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桂金
〓〓一、利用教材,在朗讀中感受語言的音樂美
〓〓低年級實驗教材中,詩歌、童話等體裁的課文有著準確的用詞、生動的造句、回環的音韻、錯落的節奏,它們都是培養兒童語感的極好材料。教師不僅要留意發現其中的音樂性,而且還要善于引導學生通過朗讀來感受、欣賞、認識語言的音樂美。如《小小的船》,“彎彎的月兒/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兒/兩頭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見/閃閃的星星/藍藍的天。” 寫得優美動聽、富有情趣。在教學中,我首先用多媒體展示一幅畫面:幽藍的夜空中,閃爍著一顆顆星星,一個可愛的小女孩提著小燈坐在月亮上欣賞著美麗的夜色。美妙的畫面很快就把學生帶入了情境,然后在畫面的下端出示課文內容,重點指導學生朗讀。1.幫助學生劃出輕聲詞:“月兒”“船兒”(用“~~”表示),指導學生讀出輕聲。2.根據內容劃分出音步(用“/”表示),讀出頓挫舒緩的節奏。3.確定朗讀的重音(用“·”表示)。這樣,強弱的重音,加上頓挫舒緩的音步,節奏更加鮮明,形成了獨特的音樂美,極具感染力。朗讀時,配上輕柔的音樂,孩子們反復吟誦,陶醉于詩的優美旋律,仿佛置身于美妙的夜空中。
〓〓二、適當點撥,在朗讀中領會語言的意蘊美
〓〓人教版實驗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經過精心挑選和編排的,注意到知識的系統性和科學性,有著生動活動的語氣、節奏、句式、格調,蘊含著作者的情感意旨,有著啟智育人的巨大作用。因此,教師應十分注意課文中關鍵詞語、句子、句式的點撥、引導,使抽象概括的詞語變成具體鮮活的語言形象,再通過朗讀吟誦,讓課文深深地感染學生,做到葉圣陶先生指出的“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如《我要的是葫蘆》這則寓言故事,講述了種葫蘆的人只想要葫蘆,不想治葉子上的蟲,結果什么也沒得到的故事。短小的故事蘊含著深刻的道理。教學時,我抓住了“盯”這個關鍵詞,讓學生把“盯”換成“看”“望”等其他詞讀一讀,在讀中比較、體會,從而領會課文用“盯”一詞生動刻畫出種葫蘆的人只關心葫蘆,一心想要葫蘆的形象特征。最后再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朗讀課文,進一步悟出種葫蘆的人之所以一無所獲是他只“盯” 葫蘆的結果。
〓〓三、扮演角色,在朗讀中體驗語言的情趣美
〓〓低年級教材中童話、寓言占有較大比例。這些課文情節生動有趣,人物栩栩如生,為兒童所喜愛。低年級兒童想像力極其豐富,常常將自己當作故事中的人物來看待,與之同喜憂,共哀樂。依據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教師可以憑借角色效應,在情境中分角色朗讀,讓學生擔當角色,引導他想像、體會人物的心理、情感。這樣朗讀起來不但抑揚頓挫,還會飽含深情,極富情趣與感染力,課堂氣氛也會活躍而和諧。如《狼和小羊》中兇狠的狼、善良的小羊,《小白兔和小灰兔》中勤勞的小白兔、懶惰的小灰兔,《美麗的小路》中的兔姑娘、鴨先生,《雪孩子》中可愛的雪孩子,《小松鼠找花生》中的小松鼠等等都是孩子們愛扮演的角色。分角色朗讀《狼和小羊》一文時,讓學生先各自揣摩狼和小羊說話時的語氣,然后一起討論、朗讀,學生時而憤怒,時而憐憫,極富感情色彩。他們與主人公一同思考,一同感受,故事中人物的思想情感體驗得真切深刻,讀起來繪聲繪色,情趣盎然。分角色朗讀不但能讓學生讀好課文,還培養了他們對朗讀的熱情、興趣,發展了他們的語感能力。
〓〓四、借助經典,在朗讀中提高閱讀能力
〓〓教材中的經典課文,特別是一些經典文段,都有著生動活動的語氣、節奏、句式、格調,蘊含著作者的情感意旨,有著啟智育人的巨大作用。1.如《三字經》,體現文體的語氣和節奏美;2.《水滸傳》,體現出作者的情感意旨,體現作品內涵美;3.如《十里長街送總理》文中的一段話“就在這十里長街上,我們的周總理陪著毛主席檢閱過多少次人民群眾,迎接過多少位國際友人,人民常常幸福地看到周總理”,在朗讀時,要求學生讀得興奮些,語調略高,從而體會周總理的豐功偉績。當周總理的靈車緩緩到來時,要求學生用哀婉的語調朗讀,把學生帶到莊嚴、肅穆的送別場面,激發學生對敬愛的周總理的無限哀思,將當時那種巨星隕落天地慟的悲壯情景再現出來,從而激起對周總理無限崇敬的真情實感。通過不同時代不同體裁文章的朗讀,不但培養了學生的語感,而且能使學生閱讀能力得到提高。
責任編輯〓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