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梅
高血壓性心臟病心臟B超診斷探索
周春梅
目的 探討B超對于高血壓性心臟病的診斷價值。方法 回顧分析62例高血壓性心臟病患者的臨床資料,比較患者心臟B超與心電圖檢查情況。結果 本組62例患者經心臟B超檢查顯示,非對稱性肥厚、對稱性肥厚、左室增大、左房增大、主動脈彈性減弱以及主動脈擴張的檢出率依次為19.4%、12.9%、16.1%、29.0%、8.1%、14.5%,心電圖檢出率依次為6.5%、48.4%、6.5%、17.7%、0.0%、3.2%,心臟B超的檢出率顯著高于心電圖檢查(P<0.05)。結論 心臟B超檢查對于高血壓性心臟病的檢出率高于心電圖檢查,且特異性以及敏感性更高,是一種安全有效的無創檢查方法,值得在臨床中推廣應用。
心臟B超;心電圖;高血壓性心臟病
高血壓是臨床常見疾病之一,患者常合并心臟以及血管等異常變化,主要是由于長期高血壓可導致冠脈血流異常、心臟左室肥厚、心臟收縮及舒張功能降低等,引起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心臟病多見于病程較長患者中,因早期癥狀不明顯,確診時往往已處于晚期,錯失了治療最佳時機。心電圖是臨床診斷心臟疾病的無創性技術,在高血壓性心臟病的診斷中具有重要意義[1]。近年來,隨著超聲現象技術的發展,B超檢查技術以及無創、快速、敏感性高等優點在各臟器病變的診斷中獲得了廣泛應用[2]。本研究回顧分析62例高血壓性心臟病患者的心臟B超與心電圖檢查情況,旨在探討心臟B超對于本病的診斷價值,為臨床診療措施的選擇提供參考,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1年1月~2013年12月期間,湖南省東安縣人民醫院收治的高血壓性心臟病患者62例,其中,男42例,女20例,年齡35~82歲,平均(52.6±2.2)歲;病程1~40年,平均(24.4±1.2)年。合并癥:22例合并腦血管疾病,15例合并冠心病,7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一般資料均完整,均接受心臟B超以及心電圖檢查。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心臟B超以及心電圖檢查,均由專業醫師負責檢查。心臟B超檢查儀器采用飛利浦HDD 11型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進行診斷。采用左室空長軸切面M進行取樣,檢查患者的左室收縮功能、室壁厚度、心臟腔室情況,對心尖四腔切面取樣容積選擇二尖瓣口,并測量E波、A峰最大速度、E峰、A/E加減速度時間以及舒張期的血流頻譜。心電圖檢查采用12導聯心電圖進行常規分析。
1.3 診斷標準 采用二尖瓣短軸切面進行室間隔及左室壁診斷,如舒張期以及前后徑均≥13.2 mm,并且在收縮期其厚度在66%以上,則為室間隔肥厚;對于舒張期以及前后徑均≥14 mm,則為左室肥厚;常規測量二尖瓣腱索水平,女性左室內徑在51 mm以上、男性在56 mm以上則為心室擴大。
1.4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數據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心臟B超對于高血壓性心臟病患者的非對稱性肥厚、對稱性肥厚、左室增大、左房增大、主動脈彈性減弱以及主動脈擴張檢出率顯著高于心電圖檢查,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心臟B超與心電圖檢查結果比較[n(%)]
心臟是高血壓的主要靶器官,持續高血壓癥狀可引起左心室肥厚等心臟功能及結構變化。此外,血壓過高還可導致血管內膜受到嚴重沖擊,導致血液中的脂質沉積于動脈壁上,引起動脈血管狹窄。而動脈血管狹窄可引起腦缺血癥狀,當腦血管內血壓過高時,即可導致腦溢血或者是腦出血,嚴重時還可發展成為心力衰竭[3]。高血壓心臟病患者主要表現為左心室肥厚,由于患者長期處于高血壓狀態,導致心室長期受壓,引起心肌細胞肥厚以及大量間質細胞增生等。代惠英[4]認為,高血壓對心肌正常收縮功能并無明顯影響,但可導致左心室壁增厚,病程較長的高血壓性心臟病患者的左心室壁增厚經心電圖檢查出S-T段變化時,多已處于晚期,早已喪失早期診斷的臨床意義。因此,早期準確診斷并予以有效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心臟B超是一種新型診斷技術,具有無損傷、無痛、無放射性以及可重復使用等優點,在臨床中應用較為廣泛[5]。心臟B超影像具有較強的實體感,可全面、清晰地顯示臟器及周圍組織的斷面影像,并逼真、客觀地呈現其解剖結構,有利于提高臨床診斷準確率。對于高血壓性心臟病患者而言,應用心臟B超檢查除能夠反應高血壓患者的瓣膜返流、心腔擴大、室壁運動狀況、心臟肥厚狀況以及大動脈內徑等情況外,還可反應患者的心功能狀態變化,從而為臨床診斷提供全面、可靠的信息[6]。湯文亮[7]對高血壓性心臟病患者分別應用心臟B超及心電圖進行檢查,結果顯示,心臟B超對左室肥厚的檢出率達32.0%,而心電圖檢出率僅為22.0%。本組62例高血壓性心臟病患者中,經心臟B超檢查顯示,非對稱性肥厚、對稱性肥厚、左室增大、左房增大、主動脈彈性減弱以及主動脈擴張等的檢出率均較心電圖檢查顯著提高,與馮小芳等[8]報道結果一致。由此可見,心臟B超對于高血壓性心臟病的檢出效果優于心電圖檢查,其對于患者的心臟變化更為敏感。但心臟B超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在檢查過程中超聲穿透力較弱,則診斷結果不如CT及X線檢查。此外,心臟B超檢查所用反射機理為多次反射,這個過程可能會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而產生假反射等現象而導致誤診,故在臨床診斷中應充分重視上述問題[9]。
綜上所述,心臟B超以及心電圖對于高血壓性心臟病的診斷均具有無創、無痛等優點,但心臟B超具有更強的敏感性以及特異性,診斷效果更為顯著,值得在臨床中推廣應用。
[1] 莫敏.53例高血壓性心臟病心臟B超與心電圖的對比觀察[J].中外醫療,2012,31(36):37-38.
[2] 李紅平,蔣喜文,周美君,等.120例高血壓性心臟病心臟B超診斷分析[J].中外醫療,2012,31(32):175,177.
[3] 黃冬梅.高血壓性心臟病診斷中對心臟B超和心電圖的應用[J].中外健康文摘,2013,10(26):40.
[4] 代惠英.高血壓性心臟病心臟B超與心電圖的對比研究[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3,7(7):38.
[5] 李娟,陳新舂.基于50例基礎上的高血壓性心臟病心臟B超與心電圖的對比觀察[J].醫學信息,2013,26(24):207.
[6] 肖志輝.高血壓性心臟病心臟B超診斷效果觀察[J].中國保健營養(上旬刊),2014,24(3):1763-1764.
[7] 湯文亮.心臟B超與心電圖在高血壓性心臟病診斷中的臨床應用價值分析[J].醫學信息,2013,26(24):473-474.
[8] 馮小芳,袁潤葵,黃雪夢,等.53例高血壓性心臟病心臟B超與心電圖的對比分析[J].當代醫學,2011,17(29):109-110.
[9] 郭道安.心臟B超和心電圖在高血壓性心臟病診斷中的應用分析[J].中國醫藥科學,2014,4(16):88-89,103.
10.3969/j.issn.1009-4393.2014.35.048
湖南 425900 湖南省東安縣人民醫院(周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