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海建



在談論“誰將克里米亞輸掉了”這個話題時,《紐約時報》曾將矛頭直指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這是一個有些陌生的名字。但在過去20多年里,這個組織打著“民主援助”的旗號,將活動的觸角幾乎延伸到世界的每個角落。事實上,它一直扮演著“搗亂者”的角色。
無論是本世紀初的所謂顏色革命,還是近年發生中東北非的政治動亂,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NED)都是真正的幕后推手。無論在委內瑞拉和俄羅斯這樣的“強勢”國家,還是在尼泊爾和緬甸這樣的“弱勢”國家,它都不遺余力地進行顛覆和破壞。它接受來自美國國會的撥款,是美國上百萬非政府組織的“龍頭老大”;它和美國國務院、國際開發署、中央情報局聯系密切,甚至被認為是中情局的“另一塊招牌”。
如此“民間機構”
1982年6月8日,時任美國總統里根提出促進“民主基本建設”的計劃,在全球“推廣民主”。1983年11月,美國國會通過《國務院授權法》,撥款3130萬美元成立“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并給予其免稅待遇。
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一直強調其“民間機構”的身份,但事實并非如此。首先體現在資金來源上。該基金會的最大資金來源是美國國會年度撥款,其次是國會對外“民主項目”資助。此外,它還收到來自國務院的人權民主基金撥款,并逐年遞增。
與此同時,該基金會的歷任主要負責人也都有官方背景或與美國政府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其首任代理主席為當時的國會眾議員法塞爾,首任主席為前國務院助理國務卿約翰·理查德森。現任主席威伯、副主席普哈特均是前聯邦議員。負責日常事務的總裁卡爾·格什曼曾是美國前駐聯合國高級顧問。其最高決策機構董事會23名成員中有3名參議員、2名眾議員、5名前議員,還有5名前駐外大使。
里根曾經宣稱:“建立國家民主基金會是一項很有價值的重大舉措,美國應該問問自己, 為什么以前一直沒有做這件事情?”作為該基金會創始人之一的艾倫·溫斯坦則說得更直白:“我們今天做的許多事情,就是25年前中情局偷偷摸摸做過的事情。”
如今,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在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援助活動。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它先后在中美洲的巴拿馬、尼加拉瓜等國的大選中做手腳。1990年至1992年,向反卡斯特羅團體“古巴美國全國聯合會”資助了2500萬美元。在伊朗,10多家團體接受其援助。在法國,其資助極右工會團體。在東歐,有批評家說該基金會在上世紀90年代為推行自由貿易和休克療法投入了幾百萬美元。
為抗議者發工資
自本世紀初以來,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的搗亂活動似乎如魚得水,最出名的杰作莫過于“顏色革命”和中東北非動亂。
2007年4月15日,俄羅斯國家電視臺播放了一部由法國記者拍攝的電視紀錄片。法國記者花費了幾個月的時間,先后前往塞爾維亞、格魯吉亞、烏克蘭、吉爾吉斯、美國和俄羅斯等國,采訪了“顏色革命”中的當事人及一些“幕后推手”。紀錄片所展現的是,“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才是2000年以來東歐中亞國家發生的四場“顏色革命”的幕后策劃者。
2000年10月,塞爾維亞總統米洛舍維奇在一場“天鵝絨革命”中被趕下臺。為了促成這一結果,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做足了準備工作。在1999年和2000年兩年時間里,它分別資助塞爾維亞反對派1000萬美元和3100萬美元,使得反對派勢力迅速發展壯大。到大選開始時,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還為塞爾維亞學生運動組織支付了5000罐油漆的費用,使他們能隨心所欲地涂寫反米標語和口號,用美國資金印的“OTPOR”(抵抗)運動組織標志——一個緊握的拳頭也隨處可見。與此同時,基金會旗下的“國際共和研究所”還專門舉辦“非暴力抵抗講座”,教授如何組織罷工、罷課,如何克服恐懼心理,如何動搖“獨裁政府”的統治等。在中情局的協調組織下,反對派于10月5日發動政變。第二年的4月1日,米洛舍維奇被逮捕,并在4年后離奇死亡。
2003年,格魯吉亞發生“玫瑰革命”,總統謝瓦爾德納澤被趕下臺,反對派領導人、前司法部長薩卡什維利當選總統。在這次“顏色革命”中,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借鑒了在塞爾維亞的經驗。它首先需要選擇一位“清白”的反對黨領袖,巧合的是,反對派薩卡什維利最引以為傲的也是一身清白,私生活毫無不檢點之處。薩卡什維利曾在塞爾維亞待過6個月,全面學習“不流血政變”的經驗。與此同時,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為格魯吉亞反對派培訓人員、提供巨額資金。“革命”成功后,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繼續“慷慨發錢”。單是2004年,就為格魯吉亞12個非政府組織提供了53.5494萬美元。
在烏克蘭的“顏色革命”中同樣可以看到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的影子。自上世紀90年代初烏克蘭獨立之后,美國政府就開始通過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對其進行滲透。除在資金上給予支持外,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還以各種手段為當地的非政府組織拓展生存空間,為其發展提供指導。到2013年,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在烏克蘭提供資助的非政府組織達到65個。去年,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甚至每周提供2000萬美元資金,為參加抗議活動的每一個人“發工資”。
2005年3月,吉爾吉斯斯坦“郁金香革命”推翻了阿卡耶夫政權。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旗下的國際共和研究所負責人杰弗里私下承認:“要不是我們在吉爾吉斯斯坦所作的一切,阿卡耶夫應該仍在執政。”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在吉全國各地組建了許多“選民政治積極分子”組織。僅2004年,其用于吉“民主建設”的資金就高達1200萬美元。一位名叫伊吉里的學生曾去過美國,他在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的資助下免費上學,而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曾派他前往烏克蘭考察那里的反政府組織活動。
培養反對派骨干
“顏色革命”的成功讓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欣喜若狂,試圖將其經驗復制到其他地區。于是,緬甸和尼泊爾進入它的視野。endprint
2006年是美國在尼泊爾投棋布子的重要一年。鑒于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有強烈的中情局背景,尼泊爾政府一直不愿意讓其在尼領土上活動。2005年5月,美國國務院主管南亞事務的助理國務卿羅卡訪問尼泊爾時,親自向賈南德拉國王施壓,將該基金會在尼泊爾“落地”作為美國繼續向尼提供經濟援助的重要條件。最終,尼政府不得不同意。
印度媒體分析認為,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進入尼泊爾的目標十分清楚,一是要求尼泊爾“恢復民主”,將矛頭對準賈南德拉國王;二是就反政府武裝問題與各主要政治力量密切協作,以限制其發展,并將其納入“政治主流”。實際上,在此前的8年中,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給其會員機構——美國國家民主研究所尼泊爾分部撥款幾十萬美元,以資助其“傳播民主”。由于經費充裕,該所培訓了1.7萬名婦女活動分子。美國的這些“民主努力”很快見效,從2005年11月開始,尼泊爾各主要城市甚至鄉村發生了反政府的大型群眾游行,經過民主研究所培訓的政黨骨干在其中起到了核心作用。
緬甸2007年9月發生所謂的“袈裟革命”,也是在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操縱下精心策劃的,其指導具體到穿袈裟的僧侶“蜂涌”的方式,“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鬧事細節,互聯網博客,各抗議團體之間的手機聯系以及能快速分散和重組的組織精良的抗議小分隊。
2007年9月,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在其新聞中提到,國家民主基金會積極參與了緬甸的抗議活動。如同在巴爾干和中亞,美國國務院在緬甸大量的反政府機構中招募和培訓重要的反對派領導人。至少從2003年起,美國國務院每年向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注入250多萬美元用于開展在緬甸的活動。在有些情況下,這些活動分子直接在美國進行招募、接受培訓后送回緬甸國內組織抗議活動。
此外,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還出資贊助緬甸境內的主要媒體,其中包括《新時代》雜志、伊洛瓦底和緬甸民主之聲電臺。夏普是位于馬薩諸塞州劍橋的愛因斯坦研究所所長,這個研究所的名稱完全是欺騙性的,他是緬甸僧侶領導的非暴力抗議活動的組織協調人。該研究所是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的一個延伸,其使命是在世界關鍵地區促進有利于美國的政權更迭。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累計培訓了約3000名各階層緬甸人,其中包括數百名佛教僧侶,教會他們非暴力抵抗和社群組織的方法和戰略。
資助埃及反對派
2010年到2011年期間,中東地區從突尼斯到埃及,從利比亞到敘利亞,接連出現政治動蕩,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在其中同樣是推波助瀾。
美國早在20世紀末就制定了“大中東民主計劃”,認為既然在東歐很多意識形態完全相反的國家都能推行西方民主,那么伊斯蘭世界同樣也可以。此后,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官方網站列出了埃及、突尼斯、也門、約旦、阿爾及利亞、摩洛哥、科威特、黎巴嫩、利比亞、敘利亞、伊朗和阿富汗等國家。
早在2008年12月,埃及“4月6日運動”成員就受到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邀請,前往紐約與來自全球15國的17個青年組織領導人見面。同時,美國、英國等西方國家高級專家也參加了會議,共同“尋找利用網絡技術推動自由和公平,反對暴力、極端主義和壓迫的最佳手段”,發起建立“青年運動聯盟”。臉譜、谷歌、YouTube、MTV等美國公司以及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直接參與該聯盟的建立。“4月6日運動”成員接受了美國資金支持,并向美國國務院官員承諾,在2011年大選之前推翻穆巴拉克政權。
在突尼斯、埃及爆發示威活動后,臉譜、谷歌、推特等美國網站,在放大街頭政治運動壓力的同時,打破保持沉默的企業常規,對各國政府的網絡封堵表示抗議,稱要保護用戶正常使用和通信,對所有內容免于審查。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支持的“記者無國界組織”、“全球之聲”、“保護新聞記者委員會”和“電子前線基金會”等紛紛指責官方壓制網絡自由,呼吁國際技術組織提供技術支持,包括由衛星直接提供Wi-Fi無線網絡接入服務,以突破各國網絡監控和技術封堵。在埃及民選總統穆爾西被軍方罷免并軟禁之后,奧巴馬公開表示美國不選邊站。但由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主持的一項調查所披露的聯邦政府文件顯示,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曾資助穆爾西的反對派。
現年34歲的女子法塔是埃及著名的“民主派”人士。文件顯示,國家民主基金會在2011年給了她的青年組織“埃及民主學會”7.5萬美元。基金會從2008年開始資助一名流亡美國的埃及上校警官,至今已至少向他提供了12萬美元。此人名叫蘇黎曼,先前在埃及秘密警察部門服役。2012年6月底,穆爾西反對者即將開始大規模示威之際,蘇黎曼在社交網站向示威者建議:“先把他們(穆爾西支持者)的膝蓋打爛,讓他們癱瘓。”
致力于顛覆查韋斯政權
自1999年2月查韋斯在委內瑞拉建立左翼政府后,美國就一直千方百計企圖顛覆查韋斯政權,而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就成為美國手中的一個利器。
1999年,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用于委內瑞拉的經費居拉美國家之首,為25.78萬美元;2000年更是飆升至87.74萬美元;2002年,美國國務院人權與勞工局專門撥款100萬美元,資助該基金會在委內瑞拉的項目。從2005年起,華盛頓就通過該基金會等機構向委內瑞拉學生組織提供資金,已經為此投入1500萬美元。
委內瑞拉前總統查韋斯生前曾多次直接指責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是美國政府干涉委內瑞拉的一種武器”。委內瑞拉裔美國學者埃娃·戈林格在倫敦出版的《查韋斯的密碼——美國對委內瑞拉的干涉》一書中揭露了自1999年2月查韋斯建立左翼政府后,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與委境內組織和機構密電往來、資金扶持等內容。有一些接受該基金會資助的組織和個人直接參與了2002年4月的未遂政變,參加了2002年12月至2003年2月石油業的大罷工和2004年8月企圖罷免查韋斯的公民表決。
在2006年12月的委內瑞拉大選中,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又企圖阻撓查韋斯再次當選總統,僅反查組織“請加入”就得到該基金會270萬美元的援助,但這些顛覆活動都沒有得逞。2009年,一批委內瑞拉學生還被邀請參加由該基金會建立和資助的“世界民主運動”在雅加達舉行的年會。
欲為俄羅斯“選總統”
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2011年8月公布的年報顯示,該基金會已滲入俄羅斯全境。該基金會一直資助位于莫斯科的“國際新聞中心”,而80多個跨國非政府組織可以利用該“新聞中心”舉行各種專題的新聞發布會。該基金會還在俄羅斯資助了許多青年組織和各種形式的研討會,用以“培養俄羅斯的青年一代領導人”,僅2010年一年就花費278.3萬美元在全俄境內資助數十個此類項目。
基金會還特地資助俄境內選舉前的各種“獨立民調”和選舉期間的獨立觀察人士。2011年俄杜馬選舉期間,該基金會就直接資助俄羅斯一個名為“聲音”的社會團體,專門搜集投票舞弊行為,并在第一時間通過因特網對外發布舞弊線索和照片等。2011年9月,該基金會在華盛頓組織了封閉式的研討會,應邀參會的就有俄羅斯“團結”運動組織的政治委員會成員弗拉基米爾·卡拉—穆爾扎,此人是一系列反普京示威活動的重要組織者。
這實際上就是按當年格魯吉亞、烏克蘭“顏色革命”和突尼斯、埃及“中東劇變”的套路在進行前期準備。因為,對于普京重返克里姆林宮,美國感到不安。按美國學者恩達爾的話說,“華盛頓不需要在莫斯科出現強人。普京的回歸將成為美國和西方推行自己計劃的最大障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