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姣慧
股骨骨纖維異常增殖癥的影像學表現分析
付姣慧
目的 對股骨骨纖維異常增殖癥的CT、MRI影像表現進行討論。方法 選取37例股骨骨纖維異常增殖癥的患者的CT、MRI圖像,并對檢查結果進行分析比較。結果 CT檢查中11例患者受累骨骼,主要表現為骨骼局部出現彌漫性骨膨大,髓腔呈現骨樣密度填充,為毛玻璃狀,且髓腔內可見低密度顯影。9例患者股骨呈現膨脹性、蟲蝕狀改變。7例患者股骨表面出現密度不均勻改變,骨骼呈現絲瓜絡狀。骨骼硬化5例,主要表現為骨質密度增高,且夾雜斑點。5例患者在CT掃描的過程中出現信號不均勻情況。MRI檢查中有19例患者在掃描時病變部位T1WI、T2WI信號降低,18例患者掃描過程中T1WI信號降低,T2WI信號增高。結論 兩種診斷方式均能對股骨骨纖維異常增殖癥進行診斷,且能夠對病理組織類型進行提示。
股骨;骨纖維異常增殖癥;CT;MRI
骨纖維異常增殖癥也稱為骨纖維結構不良,臨床表現為正常骨組織纖維化,是常見的骨發育不良,發病機制不清。本病可發生于不同的骨骼中,可為單發也可以為多發疾病。目前在本病的診斷中多采用影像檢查輔助診斷,隨著CT(computed tomography,CT)和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技術逐漸成熟,對疾病的診斷率也逐漸升高。為進一步研究股骨骨纖維異常增殖癥的CT、MRI影像,現回顧性分析大連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在2009年2月~2014年2月間診斷的股骨骨纖維異常增殖癥患者的CT、MRI影像表現,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09年2月~2014年2月間37例股骨骨纖維異常增殖癥的患者,年齡(45±11)歲,男14例,女23例。37例患者股骨均出現畸形,所有患者并無外傷,左側發病15例,右側發病17例,雙側發病5例。入院后均行CT、MRI檢查,排除其他骨病。
1.2 檢查方法 CT檢查采用64排螺旋CT掃描儀,掃描采用2 mm采集數據,螺距為3.5 mm,層厚、層距為2 mm;增強掃描造影劑采用非離子型造影劑碘海醇及碘帕醇,注射量為1.5 mL/kg,注射速率為2.5 mL/s;掃描后數據送工作站作多平面成像。
MRI檢查采用飛利浦及西門子超導型MRI掃描儀,使用腹部線圈,層厚、層距為5 mm;增強掃描造影劑使用Gd-DTPA,注射劑量為0.1 mmol/kg,注射速率為2 mm/s,經肘靜脈輸注。
1.3 觀察指標 對兩種檢查方式的成像質量以及影像表現進行比較。成像質量主要分為以下幾個等級:高、中、低。高:圖像顯影清晰,組織辨識度高,能夠為臨床診斷提供依據。中:圖像顯影尚可,組織分辨度清晰,對診斷無影響。低:圖像成像質量差,無法為臨床診斷提供依據。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正態計量資料結果用“x±s”表示;計數資料以構成比表示,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種檢查方式的成像質量以及影像表現進行整理后,總結出以下結果,CT檢查成像質量高的為26例,占比例的70.27%,成像質量一般的為11例,占比例的29.73%,無成像質量差的患者。MRI檢查成像質量高的為29例,占比例的78.38%,成像質量一般的為8例,占比例的21.62%,無成像質量差的患者,P>0.05認為統計學比較無差異(見表1)。

表1 兩種檢查方式成像質量[n(%)]
兩種影像資料表現:(1)CT檢查中11例患者受累骨骼主要表現為骨骼局部出現彌漫性骨膨大,髓腔呈現骨樣密度填充,為毛玻璃狀,且髓腔內可見低密度顯影。9例患者股骨呈現膨脹性、蟲蝕狀改變。7例患者股骨表面出現密度不均勻改變,骨骼呈現絲瓜絡狀。骨骼硬化5例,主要表現為骨質密度增高,且夾雜斑點。5例患者在CT掃描的過程中出現信號不均勻情況。(2)MRI檢查中有19例患者在掃描時病變部位T1WI、T2WI信號降低,18例患者掃描過程中T1WI信號降低,T2WI信號增高。
骨纖維異常增殖是骨科中常見的疾病,多發于四肢長骨中,且單發與多發情況相差無幾。少數患者在臨床中會出現色素沉著狀況或小兒性早熟,此癥狀稱之為Albright綜合征[1]。有學者認為,此病的發病機理可能與胚胎的原始發育情況相關,若胚胎發育過程中,骨組織細胞變異,也會增加骨組織纖維化的機率[2]。變異的細胞內含有纖維基質化生形成的未成熟性編織骨,而此種結構會導致骨小梁排列異常,進而引發疾病。目前在骨纖維異常增殖的檢查與診斷中,多采用CT和MRI兩種方式,此兩種方式在本病的診斷中均能發揮較好的作用。
在本院的調查中可以看出,兩種檢查方式在成像質量方面不相上下,且在疾病的檢測方面能力也非常相似,因此本院認為,CT與MRI在股骨骨纖維異常增殖的檢測中效果均較為理想。CT掃描的骨密度情況或MRI信號情況與患者病變部位的纖維組織形態、骨小梁數目以及骨組織的成熟度有著很大的關系[3]。新生骨小梁的分化程度以及纖維成分與新生骨的比例不同,而此種不同會導致影像資料顯示不同。若患者病變股骨的纖維化程度較為嚴重,骨質成分嚴重缺失,則影像資料通常呈現為毛玻璃樣改變,而此時也正是顯微組織化生為不成熟骨小梁組織的時刻。若患者骨質纖維化程度與骨質成分比例不同時,影像則會顯示為絲瓜絡狀[4]。此外根據CT掃描的密度顯影和MRI掃描的信號強弱,可以準確的對病理成分進行判斷[5]。CT掃描密度增高或MRI掃描時T1WI、T2WI信號降低均提示為骨質鈣化或有骨化影存在,增強掃描時并無強化現象,在增強掃描中,CT要比MRI有優勢[6]。在MRI掃描時,膠原纖維組織較多的部位,其信號多為中度或低信號,增強掃描時表現為氣度強化[7]。若股骨病變部位出現骨質壞死或液化,T1WI會呈現為低信號,而T2WI則表現為高信號,增強掃描無強化。若患者病變部位有出血,則T1WI、T2WI信號均會增高[8]。
綜上所訴,CT和MRI在股骨骨纖維異常增殖的檢測中,效果均較好,此兩種檢查方式不僅能夠呈現高質量的顯影,還能準確的反映出病變部位的形態、質地,為臨床診斷提供可靠的依據,因此,均可以用在股骨骨纖維異常增殖的檢測中。
[1] 董海濤,馬艷花.骨纖維異常增殖癥的影像學表現[J].中國實用醫藥,2012,19(27):99-101.
[2] 靳毓波,顧凱明.骨纖維異常增殖癥的影像學探討[J].中國醫藥指南,2012,27(31):224-226.
[3] 高巖,朱杰.骨纖維異常增殖癥的影像學表現[J].中國醫學創新,2013, 27(26):119-121.
[4] 鐘志偉,張雪松,崔建嶺,等.骨纖維異常增殖癥環形硬化邊的影像學分析[J].臨床放射學雜志,2011,33(3):659-660.
[5] 張雪松.骨纖維異常增殖癥硬化邊的影像學研究[J].河北醫科大學,2010,17(29):88-89.
[6] 史志勇.骨纖維異常增殖癥的影像診斷[J].中國中西醫結合影像學雜志,2011,19(27):99-101.
[7] 吳朋,呂國士.顱面骨纖維異常增殖癥25例CT和MRI影像學表現分析[J].解放軍醫藥雜志,2012,19(31):66-67.
[8] 董洪崢.骨纖維異常增殖癥8例影像學分析[J].中國現代醫藥雜志,2013,11(29):226-227.
10.3969/j.issn.1009-4393.2014.35.021
遼寧 116001 大連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放射科(付姣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