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武
磁共振診斷膝骨關節炎結果分析
楊 武
目的 分析磁共振在膝骨關節炎中的診斷價值。方法 收集96例膝骨關節炎患者臨床資料,遵循隨機原則,將患者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n=45)。對照組采取關節鏡檢查,觀察組采取磁共振掃面成像檢查,最后分析2組患者的臨床診斷效果。結果 觀察組總靈敏度為97.87%、特異度為97.87%、準確度為100.00%、檢出率為87.23%,顯著優于對照組的74.47%、51.06%、51.06%、61.7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應用磁共振診斷膝骨關節炎,可有效掌握膝關節各病變部位,其診斷率較高,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磁共振;膝骨關節炎;診斷價值
膝骨關節炎是一種關節周邊韌帶組織病變,其發病相當緩慢,容易造成關節周期性退變,提高了關節腫脹變形、骨組織鈣化性疼痛等骨科疾病的發生率[1]。因此,需要在早期采取科學的檢查方法才能準確骨檢測出關節病變部位的發病特征,降低臨床癱瘓率,提高患者生存率。應用傳統影像學、X線及CT檢查方法的檢出率比較低,磁共振改變了傳統方法的局限性,明確病變部位,把握膝骨關節炎的形態特征、邊緣組織情況[2]。為了分析磁共振在膝骨關節炎中的診斷價值,本研究將收治的膝骨關節炎患者隨機分為2組,分別采取關節鏡檢查與磁共振掃面成像檢查,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1年1月~2013年1月江西省宜春市人民醫院收治的96例膝骨關節炎患者臨床資料,遵循隨機原則,將患者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8例。觀察組中男28例,女20例;年齡19~73歲,平均年齡為(45.21±5.21)歲;病程3個月~11年,平均病程為(6.11±2.34)年。對照組中男27例,女21例;年齡在17~72歲,平均年齡為(44.79±5.56)歲;病程4個月~10年,平均病程為(5.78±2.09)年。患者均符合風濕病膝骨關節炎國際診斷標準[3]。2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觀察組患者采取進口超導性MR機進行檢查,繞膝線圈層距分割點為1 mm,厚度標準3 mm,常規SE縱切面平掃、斜冠狀位序列尖端掃射,矩陣為369×150,FSE序列掃描多行脂肪抑制,矩陣為268×150,指導患者膝關節取伸直狀態,由專業醫務人員通過圖像清晰對比度雙盲法觀察,分析MRI圖像特點。
對照組患者采取持續硬膜外麻醉注射,進行關節穿刺,將生理鹽水注入關節內側,使關節腔充水擴張。將股骨外踝前緣、脛骨上緣髕腱外側的中心點作為穿刺點,在真皮層作0.5 cm的小切口,在關節軟骨組織中穿入鈍性閉塞器將關節鏡配備套針,分析病變部位特征。最后分析2組檢驗方法的檢出特異度、準確度、敏感度及符合率等。
1.3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資料均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處理。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通過檢驗報告證實的病例有:副韌帶損傷、拉傷15例,滑膜炎20例,半月板裂痕性損傷12例。觀察組靈敏度、特異度、準確度、檢出率等臨床診斷效果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膝骨關節炎患者診斷結果比較[n(%)]
骨關節炎是一種退化性關節炎,常劃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類。在老年人群中,以原發性膝骨關節炎為多見。有調查顯示,在25歲以下人群中,原發性膝骨關節炎發病率不高于5%,而在80歲以上人群中則超過90%以上發病。美國每年約有10萬發病人口。研究有效的診斷措施對于及早預防和膝骨關節炎治療有著重要意義[4]。
膝關節骨關節炎屬于一種非特異慢性骨病變炎癥,其主要特征大多表現為關節軟骨組織硬化、新生骨形成等[5]。膝關節骨關節炎的病理改變,主要體現為腓骨層纖維樣變導致膝關節腫脹變型。患者采取X線紫外檢測、CT掃描檢查,顯示病變部位已延伸邊緣組織,提高并發癥發生率[6]。目前,磁共振診斷可掌握軟骨病變性質。相關文獻表明,利用背向超聲散射圖片,可觀察膝骨關節表面纖維層改變情況,提高了膝關節骨關節炎的診斷結果[7]。
膝骨關節炎的發病因素包括機械、生物因素等,病理復雜,關于其發病機制大致包括以下方面。(1)關節應力平衡失調引起。當關節負荷的時候,軟骨會變形,壓力分散到軟骨下骨,卸載的時候,壓力消失,纖維恢復到原狀,這一過程中,軟骨細胞始終受纖維網格的保護,當負荷傳導紊亂時,軟骨細胞失去保護而受損。(2)蛋白酶作用。當致病因素存在的時候,炎癥細胞因子介導關節軟骨和滑膜中各種蛋白酶表達升高,經一系列作用后造成軟骨退變。(3)自由基的作用[8]。有研究顯示,軟骨細胞的生存和自由基間的平衡有著直接聯系。其他方面如免疫反應等、內皮素等也和膝骨關節炎有著密切聯系[9]。關于其機制還有待更進一步的深入研究。及時診斷發現病情對于保障患者生活質量有著重要意義。
關節鏡檢查手術創傷性比較明顯,關節僵硬影響手術進行,造影后出現假陽結果的可能性比較高,提高了關節囊腫充血,關節積血等并發癥發生率。磁共振診斷方法的優勢,主要體現如下:(1)磁共振成像系統獨立,大多都是應用進口防輻射器械裝備,其電離輻射刺激程度比較小,對人體無創傷性,臨床診治安全性與有效性顯著;(2)磁共振可掌握原生組織掃描三維立體斷面成像,其圖像信息角度廣泛、方位全面,容易掌握病變部位的發病情況,在早期發現患者疾病癥狀,把握最佳治療時機;(3)可充分顯示軟骨組織結構、纖維層及周邊再生骨組織,與CT掃描結果對比,其臨床診斷效果更理想;(4)不用進行開刀活體檢查,減少對患者身體上的創傷,降低切口感染并發癥發生率,緩解患者機體疼痛程度,及時掌握病理位置、發病特征等,檢查質量良好。但是磁共振掃描成像檢查方法的診斷成本比較高,其局限性包括診斷圖像不夠豐富、檢查時間相對較長等[10]。因此,在膝骨關節炎臨床診斷中,應該全面觀察患者發病癥狀,從而采取合適的診斷方法,以提高診斷效果。
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靈敏度、特異度、準確度、檢出率等臨床診斷效果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本結果與仰涢霞等[11]的研究報道符合,表明核磁共振掃描診斷膝骨關節炎的評價結果確診率高,能準確清晰顯示膝關節各病變部位,具有重要的臨床診斷意義。
綜上所述,磁共振檢查作為膝骨關節炎的首選方法,具備無創、無害、無輻射等良好效果,容易獲取多方位動態三維成像效果,可提高骨科疾病的診斷及治療的效果。
[1] 劉斯潤,朱天緣.關節軟骨病損的影像學診斷[J].中華放射學雜志,2003,11(37):973-978.
[2] 王學宗,鄭昱新,曹月龍,等.全膝關節磁共振成像積分對膝骨關節炎診斷價值的探討[J].中國骨傷,2012,25(5):364-368.
[3] 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骨關節炎診治指南(2007年版)[J].中華骨科雜志,2007,27(10):793-796.
[4] Van Roon JA,Lafeber FP,Bijlsma JW.Synergistic activity of interleukin-4 and interleukin-10 in suppression of inflammation and joint destruction in rheumatoid arthritis[J].Arthritis and Rheumatism, 2007,44(1):3-12.
[5] 劉淵.膝骨關節炎病證特征及與CTX-Ⅱ和COMP的相關性研究[D].廣州:廣州中醫藥大學,2011.
[6] 駱殿存,李波,劉志敏,等.磁共振評價康復綜合治療膝骨關節炎的價值[J].中國醫藥指南,2014,12(24):162-163.
[7] 李靜.磁共振在膝關節損傷中的診斷價值[J].中外健康文摘,2012,9(15):163.
[8] 崔劍峰.膝骨關節炎應用磁共振診斷的應用價值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4,12(18):258-259.
[9] Trombini-Souza F,Fuller R,Matias A,et al.Effectiveness of along—term use of a minimalist footwear versus habitual shoe on pain,function and mechanical loads in knee osteoarthritis: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BMC Musculoskelet Disord,2012,13 (1):121.
[10] 張躍龍,陳啟煌.磁共振成像在關節軟骨病變中的價值[J].中國醫療前沿,2013,8(3):82-90.
[11] 仰涢霞.核磁共振診斷膝骨關節炎臨床分析[J].亞太傳統醫藥,2013,9(1):190-191.
10.3969/j.issn.1009-4393.2014.35.066
江西 336000 江西省宜春市人民醫院放射科(楊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