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各位朋友們、各位嘉賓,大家上午好!在昨天的新東方20周年慶典之后,今天又是一場非常隆重的家庭教育高峰論壇。這一次家庭教育高峰論壇定的主題是“家文化”,因為我深切地感覺到,沒有什么東西比文化更加重要。現在中國有太多的問題,有政治體制的問題,有社會結構的問題,有社會轉型的問題,但實際上中國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文化問題。過去一百年,中國的傳統文化丟掉了,而新的文化機制還沒有建立起來。
中國文化的破壞與缺失
對于中國來說,我們這一百年來所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對文化的破壞。而這種破壞以新中國成立后的二三十年最為嚴重?,F在文化的缺失不是改革開放的后果,這個后果在1949年之后就出現了。其中出現的第一場對文化的破壞運動是“反右運動”,幾十萬知識分子被打成右派,進入牛棚,人格受到污染和摧殘,直接導致了整個社會對知識和文化的破壞。修理知識分子的背后,實際上是修理人們獨立思考、自由人格的精神。緊接著就是文化大革命,又是一次反知識分子運動。最初從北大開始,把大學教授的家給砸了,把教授給批判了,甚至把教授給打死了。這場運動蔓延到了對整個中國文化結構的破壞。那個時候,鼓勵兒子揭發老子,學生揭發老師。有很多父母因為被子女揭發,最后進了監獄,甚至被槍斃,很多老師被學生整得半死。大家想一下,如果一個社會的文化結構能破壞到這種地步的話,人還有什么尊嚴可言?這個社會還有什么希望可言?“文化大革命”的后遺癥到今天依然沒有解決,我們依然可以看到整個中國社會的亂象,是沒有對人尊重的一種亂象?,F在我們所面臨的真正問題不是社會結構問題,而是文化問題。
中國古代兩千五百多年一直所倡導的儒家文化,“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這樣的文化核心價值被破壞掉,就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后。在民國時期,我們依然可以從那些老知識分子身上,包括一些政府官員身上,甚至一些軍閥身上,看到對文化的尊重。所以我認為中國現在的問題是文化問題,中國只有真正對文化尊重了,才能夠解決問題。當一個國家的文化已經嚴重破壞,嚴重缺失的時候,就會影響社會的變革,成為災難中的災難。
我小時候生長于農村,我們這群孩子對村上的老年人都特別地尊重。農村社會結構穩定,人與人之間互相認識,大家離開不了那個小鎮,更離開不了那個縣城,所以人與人之間還保留著一份尊重。但是改革開放后社會結構改變了,社會變革是好事,使我們能夠走遍天下。原來我記得農民是不能出去的,因為出去以后叫做盲流,會被抓起來?,F在農民工也可以走遍天下,農民工打工賺了錢也可以出國旅游,所以整體來說這是一件好事。但是人們可以自由遷移必須有一個前提條件,就是有完善的對于流動人群的社會管理機制,有統一的規矩可以遵守,同時個人也需要具備自律能力。為什么中國在社會變革以后,突破我們道德底線的亂象叢生呢?
第一方面,只要有人口的自由遷移,上述的情況就會出現。19世紀前后,美國真正的工業革命和商業革命來臨的時候,美國人也開始遷移,也有很多亂象出現,所以這不僅僅是中國的問題。但是為什么中國更亂呢?為什么有人因為去扶一下老人反被誣陷,醫生把剛出生的孩子給賣掉了,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事情呢?很簡單,就是我剛才提到的根基上的問題。因為整個中國社會在改革開放以前的幾十年,否認了人之為人的核心價值體系,簡直什么都可以做。在一個子女可以整父母,學生可以整老師的社會里,道德底線被徹底突破了。大家想想看,如果經過了“反右”,經過了“文化大革命”的洗禮,他還覺得有些東西是不能做的話,我不太相信了。所以人口的自由遷移和文化核心價值的缺失連在一起,有些人就嚴重地缺失了道德底線。
這點我們可以回過來參考一下中國臺灣。 臺灣在變革的時候,臺灣人也可以自由流動,但為什么臺灣沒有大批出現像中國大陸這樣的亂象呢?我個人覺得,是因為臺灣地區非常完整地保留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價值,在這種傳統文化價值下,自上而下很少有人去突破道德的底線。今天我們走進臺灣地區,會發現那里的小姑娘們特別溫柔可愛,為什么?不是因為臺灣落后,臺灣比大陸早發展了好幾十年;也不是因為臺灣的節奏慢,臺灣人干活節奏一點都不慢。是因為在臺灣的教育體制里,始終如一地堅守了中國傳統中對于女孩子的教育方針,教育女孩要溫柔,要細心,要照顧別人,要成為好妻子、好女人,我覺得這一點都不落后。我們常常發現中國大陸的女人有事業好像就沒家庭,有家庭了好像事業就做不成,兩者不能兼顧。其實兩者不能兼顧的原因不僅僅出在個人上,而是這個社會的價值重心放錯了。
社會因素對文化的影響
我們再來看一下現狀,為什么中國人對錢那么在乎,為了錢可以做惡心的事情?人們不是今天才在乎錢的,人們兩千多年前就在乎錢了。我們過去對錢的在乎,絕不比今天對錢的在乎程度低。但是過去在乎錢,大部分人是君子發財,取之有道,今天為了錢卻是無所不用其極,為什么,我覺得是因為中國的管理階層和管理體制,把錢放在了第一位。中國是一個自上而下的社會,上行下效是中國人做事的傳統。因此,當政府對官員的考核只有一個標準就是GDP的時候,政府官員是不會關注老百姓的生計的。如果政府官員不拆老百姓的房子不賣地,這個地方的GDP不夠,地方官員就要下臺。哪個地區錢搞得多,哪個地區的官就往上升。雖然現在中央新一屆領導提出除了GDP還要考察別的東西,但是如何改變這樣的KPI指標,是一個很難的問題。當然我們是真心希望政府去改,再不改的話,全國人民都要被霧霾給悶死了。
在這種霧霾籠罩的時候,居然有政府官員說原因是老百姓做飯做的,有這樣不講道理的嗎?中國人民做飯了幾千年,為什么原來沒有霧霾?然后又說是老百姓開汽車開的。當然開汽車確實引起了一些污染,但紐約街頭的汽車一點都不比北京少,為什么紐約的天空常常是藍天白云,而北京就是這樣昏天黑地呢?只講GDP,不講環境后果;只講GDP,不講文化;只講GDP,不講人民的生存之本;只講GDP,不講公平和公正。當政府不惜一切代價通過各種手段來提高GDP的時候,老百姓沒有理由不惜一切手段地去創造自己的GDP,上行下效,就這么簡單。當然我們知道政府確實有很多難處,又要發展經濟,又要關注民生,這也是每一次我開全國政治協商會議的時候討論的主題。我只是覺得到了今天,還只是講GDP一定是大錯特錯了。當然,我們也不能把錯誤全部歸咎于政府管理,中國從一個農業社會轉變為商業社會,這一轉變是劇烈的,不管什么政府來領導,都會出現上述的那些問題,只不過是程度的輕重而已。在國外,從農業社會變成一個完整的商業社會花了200年,我們現在30年已經走完了一半,所以我對中國未來還是有信心的。我認為再有30年,中國的社會體制就能夠基本處于完整而穩定的狀態,甚至是一個以商業社會的道德標準為前提,融入了中國文化精華的社會結構,這是我的期待。當然這個期待能不能完成,要看有多大的變革勇氣,因為變革是要傷筋動骨的?,F在的中國,很多利益集團已經形成。現在這些利益集團還跟古代不一樣,古代那些貪官貪錢以后只能放在家里,所以和紳被嘉慶查了以后,所貪的錢都從家里弄出來了,因為他拿不出去?,F在倒好,錢是可以轉移到海外去的。所以利益集團會變得更加猖狂,因為他們沒有了后顧之憂,真的大浪滔天,他們可以一走了之。沒有了后顧之憂,某些人會更加喪心病狂。在這種情況下要進行改革,限制和剝奪利益集團的利益,難度會大大增加。我比較欣賞這一屆中央領導人的勇氣,從十八大到現在,已經有很多部級干部被處理了,雖然我們覺得力度還不夠,真正的老虎還沒有抓出來,但這是一個良好的開始。如果讓老百姓看到了希望,就會平心靜氣地等待改革,中國的改革就有希望。
endprint
還有其他一些因素對文化的影響也比較大。舉兩個例子,比如獨生子女政策,中國文化中“溫、恭、讓”這樣的道德準則就是人與人之間相處時候的道德準則,而這樣的道德標準在多子女的家庭是很容易養成的,為什么?兄弟姐妹互相之間就能讓,有一個蘋果,你不能一個人吃完,你得分給你的兄弟姐妹,從小就養成了互相謙讓的習慣。但是大家看一下現在的孩子們,會讓的人很少,真的是一語不合,拔刀相向。我從新東方年輕一代的員工身上就可以看到,老一代的員工,你說說他,批評批評他,罵罵他,基本上不會有問題,他能忍著,即使你說錯了,他也能忍著,受點冤枉,自己繼續干活就完了。但是現在新一代的九零后的員工,常常一說他就辭職走人了。當然這一代人也有好處,我這個人比較樂觀,好處在什么地方呢?這些孩子誰都不讓,對誰都沒有忍耐力,但大家既然得在社會中一起生存,就得制定出大家相處的規則,這就意味著什么事情都必須要有一致的規矩以后再去干,這個就是未來社會團體民主的雛形,所以壞的東西可能會派生好的結果。當然我還是希望孩子們能夠把中國的傳統文化繼承下來,互相謙讓、愛護,我覺得這才是人類良好的生存環境。我們之所以要活下去,是因為我們感到溫暖,因為我們周圍的溫暖,家庭成員的溫暖,這個社會給我們帶來的溫暖,這是讓我們開心活下去的最大理由,而不是互相爭得面紅耳赤,就算你真的得到了你想要的,你也覺得憋屈和窩囊,對不對?
互聯網對文化的影響
互聯網對文化的影響也非常大。我們在這里參加論壇,平均每兩到三分鐘就要看一下自己的手機,發一條微博、微信,這些都是互聯網對文化的影響,這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好的一面是讓大家的信息通透了,再也不可能回到完全封閉的時代了。但壞的一面是讓我們注意力分散了,讓我們集中思考問題的能力減弱了,讓我們的行為變得像白癡一樣了。對于我們這些成年人來說還好,因為我們成長的過程沒有經過互聯網沖擊,但對現在的孩子來說可真是麻煩。我就能從我的孩子身上看出來,學習和讀書的持續注意力基本上不會超過半小時,他們很少有一本書放在身邊能認認真真讀完的能力了,因為分散他們注意力的事情實在太多了,而且通過網絡虛擬社區,這些事情觸手可及。
根據我剛才上面講的這些東西,大家應該能夠明白一個道理,就是中國大文化的改變需要很長的時間。我個人認為,如果想達到我剛才所說的完善的商業文化機制,加上中國傳統文化精華這樣一個并行的文化機制出現,至少得50年到100年的時間。中國傳統文化“仁、義、禮、智、信”這些東西,大家只要讀過《論語》就知道。那商業社會的原則是什么呢?商業社會的原則其實特別簡單,就是平等,誠信,公平。我賣你東西,你買我東西,互相是平等的。商業意味著什么?交換的絕對誠信,也就意味著契約精神。契約精神就是說到做到,不就這樣嗎?我們現在常說,中國政府和老百姓之間最需要的就是契約精神。政府不能說想動手就動手,想拆我的房子就拆我的房子。老百姓有自己的權利。所以在契約精神的背后,是對所有人的權利保障。只有當每一個人的權利受到保障,那才叫真正的契約社會,也才叫真正的平等社會,這實際上就是商業精神。如果把這個商業精神在我們中國社會普及了,并且每個人都認為這就是做事情的標準,那中國社會就進了一大步。但是這樣的文化體系的實現是需要很長時間的,那怎么辦?難道我們就沒有希望了嗎?
當然有希望,我們的希望在于小文化。小文化的改變是指日可待的。
塑造家庭文化底層源代碼
什么叫小文化?家庭文化、學校文化,社區文化就是小文化。我們會發現,不同家庭出來的孩子各有不同,原因是什么呢?是因為家庭的文化不同導致的。比如書香門第出來的孩子,一般都會有書香門第的氣質,而政府官員家庭出來的孩子,身上都有一點官氣,有沒有發現?這是什么概念呢?這就意味著家庭對于孩子成長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從幾個方面來影響。
第一個方面,是家庭整體環境的影響。如果一個家庭特別好客,孩子長大了一般都比較大方。以我為例,我父母就是特別好客的人,我們家其實也不富裕,但是我們家只要地里弄出兩碗青菜,就會讓村上的人來吃飯。所以我們家幾乎每個禮拜都開飯,村上的人也樂意跑到我們家來吃。我講過,我母親當過最大的官是婦女主任。從小我就養成了一個熱鬧的習慣,我喜歡熱鬧,大家看新東方多熱鬧,大家看我多好客。我請人吃飯,誰要跟我搶著付錢,我恨不得把他“殺”了,就這種感覺。從小到大,我很少會去蹭別人的飯,反而是我熱烈地歡迎所有人來蹭我的飯吃,這就是從小受家庭的影響。而且你會發現這種影響背后還有更大的好處,那就是你會有很多朋友。一對孤僻的父母帶出來的孩子是孤僻的,虛榮心的父母帶出的孩子是虛榮的,對自己外表特別注重的父母,孩子也往往會因為自己的外表產生自信或者自卑,確實是這樣的。剛才傅老師講的例子我也讀過,美國家長不讓人贊揚孩子的外表,因為你總贊揚孩子的外表,這個孩子就只關注自己的外表了,再也不去關注自己內心的成長。這是家庭整體環境對孩子造成的影響。
父母對于孩子個性的影響
第二個家庭文化來自于父母的個性。我發現如果父母脾氣暴躁的話,孩子會向兩個極端發展。要么這個孩子個性特別懦弱,因為父母脾氣暴躁,他怕父母,個性會變得極其懦弱;要么就走向另一個極端,孩子出于反抗的心理,比父母脾氣還要更加暴躁。這樣的家庭絕對不可能產生一個溫和而堅強的孩子,因為這個家庭的父母個性中沒有溫和、堅強的文化,沒有文化就像沒有土壤,怎么生長出這樣的種子來?所以說父母的個性決定了孩子的個性。
再以我自己為例,我身上的兩種個性都是我父母雙方傳下來的。第一,我身上有豪放精神,來自于我的父親,因為我父親就是豪放的人,他對家里有沒有錢,能不能維持生計都不在乎的,他自己做木工,如果拿到幾個錢的工錢,就在大街上買完酒喝了再回來。我從四歲開始,就跟著我父親到馬路上喝酒。我們那里有早市,老頭子買兩碗酒,他一碗,我一碗,我小時候的酒量就這么練出來的,但他身上的那種豪放氣質確實影響了我。為此我母親常常和他吵架,他從來不還嘴也不還手,這就是男人的風度。
再看我母親,我身上還有很堅強的一面。我身上如果沒有堅強的一面,是做不出新東方來的。這份堅強就來自我母親,我母親身上的那種堅定、堅強和做事情如果不做到就不罷休的精神,一直影響著我。為什么我對母親這么尊重?就一件事情你就能明白:如果沒有我母親,我絕對考不上北京大學。我高考第三年的時候,我母親聽說城里辦了一個高考補習班——這個補習班后來產生了三個很厲害的人物,一個是俞敏洪,一個是周成剛,一個是李國富,其中一個是新東方的總裁,兩個是新東方的副總裁。我母親聽說有這么一個補習班,又聽說我第二年考試的分數不夠進這個補習班的水平,就一個人跑到城里去了。她第一天沒回來,第二天沒回來,第三天回來了,黃昏的時候回來的,下著暴雨,進門的時候渾身是泥巴,雨水往下滴,進門告訴我,兒子,辦妥了,你可以去補習班了。老太太靠什么本領幫我弄到這個名額呢?她就硬闖到老師家里,說我兒子學外語的,想要進你這個班,這個老師說名額已經滿了,進不來了,我母親說你一定要讓他進,他是一個好孩子,老師說好孩子也進不了,我們班里都是好孩子。老太太不達目的不罷休,最后終于感動了老師,收下了我。所以后來我身上也有一點闖關能力。有的時候我要去找一個政府領導辦事,完全不認識,我也去闖,為什么?我就想起我老媽為了我能上補習班去闖老師家門的故事。大家可以看到父母的個性對孩子的影響,我母親身上的堅強,我父親身上的寬容,都對我產生重大的影響。
endprint
朋友圈效應:“寧為牛后,不為雞頭”
第三個影響是家庭朋友圈的影響。大家都知道朋友圈的影響是巨大的,你交什么樣的朋友,你就會得到什么樣的思想;你交什么境界的朋友,你就會得到什么樣的境界。我交朋友有一個原則,叫做“寧為牛后,不為雞頭”,怎么講?我做事業要“寧為雞頭,不為牛后”,做事業要自己作為頭來做,因為作為頭來做事業你學到的更多。為什么我要從北大出來做新東方,因為在北大事業上我是牛后,但是在新東方我做事業變成了雞頭。但是交朋友寧為牛后不為雞頭,每交一個朋友都比你差,你在朋友身上能學什么東西呢?所以我找朋友有一個特點,寧可這些朋友跟我對著干,我也要找在某些方面比我厲害的人,你看王強、徐小平都是我在大學的朋友,他們身上都有比我牛氣的地方,能力也比我強,徐小平的音樂文藝才能,王強的閱讀書籍和英語學習才能,都值得我學習。我跟他們交往到現在這些東西也不如他們,但畢竟我已經是牛屁股的一部分,牛后不就是牛屁股嗎?所以我交朋友現在還是找比我厲害的人交,比如我是中國企業家俱樂部的成員,在這個圈子里,他們一直認為我是一個沒有太多商業頭腦的人,其實我不斷向他們學習,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了。所以你交朋友寧為牛后,讓你們的孩子交朋友的時候,就得交真正能帶著孩子進步的好朋友。我們都知道一個孩子混到小嘍羅的圈里去,他就變成了小嘍啰,混到黑社會圈里去,他就變成了黑社會,他混在了一幫特別好學好思好問的同學中間,他也會變得相對來說好學好思好問,所以朋友圈很重要。
從我們家庭來說,很重要的是一定要讓家真正變成高朋滿座的地方。來的人最好是讀書的,有氣質的,或者有胸懷的人,這些人在那兒聊天的時候,孩子會在邊上聽,他一聽你們聊出來的東西,就潛移默化地被影響了。我們很多家長自己說話也不小心,為什么現在很多孩子喜歡背后說別人的壞話?因為從小到大在家里父母說別人壞話完全不回避,隔壁的鄰居升了局長了,家長說他狗屁,能當什么局長,就是拍馬屁拍的等等。這樣的話說出去,孩子也就學會了說別人的壞話。以上說的是家庭環境的小文化影響,所以希望我們從家庭做起,不要管大文化,你把這個家維持好總是可以做到的。
學校文化育人的責任和藝術
還有個很重要的就是學校的文化環境。比如一個學校如果注重體育的話,這個學校出的運動員就特別多;一個學校注重讀書、寫詩、寫文章,這個學校出的作家就特別多;一個學校如果注重科學實驗,這個學校未來工程師和科學家就會比較多,所以這就表明一個學校的環境對孩子的成長是起到重大作用的,也許不能對每一個孩子起到作用,但是一定能對大部分的孩子起到作用。
剛才我提到臺灣的女生。臺灣的每一個中學,都強調女孩子健康和溫柔地成長,所以女孩子長大以后,你會發現她從說話到做事都比較溫柔。有一次臺灣方面邀請我去做一個演講,一個人給我打電話,我覺得這個女孩子的聲音很好聽,然后就答應過去了。結果去了以后,這個女孩過來接待我,發現是一個五十多歲的老太太,她的聲音依然像小姑娘一樣的甜美好聽。有人可能說,這有點做作了吧,其實不是,她就是從小到大傳承下來的習慣,是學校教育帶來的結果。因為在臺灣的學校里,我相信要是哪個女孩子吵吵鬧鬧地說話,一定會被老師關注,并且告訴她作為女孩,做事情一定要有規矩,但中國內地的老師通常不會這么說,女孩子們都大大咧咧地長大了。學校環境、文化環境的影響真的很重要。
舉個簡單的例子,我上個月接手了一所民辦大學,成了這所民辦高校的理事長。我去了以后要求學生多讀書,讀好書。我給學生做了兩場有關讀書的演講,又捐了價值五十萬的書,把同學們讀書積極性鼓動起來了,現在這個大學圖書館人滿為患了。學生參加讀書活動,寫讀書筆記參加評獎,給予現金獎勵,鼓勵學生努力讀書。所以也就兩個月的時間讀書氛圍就起來了。我還推廣讀書文化,鼓勵學生成立詩歌社,成立散文社,成立國外文學研究社,每個社團給撥款。我要求他們有人文氣質,我覺得一個人的人文氣質跟一個人的胸懷和眼界是有密切關系的。我覺得不需要太久這個學校的讀書文化一定可以起來。所以學校也能制造文化,無論整個大社會怎樣。用方法引導、鼓勵學生。今天在座的一半都是校長,如何打造中小學的文化體系,讓孩子們在健康快樂、積極向上、努力讀書的氛圍中間成長,是在校長的能力范圍之內的。
最后我還想說,現在中國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是言行不一致。言行一致,說到做到,知行合一,是中國教育的最高理念。所以我希望我們在座的各位教育工作者和家長,一定要做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我更加希望我們的所有政府領導也能夠做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這樣我們大家共同努力,才能讓中國的文化走向一個新的融合,并且出現中國五千年從來沒有過的真正燦爛的、包容的現代文化體系。
再次感謝大家!(本文系作者在新東方家庭教育高峰論壇上的講演)
endprint
朋友圈效應:“寧為牛后,不為雞頭”
第三個影響是家庭朋友圈的影響。大家都知道朋友圈的影響是巨大的,你交什么樣的朋友,你就會得到什么樣的思想;你交什么境界的朋友,你就會得到什么樣的境界。我交朋友有一個原則,叫做“寧為牛后,不為雞頭”,怎么講?我做事業要“寧為雞頭,不為牛后”,做事業要自己作為頭來做,因為作為頭來做事業你學到的更多。為什么我要從北大出來做新東方,因為在北大事業上我是牛后,但是在新東方我做事業變成了雞頭。但是交朋友寧為牛后不為雞頭,每交一個朋友都比你差,你在朋友身上能學什么東西呢?所以我找朋友有一個特點,寧可這些朋友跟我對著干,我也要找在某些方面比我厲害的人,你看王強、徐小平都是我在大學的朋友,他們身上都有比我牛氣的地方,能力也比我強,徐小平的音樂文藝才能,王強的閱讀書籍和英語學習才能,都值得我學習。我跟他們交往到現在這些東西也不如他們,但畢竟我已經是牛屁股的一部分,牛后不就是牛屁股嗎?所以我交朋友現在還是找比我厲害的人交,比如我是中國企業家俱樂部的成員,在這個圈子里,他們一直認為我是一個沒有太多商業頭腦的人,其實我不斷向他們學習,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了。所以你交朋友寧為牛后,讓你們的孩子交朋友的時候,就得交真正能帶著孩子進步的好朋友。我們都知道一個孩子混到小嘍羅的圈里去,他就變成了小嘍啰,混到黑社會圈里去,他就變成了黑社會,他混在了一幫特別好學好思好問的同學中間,他也會變得相對來說好學好思好問,所以朋友圈很重要。
從我們家庭來說,很重要的是一定要讓家真正變成高朋滿座的地方。來的人最好是讀書的,有氣質的,或者有胸懷的人,這些人在那兒聊天的時候,孩子會在邊上聽,他一聽你們聊出來的東西,就潛移默化地被影響了。我們很多家長自己說話也不小心,為什么現在很多孩子喜歡背后說別人的壞話?因為從小到大在家里父母說別人壞話完全不回避,隔壁的鄰居升了局長了,家長說他狗屁,能當什么局長,就是拍馬屁拍的等等。這樣的話說出去,孩子也就學會了說別人的壞話。以上說的是家庭環境的小文化影響,所以希望我們從家庭做起,不要管大文化,你把這個家維持好總是可以做到的。
學校文化育人的責任和藝術
還有個很重要的就是學校的文化環境。比如一個學校如果注重體育的話,這個學校出的運動員就特別多;一個學校注重讀書、寫詩、寫文章,這個學校出的作家就特別多;一個學校如果注重科學實驗,這個學校未來工程師和科學家就會比較多,所以這就表明一個學校的環境對孩子的成長是起到重大作用的,也許不能對每一個孩子起到作用,但是一定能對大部分的孩子起到作用。
剛才我提到臺灣的女生。臺灣的每一個中學,都強調女孩子健康和溫柔地成長,所以女孩子長大以后,你會發現她從說話到做事都比較溫柔。有一次臺灣方面邀請我去做一個演講,一個人給我打電話,我覺得這個女孩子的聲音很好聽,然后就答應過去了。結果去了以后,這個女孩過來接待我,發現是一個五十多歲的老太太,她的聲音依然像小姑娘一樣的甜美好聽。有人可能說,這有點做作了吧,其實不是,她就是從小到大傳承下來的習慣,是學校教育帶來的結果。因為在臺灣的學校里,我相信要是哪個女孩子吵吵鬧鬧地說話,一定會被老師關注,并且告訴她作為女孩,做事情一定要有規矩,但中國內地的老師通常不會這么說,女孩子們都大大咧咧地長大了。學校環境、文化環境的影響真的很重要。
舉個簡單的例子,我上個月接手了一所民辦大學,成了這所民辦高校的理事長。我去了以后要求學生多讀書,讀好書。我給學生做了兩場有關讀書的演講,又捐了價值五十萬的書,把同學們讀書積極性鼓動起來了,現在這個大學圖書館人滿為患了。學生參加讀書活動,寫讀書筆記參加評獎,給予現金獎勵,鼓勵學生努力讀書。所以也就兩個月的時間讀書氛圍就起來了。我還推廣讀書文化,鼓勵學生成立詩歌社,成立散文社,成立國外文學研究社,每個社團給撥款。我要求他們有人文氣質,我覺得一個人的人文氣質跟一個人的胸懷和眼界是有密切關系的。我覺得不需要太久這個學校的讀書文化一定可以起來。所以學校也能制造文化,無論整個大社會怎樣。用方法引導、鼓勵學生。今天在座的一半都是校長,如何打造中小學的文化體系,讓孩子們在健康快樂、積極向上、努力讀書的氛圍中間成長,是在校長的能力范圍之內的。
最后我還想說,現在中國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是言行不一致。言行一致,說到做到,知行合一,是中國教育的最高理念。所以我希望我們在座的各位教育工作者和家長,一定要做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我更加希望我們的所有政府領導也能夠做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這樣我們大家共同努力,才能讓中國的文化走向一個新的融合,并且出現中國五千年從來沒有過的真正燦爛的、包容的現代文化體系。
再次感謝大家!(本文系作者在新東方家庭教育高峰論壇上的講演)
endprint
朋友圈效應:“寧為牛后,不為雞頭”
第三個影響是家庭朋友圈的影響。大家都知道朋友圈的影響是巨大的,你交什么樣的朋友,你就會得到什么樣的思想;你交什么境界的朋友,你就會得到什么樣的境界。我交朋友有一個原則,叫做“寧為牛后,不為雞頭”,怎么講?我做事業要“寧為雞頭,不為牛后”,做事業要自己作為頭來做,因為作為頭來做事業你學到的更多。為什么我要從北大出來做新東方,因為在北大事業上我是牛后,但是在新東方我做事業變成了雞頭。但是交朋友寧為牛后不為雞頭,每交一個朋友都比你差,你在朋友身上能學什么東西呢?所以我找朋友有一個特點,寧可這些朋友跟我對著干,我也要找在某些方面比我厲害的人,你看王強、徐小平都是我在大學的朋友,他們身上都有比我牛氣的地方,能力也比我強,徐小平的音樂文藝才能,王強的閱讀書籍和英語學習才能,都值得我學習。我跟他們交往到現在這些東西也不如他們,但畢竟我已經是牛屁股的一部分,牛后不就是牛屁股嗎?所以我交朋友現在還是找比我厲害的人交,比如我是中國企業家俱樂部的成員,在這個圈子里,他們一直認為我是一個沒有太多商業頭腦的人,其實我不斷向他們學習,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了。所以你交朋友寧為牛后,讓你們的孩子交朋友的時候,就得交真正能帶著孩子進步的好朋友。我們都知道一個孩子混到小嘍羅的圈里去,他就變成了小嘍啰,混到黑社會圈里去,他就變成了黑社會,他混在了一幫特別好學好思好問的同學中間,他也會變得相對來說好學好思好問,所以朋友圈很重要。
從我們家庭來說,很重要的是一定要讓家真正變成高朋滿座的地方。來的人最好是讀書的,有氣質的,或者有胸懷的人,這些人在那兒聊天的時候,孩子會在邊上聽,他一聽你們聊出來的東西,就潛移默化地被影響了。我們很多家長自己說話也不小心,為什么現在很多孩子喜歡背后說別人的壞話?因為從小到大在家里父母說別人壞話完全不回避,隔壁的鄰居升了局長了,家長說他狗屁,能當什么局長,就是拍馬屁拍的等等。這樣的話說出去,孩子也就學會了說別人的壞話。以上說的是家庭環境的小文化影響,所以希望我們從家庭做起,不要管大文化,你把這個家維持好總是可以做到的。
學校文化育人的責任和藝術
還有個很重要的就是學校的文化環境。比如一個學校如果注重體育的話,這個學校出的運動員就特別多;一個學校注重讀書、寫詩、寫文章,這個學校出的作家就特別多;一個學校如果注重科學實驗,這個學校未來工程師和科學家就會比較多,所以這就表明一個學校的環境對孩子的成長是起到重大作用的,也許不能對每一個孩子起到作用,但是一定能對大部分的孩子起到作用。
剛才我提到臺灣的女生。臺灣的每一個中學,都強調女孩子健康和溫柔地成長,所以女孩子長大以后,你會發現她從說話到做事都比較溫柔。有一次臺灣方面邀請我去做一個演講,一個人給我打電話,我覺得這個女孩子的聲音很好聽,然后就答應過去了。結果去了以后,這個女孩過來接待我,發現是一個五十多歲的老太太,她的聲音依然像小姑娘一樣的甜美好聽。有人可能說,這有點做作了吧,其實不是,她就是從小到大傳承下來的習慣,是學校教育帶來的結果。因為在臺灣的學校里,我相信要是哪個女孩子吵吵鬧鬧地說話,一定會被老師關注,并且告訴她作為女孩,做事情一定要有規矩,但中國內地的老師通常不會這么說,女孩子們都大大咧咧地長大了。學校環境、文化環境的影響真的很重要。
舉個簡單的例子,我上個月接手了一所民辦大學,成了這所民辦高校的理事長。我去了以后要求學生多讀書,讀好書。我給學生做了兩場有關讀書的演講,又捐了價值五十萬的書,把同學們讀書積極性鼓動起來了,現在這個大學圖書館人滿為患了。學生參加讀書活動,寫讀書筆記參加評獎,給予現金獎勵,鼓勵學生努力讀書。所以也就兩個月的時間讀書氛圍就起來了。我還推廣讀書文化,鼓勵學生成立詩歌社,成立散文社,成立國外文學研究社,每個社團給撥款。我要求他們有人文氣質,我覺得一個人的人文氣質跟一個人的胸懷和眼界是有密切關系的。我覺得不需要太久這個學校的讀書文化一定可以起來。所以學校也能制造文化,無論整個大社會怎樣。用方法引導、鼓勵學生。今天在座的一半都是校長,如何打造中小學的文化體系,讓孩子們在健康快樂、積極向上、努力讀書的氛圍中間成長,是在校長的能力范圍之內的。
最后我還想說,現在中國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是言行不一致。言行一致,說到做到,知行合一,是中國教育的最高理念。所以我希望我們在座的各位教育工作者和家長,一定要做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我更加希望我們的所有政府領導也能夠做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這樣我們大家共同努力,才能讓中國的文化走向一個新的融合,并且出現中國五千年從來沒有過的真正燦爛的、包容的現代文化體系。
再次感謝大家!(本文系作者在新東方家庭教育高峰論壇上的講演)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