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登搬
摘?要:文章以合伙人的無限連帶責任為主線,對以下問題進行分析研究,并提出合理建議:①合伙企業破產原因的財產基礎中的“財產”是否包括普通合伙人的財產;②在合伙企業破產進行過程中,是否承認普通合伙人的連帶破產,即是否應當凍結普通合伙人的財產;③若不承認普通合伙人的連帶破產責任,如何保障債權人的債務公平受償。《合伙企業法》第92條規定:“合伙企業不能清償到期債務的,債權人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出破產清算申請,也可以要求普通合伙人清償。”這表明,合伙企業不能清償到期債務,債權人既可根據普通合伙人(下文出現的“合伙人”均指普通合伙人)對合伙企業的債務承擔無限連帶責任,要求普通合伙人清償,又可向法院提出破產申請,用合伙企業財產清償。《企業破產法》第135條:“其他法律規定企業法人以外的組織,屬于破產清算的,參照適用本法規定的程序。”合伙企業破產程序參照適用《破產法》,但在什么方面、多大程度上參照無明確規定。
一、合伙企業破產原因
《破產法》第2條:“企業法人不能清償到期債務,并且資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或者明顯缺乏清償能力的,依照本法規定清償債務。”即企業法人破產原因有:企業法人不能清償到期債務,且資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或是企業法人不能清償到期債務,且明顯缺乏清償能力。《合伙企業法》第92條規定的合伙企業破產原因是合伙企業不能清償到期債務。用于清償合伙企業債務的財產有合伙人的出資構成的合伙企業財產,普通合伙人個人財產也承擔無限連帶責任,那么,合伙企業的破產原因似乎就是合伙企業和普通合伙人的共同財產均不能清償合伙企業到期債務。持此觀點的學者多引用前中華民國三年大理院第550號判決:“合伙如欲請求破產,必須于個合伙人皆不能履行債務時,始能為此請求,該合伙財產不足清償債務,各合伙人猶有家產可以充償者,自屬不能允許。”[1]
反對者認為,如采用共同不能清償作為破產原因,債權人須證明合伙企業和各合伙人均處于不能清償狀態。由于合伙企業可能有眾多合伙人,且證明過程涉及對合伙人財產的調查,證明難度可想而知。其結果便是阻塞了合伙企業及其債權人的救濟途徑。[2]合伙企業雖具有人合性,但作為市場主體,有名稱、獨立財產、組織機構等,其獨立的人格性已得到認同,判斷其破產原因不應牽涉到合伙人個人償債能力,否則將混淆兩者的人格。[3]從保護債權人角度看,合伙既以非法人團體之形態從事經濟活動,且其活動又獨立于各合伙人之外,如合伙已達到合伙財產不足清償合伙債務之狀態時,為其清理合伙債務,進行破產和解或破產宣告,反可確保大多數債權人利益。[4]
在司法實踐中,我國并未全面建立個人財產登記制度,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是國家機關去查明普通合伙人的財產有多少,是否能清償合伙企業債務,都是一份耗時費力的工作,若要求合伙人與合伙企業的共同財產均不能清償債務作為破產原因,缺乏可操作性。
二、普通合伙人是否承擔連帶破產責任
當合伙企業的財產不足以清償債務時,被申請進入破產程序,根據《合伙企業法》第39條的規定:“合伙企業不能清償到期債務的,合伙人承擔無限連帶責任”,那么,這是否意味著普通合伙人應當承擔連帶破產責任,要求合伙人破產,對普通合伙人的財產進行凍結。
采取合伙企業破產引起合伙人破產的立法模式的有我國香港地區以及法國,根據法國1985年《破產法》,開始司法康復程序判決對就法人債承擔無限和連帶責任的人產生效力[5]。《香港破產條例》第7(1)(b)條規定,針對商號作出的破產令,如僅列明商號的名稱而并無提及其合伙人的名字,即已足夠,而該破產令則影響所有合伙人聯權共有的財產及個別的財產。采用此種立法模式的好處在于,合伙企業的財產與普通合伙人的財產均被凍結,能夠有效防止在不承認合伙人破產時,其財產不被凍結的情況下,某一債權人在合伙企業破產程序進行過程中,就提前請求普通合伙人優先清償自己的債務,對其他行動滯后的債權人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
但反對者認為此種做法不可取,其原因就在于承認自然人破產存在重大缺陷。換言之,若承認合伙人破產,也就是承認自然人破產,其缺陷在于,首先是前文已經提到的合伙人的個人財產難以查明,我國目前尚無自然人財產申報的配套制度,如何確定自然人的財產真實數額,進而確定其是否達到破產界限,需要進一步考慮并作出規范,但有支持合伙人破產的人認為,北京、上海、廣州、天津等省市早已建立了個人信用體系,全國范圍內的個人信用體系也已經建立,按照規劃,2005 年年內將實現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在全國聯網運行,合伙人的財產狀況及交易狀況將處于全國范圍內的全面監控之下,合伙人欲隱匿財產并非那么容易,[6]但問題在于,個人信用體系并非全國全面覆蓋,會有一部分合伙人并未納入該體系,且該體系只能監控其金錢財產,對于非金錢財產不能監控,合伙人的確切財產還是不能查明。自然人破產的另一缺陷是,由于合伙人的個人財產難以查明,合伙人很有可能轉移財產以及虛假申報,通過破產清算極小份額的財產以達到規避債務清償責任的目的,這樣一來,債權人通過合伙企業的破產清算受償一部分后,就無法再要求普通合伙人承擔無限連帶責任,自己的合法權益也就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
通過上述分析,基于自然人破產兩點的缺陷,合伙企業破產中,普通合伙人不應當承擔連帶破產責任。
三、如何保障債權人的債務公平受償
由于不承認普通合伙人承擔連帶破產責任,那么某一債權人很可能會提前請求普通合伙人承擔無限連帶責任,使自己未得到合伙企業完全清償的債務讓普通合伙人清償,該普通合伙人清償后,資產減少,對其他債權人的償債能力下降,最終結果是其他行動滯后的債權人的債務不能公平受償,這與破產法的立法目的相違背。
在這種情況下,至于如何保障債權人的債務公平受償,可以參照美國破產法的有關規定。根據美國破產法第 723 條的規定,當合伙企業財產不足以清償合伙企業到期債務時,破產管理人有權向合伙人追償。該條文將追償權交由破產管理人統一行使,防止了合伙企業債權人對合伙人財產的個別執行。美國破產法第 508(b)條又規定,如果合伙企業的某債權人從某一非破產普通合伙人處單獨受到清償,并且該合伙人并未以其財產為該債權設定擔保,那么只有在其他同類債權人受到相同比例的清償后,該單獨受償的債權人才有權繼續接受破產清算。也就是說,法律禁止某類債權人中的某一債權人單獨向合伙人追償,必須是其他同類債權人得到相同比例的清償。
參考文獻:
[1]陳榮宗.破產法[M].臺北:三民書局,1986:41.
[2]郭慶.論合伙企業破產中債權人利益的保護[D].北京:對外經貿大學,2008.
[3]馬俊怡.關于合伙企業破產制度的研究[D].上海:華東政法大學,2012.
[4]陳計男.破產法論[M].臺北:三民書局,1980:37—38.
[5]沈達明,鄭淑君編著.比較破產法初論[M].北京:對外貿易教育出版社,1993:230.
[6]毛宏韜.合伙企業破產中的法律問題[D].上海:上海交通大學,2005.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