肌層,因此ESD術中、術后出血的發生率也較高[7],嚴重限制和影響了ESD的推廣應用。因此,如何預防和控制ESD相關性出血成為醫務人員棘手的問題。
許多文獻報道,PPI可明顯減少遲發性出血的發生率的作用與其提高胃內pH值的功效有關[8-9],因為凝血機制依賴于pH值,pH值在>6時血小板才能有效聚集,血栓才能形成,才可有效止血。研究結果顯示,PPI強大、徹底的抑酸作用可能與其抑制了H+-K+交換,維持胃腸道黏膜細胞內外以及血管內外的離子平衡,抑制胃泌素、乙酰膽堿、組胺等引起的酸分泌有關,從而有效減低了潰瘍部位血管出血的發生[2]。本研究結果顯示,泮托拉唑提前到術前1 d使用,觀察組術前胃液pH值顯著高于對照組,說明早期應用PPI,在術前即可有效提高胃內pH值,提供胃內凝血及血小板聚集的環境。
有學者通過統計分析認為,病灶大小是ESD發生出血的危險因素之一[10],因此,筆者對病灶大小是否影響ESD相關出血進行了探討。本研究結果提示,無論病灶大小,觀察組ESD術中出血比例均明顯低于對照組,而ESD遲發性出血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筆者對結果進行分析認為出現這樣的結果可能因為以下情況:病灶大小是ESD遲發性出血的獨立危險因素,病灶>2 cm時,ESD遲發性出血的危險度明顯升高,早期應用PPI的益處被出血風險所掩蓋。而病灶<2 cm時,遲發性出血的危險度相對較低,而早期應用PPI的益處未能顯現導致。
[1] Shin WG,Kim SJ,Choi MH,et al.Can rebamipide and proton pump inhibitor combination therapy promote the healing of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induced ulcers? A randomized,prospective,multicenter study[J].Gastrointest Endosc,2012,75(4):739-747.
[2] 張吉翔,董衛國,楊子榮,等.PPI與H 2RA比較預防內鏡黏膜下剝離術后潰瘍出血和促進潰瘍愈合的Meta分析[J].中國循證醫學雜志,2012,12(12):1503-1509.
[3] Japanese Gastric Cancer Association.Japanese gastric cancer treatment guidelines 2010[J].Gastric Cancer,2011,14(2):113-123.
[4] 李華茹.消化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治療48例食管黏膜下腫瘤臨床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3(7):15.
[5] 張艷,季峰,黃立江,等.內鏡黏膜下剝離術在高齡早期胃癌患者中的治療價值[J].中華消化雜志,2014,34(1):52-55.
[6] 曲宗明.內鏡下套扎術聯合黏膜下剝離術與內鏡下黏膜下剝離術治療胃腸道間質瘤的療效比較[J].中國實用醫刊,2014(11):43-45.[7] Gotoda T,Yamamoto H,Roy M.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of early gastric cancer[J].J Gastroenterol,2006,41(10):929-942.
[8] 徐昕,王邦茂,鄭忠青,等.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胃腸道間質瘤的安全性和療效觀察[J].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11,28(3):142-145.[9] Khuroo MS,Yattoo GN,Javid G,et al.A comparison of omeprazole and placebo for bleeding peptic ulcer[J].N Engl J Med,1997,336(15):1054-1058.
[10] Kim JW,Kim HS,Park DH,et al.Risk factors for delayed post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hemorrhage in patients with gastric tumor[J].Eur 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07,19(5):409-415.
10.3969/j.issn.1009-4393.2014.35.014
中山市科技計劃項目(2014 A 1FC 177)
廣東 528400 中山市石岐蘇華贊醫院(李勝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