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月金
摘?要:隨著人類工業文明的發展,人類生存的環境遭到十分嚴重的破壞,地球已經出現了十分嚴重的生態危機。國際社會對環保越來越重視,我國也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目標。生態美學的觀念也被提出來,它已經超越了傳統的實踐美學,達到了一個更高的層次。生態美學帶領美學走向了一個更廣闊的世界,將美學提升到了一個新的層次。人類社會在追逐經濟的發展,工業在經濟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工業在發展的同時也對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壞。針對這種情況,我國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目標,在這種國際大背景下,我國的美學研究者提出了生態美學的概念。生態美學的哲學基礎是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觀,強調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它是一種適應當代世界發展趨勢的美學理論。生態美學是美學在當代社會的發展和延伸,它適應建設生態文明的國際大潮流。
一、生態美學誕生背景
從20世紀中期開始,工業發展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所產生的惡果已經顯現,嚴重威脅到了人類的正常生活。《光明日報》在2004年發表的《論生態文明》的文章中指出,人現在正處于一個過渡文明時期,工業文明最終要被生態文明所代替。我國針對工業發展對環境的破壞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目標,這是對給環境造成嚴重影響的工業文明的一個超越。一些有識之士在20世紀中期就已經意識到了工業文明必然要向生態文明轉變的趨勢。美國著名的生物學家卡遜在其著作《寂靜的春天》中寫道:“我們前面現在有兩條截然不同的道路,我們正在一條道路上快速行駛,在這條道路上我們看到了很多美妙的風景,但是沒有意識到的災難在這條道路的前方,而另一條道路看上去與我們現在的道路十分不同,但是道路的盡頭卻是一片光明。但是這條道路上只有很少的人在走,現在擺在我們面前有一個交叉路口可以讓我們轉向這一條更光明的道路。”卡遜在這里所說的我們現在所走的道路就是工業文明的道路,另一條道路就是現在將要轉向的生態文明的道路。英國的學者湯因比在他的著作《人類與大地母親》中也提出了相似的觀點,他認為人類正在扼殺自己的地球母親。
整個社會的轉型必然會要求各個方面的轉型,包括社會文化的轉型,而美學屬于社會文化的一部分。從上述專家學者的觀點可以看出,國際社會已經對工業文明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在這樣的國際大背景下,我國的美學研究者將國外的思想與傳統的中華文明相結合,提出了“生態美學”這一全新的觀念。
二、生態美學觀的哲學基礎
西方有關文學生態學的理論基礎是當代的西方文學生態哲學,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國的海德格爾和挪威的阿倫奈斯。阿倫奈斯的代表理論是深層的生態學理論,海德格爾的代表理論是當代文學生態學的存在哲學論。阿倫奈斯的研究比較深入,他從社會的層次與價值論的層次探索生態學的發展根源,并且在追尋根源的基礎上提出了“生態平等”等生態學理論[1]。海德格爾的研究則與中國古代的道家文化有著共通之處,海德格爾主要是傾向于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我國的研究學者吸收了研究成果的精華部分,然后結合我國的現實國情,提出了以馬克思主義唯物觀為基礎的生態美學觀。馬克思實踐唯物主義指出,通過社會實踐進而拋棄私有財產是人類獲得的徹底的解放。
我國的研究學者對馬克思主義唯物觀有著十分全面和準確的了解,在對馬克思主義唯物觀進行研究的時候,持著一種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態度,將生態美學的理論研究成果與馬克思主義唯物觀相互結合補充,在很大程度上避開了西方生態學理論之中的一些唯心主義因素。
三、生態美學觀的原則
生態美學與傳統的實踐美學不一樣,生態美學不再以人類為中心,強調的是人類與生態環境的共存。17世紀歐洲理性主義發展繁榮,理性主義的學者鼓吹“以人類為中心”的理論。培根大力鼓吹“人類為世界中心”的理論,宣揚人類可以主宰世界。笛卡爾提出了“我思考所以我存在”的理論,這是著名的唯心主義的理論,指的是意識決定存在。這種以人類為世界中心的理論從20世紀中期開始就受到了很多哲學家的質疑與挑戰。首先是德里達在專著《書寫與差異》中提出的“去中心”的理論[2]。1966年,米歇爾·福柯在《詞與物》中提出了“人類中心終結”的理論,他認為人類并不在空間的中心,人類也不是世界的主人,人類不是世界的主宰者。這是一場哲學革命的開始,使原來的“以人類為中心”的哲學向“整體主義”的哲學的轉變[3]。
生態整體性學說的代表性理論就是深層文學生態學,學說的核心是主張生態平等,也就是說世界上包括人類在內的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價值,人類與世間萬物是處于平等地位的。一直以來,關于生態平等論是否反人類的爭論一直在持續。反對者們犯了一個錯誤,生態整體主義是以地球可持續發展的角度提出來的,生態整體的理論是對人類中心論的一種拋棄,而不是反人類。生態美學以整體生態學為原則,強調關愛地球上其他的物種,對于毀壞自然的行為十分反對。這是一種擴大了的仁愛精神。
四、生態美學觀的內涵
德國的海德格爾對生態美學的內涵進行了比較深刻的解釋表述,是現在公認的解釋。雖然海德格爾并沒有提出生態美學這個觀念,但是海德格爾在其人生后期的思想觀念就是一種生態美學觀。在20世紀,海德格爾提出了著名的“四方游弋說”。海德格爾在《語言的本質》中對“四方游弋說”給予了具體的解釋。他將空間設置為四個地帶,這四個地帶就是人、神、天、地游弋的地方。從美學發展的角度,將生態美學的具體內涵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個是生態的本真美,即真理沖破束縛表露出來;第二個是生態的存在之美;第三個是人與生態和諧相處的自然之美;第四個是人類通過與生態和諧相處建立自己家園的生活之美。他在《荷爾德林詩的闡釋》中提出的“詩意地棲居”重要命題,成為生態存在論審美觀的生態理想美。所謂詩意地棲居是針對根據理性過分發展的技術地棲居而言的,其意在人類通過天地神人四方游戲,建造自己的美好的物質家園和精神家園,獲得審美的生存;第五個是生態美學的審美批判的生態維度,從資本主義工業化開始以來,許多有識之士就對其進行了激烈的批判,其中就包括審美的批判,以席勒的《美育書簡》為代表。當代,在對資本主義現代化的審美批判之中又加進了生態維度。這幾個方面完整地闡述了生態美學觀的具體含義[4]。
生態美學觀是由我國的美學研究學者提出的一種新的美學理論,是對原有的美學理論的延伸和發展。它以人類與生態環境共生平衡為出發點,包含了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相互之間的關系,從生態平衡的維度對當代美學進行了深刻地闡述與發展,對當代美學和社會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生態美學觀摒棄了原先的以人為主體的美學觀,提出了以整體文學生態學為主的美學觀,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對人類由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的轉變具有十分重要的審美意義。
參考文獻:
[1]趙敦華.西方哲學簡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436—437.
[2](法)雅克·德里達.書寫與差異[M].張?寧譯.上海:三聯書店,2001:505.
[3](法)米歇爾·福柯.詞與物[M].
莫偉民譯.上海:三聯書店,2001:
454,503.
[4]李澤厚.批判哲學的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04.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