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仙 管曉娟 仲 姍
硝苯地平Ⅰ緩釋片引起藥物性牙齦增生的治療體會
張鳳仙 管曉娟 仲 姍
目的 探討硝苯地平Ⅰ緩釋片引起藥物性牙齦增生的臨床治療效果。方法 對80例藥物性牙齦增生患者資料進行分析,根據患者治療時間順序均分為2組(n=40)。對照組進行基礎治療,實驗組采用牙周基礎治療和維護期治療,比較2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結果 2組治療前GI、PLI、SBI、PD等指標沒有差異性,治療后1個月,實驗組GI指標為(2.14±0.47)、PLI為(1.17±0.25)、SBI為(1.61±0.37)、PD為(3.91±0.53)mm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 采用牙周基礎治療聯合定期維護治療能夠有效降低硝苯地平Ⅰ導致的牙齦增生復發率,值得推廣使用。
硝苯地平緩釋片;藥物性牙齦增生;治療效果
藥物性牙齦增生(drug-induced gingivalover-growth,DGO)是臨床上常見的牙科疾病,這種疾病機制復雜,誘因也較多,主要是由于患者長期服用某些藥物,如:硝苯地平Ⅰ等而引起牙齦增生。患者發病時,臨床上主要表現為:炎癥性牙齦腫脹、體積增大等,嚴重影響咀嚼功能。目前,醫學界對于這種疾病缺乏理想的治療方法,常規方法雖然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癥狀,但是患者治療后并發癥較多,藥物依從性較差[1]。為探討硝苯地平Ⅰ緩釋片引起藥物性牙齦增生臨床治療效果,對在寧夏銀川市第二人民醫院2012年1月~2013年6月接收治療的80例藥物性牙齦增生患者入院資料進行分析,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對在本院接收治療的80例藥物性牙齦增生患者入院資料進行分析,根據患者入院時間順序均分為2組。其中,男47例,女33例,患者年齡39~84歲,平均年齡(48.4 1.5)歲。患者均由于高血壓而服用硝苯地平Ⅰ,且患者長期用藥后導致牙齦增生。所有患者無其他疾病,入院前3個月沒有使用抗生素,均知情同意。2組患者性別、年齡等資料經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入院后,對患者進行常規檢查,并對其全身狀況及牙體牙周狀況行評價,指導其心內科就診停藥或服用替代藥物、進行齦上潔治、齦下刮治、手術切除、牙周用藥等序列治療。對照組進行基礎治療,實驗組采用牙周基礎治療和維護期治療,具體方法如下:首先要向患者耐心的講解清楚牙齦增生的發病因素及口腔衛生狀況與藥物性牙齦增生三者之間的關系,并告訴患者將進行的治療方法。然后,待患者準備完畢后,使用超聲技術完成對患者全口潔治、齦下刮治等牙周基礎治療。實驗組患者在進行牙周基礎治療后1、4、8、12個月進行牙周維護期治療[2]。記錄2組患者牙周基礎治療后1、12個月時的牙齦指數(gingival index,GI)、菌斑指數(plague index,PLI)、齦溝出血指數(sulcus bleeding index,SBI)、牙周袋深度(probing depth,PD)等指標。
1.3 統計學方法 對本組研究的數據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正態計量資料以“x±s”表示,2組正態計量數據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本次研究中,2組均完成治療,患者在1個月的觀察期間未停止服用硝苯地平Ⅰ,且患者治療后患者自覺癥狀緩解明顯,牙齦出血逐漸減少至不出血,牙齦增生程度逐步改善。
治療前,2組患者GI、PLI、SBI、PD等指標沒有差異性,治療后1個月,實驗組GI指標為(2.14±0.47)、PLI為(1.17±0.25)、SBI為(1.61±0.37)、PD為(3.91±0.53)mm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前后相關指標比較
高血壓腦病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疾病,這種疾病誘因較多,患者發病時容易引起患者血壓驟然升高,從而造成患者出現暫時性的神經系統功能障礙。對于高血壓的治療,臨床上患者多使用硝苯地平,這種藥物雖然能夠有效地控制患者血壓,但是患者治療后會產生其他并發癥,如牙齦增生等,給患者帶來很大的痛苦[3]。因此,臨床上探討積極有效的治療方法顯得至關重要。
目前,臨床上對于藥物引起的牙齦增生缺乏有效的治療方法,如果貿然地讓患者停藥或換藥則可能影響患者血壓的控制,但是,在不更換藥物或未停藥的情況下,牙周基礎治療對牙齦增生是否具有療效尚無定論。國外有學者認為[4],牙周基礎治療能糾正藥物性牙齦增生。本研究中,2組患者在治療前進行口腔衛生檢查,發現其狀況較差,牙齦增生比較嚴重,但是,患者經過牙周基礎治療GI、PLI、SBI、PD等指標均得到明顯的改善,與國內牙科學者結果一致;同時,患者出現牙齦增生后隨著時間的推移牙齦增生會越來越嚴重,臨床上主要表現為牙齦腫脹等,進而加重牙齦增生的嚴重程度,形成惡性循環[5]。但是,患者在進行牙周基礎治療后,能夠有效地消除炎癥性牙齦腫脹,使得實質性牙齦增生也開始慢慢好轉。通過本次研究可以看出,牙齦增生程度與牙齦炎癥程度,即出血指數有相同的變化趨勢。結果顯示,2組患者均完成了治療,患者在1個月的觀察期間未停止服用硝苯地平Ⅰ,且患者治療后患者自覺癥狀緩解明顯,牙齦出血逐漸減少至不出血,牙齦增生程度逐步改善。
臨床上,對于牙齦增生的誘因還不是很明確,其菌斑作為始動因子在藥物性牙齦增生的發生發展中起到協同作用。臨床上,患者進行2~3個月牙周基礎治療后又會發生優勢菌定植,菌群變化至治療前的水平。因此,除了進行牙周基礎治療外,患者還需要進行牙周維護,有學者[6]研究認為,3~6個月定期口腔檢查和口腔保健以指導督促患者維持口腔衛生是非常重要的。實驗組每4個月復查1次,根據復查結果制定并實施治療計劃,在12個月的觀察期間,患者的牙齦增生未復發,病情基本穩定[7]。治療前,2組患者GI、PLI、SBI、PD等指標沒有差異性,治療后1個月,實驗組GI指標為(2.14±0.47)、PLI為(1.17±0.25)、SBI為(1.61±0.37)、PD為(3.91±0.53 mm)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這個結果和相關研究[8]結果類似。
綜上所述,臨床上,采用牙周基礎治療聯合定期維護治療能夠有效地降低硝苯地平Ⅰ導致的牙齦增生復發率,減輕患者臨床癥狀,值得推廣使用。
[1] 李曉,欒慶先,李蓬,等.硝苯地平致藥物性牙齦增生的危險指征分析[J].中華口腔醫學雜志,2007,42(11):677-680.
[2] 牙祖科,曾啟新,陳東暉,等.牙周基礎治療對藥物性牙齦增生的療效觀察[J].中華老年口腔醫學雜志,2009,7(1):15-16.
[3] 欒慶先,曹采芳.牙周基礎治療對藥物性牙齦增生療效的縱向觀察[J].現代口腔醫學雜志,2011,19(3):239-241.
[4] 牙祖科,曾啟新,陳東暉.牙周基礎治療對藥物性牙齦增生的療效觀察[J].中華老年口腔醫學雜志,2009,7(l):14-16.
[5] 鄭瑤,馮海榮,劉新平.米諾環素對藥物性牙齦增生輔助治療的療效觀察[J].實用口腔醫學雜志,2008,24(4):597-598.
[6] 邱鏨,欒慶先,李蓬,等.唾液中IL-6與硝苯地平所致藥物性牙齦增生的關系[J].北京口腔醫學,2009,17(2):80-83.
[7] 徐斌,徐婕,劉宏偉.人牙周膜干細胞的分離培養及體外誘導分化研究[J].口腔醫學研究,2011,27(8):720-726.
[8] 陳強,溫志浩,江浩順,等.高頻電刀在前牙冠橋修復中增生牙齦處理的療效觀察[J].新醫學,2011,42(11):748-749.
10.3969/j.issn.1009-4393.2014.35.058
寧夏 750011 寧夏銀川市第二人民醫院口腔科 (張鳳仙 管曉娟 仲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