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芽
創建新型育人模式,大力推進素質教育,是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一項長期而又艱巨的任務。而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教學有其自身的特點。以往的教學觀念在很大程度上已不能適應新時期的發展,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必須改變這種舊的傳統觀念,拓寬新的教學思路,尋找新的教學方法,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改變過去學生高分低能的現象,要防止重理論、輕實踐,防止重結果、輕過程,防止重知識、輕能力,真正做到分數與能力并舉的素質教育。
一、把重視學生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教學與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相結合。
以往的化學教學,老師們都一味的強調要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而忽視了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念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化學是一門實驗科學,學習化學的一個重要途徑是科學探究,而實驗是科學探究的重要手段。其中的一些現象、結論都要通過實驗才能得出,才能解釋,而老師們在教學中往往因受條件的限制,只是通過自己的演示實驗來讓學生觀看,而忽視了讓學生動手操作的這個環節。學生也不敢大膽地提出有價值的設想,有建設性的意見,長期這樣就會抹殺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使學生學與用脫節,理論與實際孤立,不能把所學的知識應用于生活中,學到的知識除了應付考試,別無它用。必須改變這種現狀。
二、把重視以知識為主與學生的社會教育、實踐活動相結合。
以往的教學,老師們都是強調學生對書本知識的學習,只要學好了課本上的知識,能升入高一級的學校就可以了。而學生的社會教育及實踐活動都無關緊要,一些學生參與社會的意識較差。學生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只要把學習搞好了,成績上去了,其它什么事都可以不管。學生的高分低能現象日趨嚴重,適應社會的能力較差,一些最基本的社會常識都不知道。所以作為一名教師,除傳授知識以外,還要積極地引導學生參加各種社會活動。比如說組織學生到附近的一些化工廠、企業參觀,請技術人員講解工藝流程、注意事項,增長他們的見識,培養他們的興趣,增強他們的動手操作能力。
三、把單一學科的教學與學科間的教學相結合,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
21世紀化學研究的大量成果,開辟了一個又一個新的領域,在繼承傳統學科的基礎上不斷創新,與其他學科交叉、滲透、綜合,使化學脫離了簡單的經驗形態,逐漸形成了新的學科體系。
以往的教學,老師們強調的是該學科的學習,孤立地學習化學,而忽視了學科與學科間的相互聯系。
比如在講分子的知識時,可以結合物理中的熱脹冷縮現象,用化學知識給予解釋;講金剛石和石墨及C60 的結構時,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畫出金剛石的立體結構。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就高了,勁頭就大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把老師講授知識與學生的動手實踐、分析解決實際問題和合作交流相結合。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老師講授知識,學生照搬照抄,死記硬背,即一種灌輸的教學,忽視了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學生只是被動地記憶、接受知識,沒有半點靈活性,碰到類似的問題都不能解決。
現在是知識社會,新事物、新知識層出不窮,日新月異,只靠老師的傳授是不夠的。學生必須自主地學習,自己分析,自己實踐。老師必須給予學生足夠的自主權,讓學生自己探究新知識,解決新問題。老師在講授知識時,要善于提出問題,引發和組織學生討論,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形成假設,制定計劃,實施實驗,收集有關數據資料,概括得出結論,進行合理的解釋推論。教師要善于有效地、恰當地評價和指導學生已有的認識和觀點,運用有利的事件事實,問題情景,實驗證據,模型推理等方法、策略使學生的認識和觀點向著正確的方向轉變和發展。
責任編輯蕭田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