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寧
摘?要:當學前教育小學化之風愈刮愈烈,認識其可能帶來的危害顯得尤為重要。小學化的教育內容和教育方式與學齡前兒童天性之間存在著一條無法逾與西方許多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現代意義上的學前教育起步很晚,無論是理論基礎,還是實踐基礎都很薄弱。在根深蒂固的傳統讀書識字教育觀念的影響下,我國的學前教育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嚴重的“小學化”傾向,并大有愈演愈烈之勢。學前教育“小學化”是指在幼兒園和學前班教學實踐中,不顧及幼兒的年齡特征,不遵循幼兒身心發展規律,按照小學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式以及管理方式實施教育的錯誤做法。學前教育的初衷是為了促進幼兒的發展,很顯然,學前教育“小學化”已經違背其初衷,在危害幼兒的道路上走了很遠。我們不妨從兒童發展理論的角度來探討一下學前教育“小學化”會帶給孩子哪些傷害。
一、擾亂幼兒的成熟機制,不利于幼兒的正常生理發育
我們常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因此,健康的機體對每一個人來說都至關重要,在格塞爾看來也同樣如此。格塞爾認為任何行為都有他自身的生物學基礎,其中主要是中樞神經系統的成熟,其次還有外周神經系統、肌肉、骨骼、器官等系統的成熟,這些成熟是行為和心理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兒童時期的發育對未來體格質量可以說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而處于兒童期的孩子又有其特殊的生理特征。學前階段的幼兒神經系統、心肺功能尚未發育完全,比較脆弱,該階段的成熟程度決定了幼兒的有效注意時間相對很短。如果強制幼兒長時間集中注意力,會破壞神經系統的平衡調節,造成神經系統的不適和緊張,久而久之就會造成神經系統的損傷。同時,緊張和不安也會使幼兒的心臟負擔加重,嚴重制約孩子的健康成長。
兒童的骨骼硬度較小,但是彈性非常大,比較而言可塑性強,因此如果兒童過早過多地伏案讀書寫字,缺乏游戲活動的調節,或者二者在時間分配上失衡,就容易引起骨骼變形,導致幼兒近視、駝背等不良癥狀的發生,不利于孩子肌肉、骨骼的發育。兒童時期機體的發育奠定的是生命大廈的基石,我們應該讓生命的基石堅如磐石,而不是去破壞其結構原有的穩定。我們應當謹記:“兒童在尚未成熟時,需要耐心等待。”“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順序,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
二、同一性漸成受阻,阻礙健全人格的形成
“同一性”這一概念是由著名心理學家埃里克森提出,他認為,同一性是個人的內部狀態與外部環境的整合和協調,是將人格發展的不同水平之間不可避免地存在著的間斷性加以溝通和整合。他把同一性的形成看作是一個終身過程,并將其劃分為8個相互聯系的階段,每一階段都包含著兩個對立的特定心理社會任務,各階段的發展任務解決順利與否,直接影響到個人未來人格具體方面的好壞。根據埃里克森按年齡劃分階段的分段方式,學前教育階段基本處于第二和第三階段,即兒童早期(1.5~3歲)和學前期(3~6歲)。兒童早期的發展任務是獲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疑慮。隨著生理的成熟和動作能力的增強,這一階段的兒童一方面保留著對照看者的高度依賴,另一方面又在努力表現自主意志,因此與照看者之間就會產生沖突,而沖突的解決合理與否是決定這一階段發展任務完成情況好壞的關鍵。
返回到“小學化”的學前教育當中,孩子無論是吃飯、喝水、上廁所,還是睡覺、學習、游戲,事無巨細都是定時定點按照規定的方式進行,不管孩子當時是否需要上廁所,喝水,愿不愿意學習。兒童的一切與其說是被安排得井井有條,還不如說是被嚴格地操控著,從而使得兒童的自主性受到嚴重的壓制。即便有少數兒童敢于對抗這些規則,對抗照看者的權威,但往往這些兒童得到的是照看者的批評斥責,甚至被當成反面教材來教育其他孩子。這類兒童最終不是被迫選擇沉默、選擇順從,就是選擇用更激烈甚至極端的方式來進行對抗,淪為被排斥的對象。當照看者自以為是地為馴服孩子有方而沾沾自喜時,可能從來沒有料到自己的無知會帶給孩子永久的傷害。在兒童早期階段,如果兒童的自主意志得不到尊重和實現,永久性的羞怯和疑慮可能就會伴隨孩子的一生,而寬容和自尊的人格也將離孩子遠去。
三 、違背兒童心理發展的自然規律,妨礙認知結構的建構
以皮亞杰為代表的日內瓦學派認為智慧是有結構基礎的,認知結構是主體在與客體的相互作用中不斷地建構起來的,認知結構的不同決定著兒童不同的認知階段和認知能力。把學前教育時期置于皮亞杰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框架下來看,兒童的認知發展會依次歷經感知運動階段(0~2歲)、前運算階段(2~7歲)、具體運算階段(7~11歲)和形式運算階段(11歲~成人),而學前教育時期正處在前運算階段。這一階段的兒童雖然能夠運用語言或較為抽象的符號來代表他們經歷過的事物,但不能進行抽象的思維運算,并且他們的思維還具有只能前進、不能后退的不可逆性,本階段兒童尚未獲得物體守恒的概念。因此,早期教育應當建立在對兒童早期發展階段特征深刻認識的基礎之上。
縱觀我國當前的學前教育,不少幼兒園無限拔高幼兒園培養目標,不恰當地提出入小學前要學會千以內的加減法、認識1000個漢字、背誦幾百個英語單詞,盲目追求知識的傳遞,試圖以此來加速兒童的發展。皮亞杰深刻地指出:“每次過早地教給兒童一些他自己日后能夠發現的東西,就會使他不能有所創造,結果也不能對這些東西有真正的理解。”“過度加速發展,將使后來同化作用的成效大打折扣。”智力過程首先是一種行動過程,兒童的智慧是在自由操作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如果過早地向兒童傳授未經操作的知識,兒童只不過是單純地模仿,無法進行更多、更深層次的同化,長久的順應卻沒有同化,勢必造成同化和順應之間的失衡,從而難以建構應有的認知結構,給未來的學習帶來障礙。危害不僅如此,在兒童最具創造力的時期,他們的創造力就在灌輸強迫中被消磨殆盡。兒童的認知發展有其必經之路,肆意地催促,不僅不能讓兒童在認知發展的道路上加速前進,反而會使兒童在這條路上走得異常艱難。
學前教育“小學化”的種種危害被悉數道來,很多人會覺得詫異,他們從未懷疑過的教育理念怎么會如此不堪一擊,他們從未改變的愛怎么會讓孩子傷痕累累。“童年是人生最重要的時期,是真正的、光彩奪目的,一種獨特的、不可再現的生活。今天的孩子將來會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這里起決定性作用的是他的童年如何度過,童年時期由誰攜手帶路,周圍世界的哪些東西進入了他的頭腦和心靈。”蘇霍姆林斯基關于童年的這番論述是如此的精辟。
回望我國學前教育來時的路,那一路深深淺淺的腳印見證了孩子們的艱辛。走過了泥濘,我們應該卸下“小學化”的枷鎖,讓孩子無憂無慮、自由自在地走在童年的路上,前方沒有人等待,身后沒有人催促,他們可以帶著好奇的目光左顧右盼,還可以經常停下來安心地游戲。當我們能夠放開孩子,坦然地做到這一切時,學前教育將會迎來一個明媚的春天。
參考文獻:
[1]王振宇.兒童心理發展理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侯莉敏.兒童的生活與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
(作者單位: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越的鴻溝,嚴重阻礙了兒童身心的健康發展。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