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博士
最近一個時期,在國內外經濟學界關于中國經濟的討論越來越多,越來越激烈。主要集中在三個問題上:中國是否已經成為世界經濟大國?中國經濟為什么減速?未來帶動中國經濟增長的力量將是什么?本文將嘗試回答這些問題。
關于中國是否已經成為世界經濟大國。從理論上講,一個國家要成為經濟大國必須滿足三個條件:一是它的經濟規模必須大到足以顯著地影響世界;二是它必須擁有對全球經濟增長做出貢獻的能力;三是它的進出口貿易和資本流動必須對其它國家產生重要影響。按照一些經濟學家的估算,中國已經基本具備了這些條件。目前經濟總量已居世界第二,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經常項目順差國和外匯儲備國,是全球第二大貿易出口國。從1978-2012年,中國經濟以平均每年10%左右的速度增長,這是人類經濟發展史上令人嘆為觀止的記錄。但是,正如李克強總理所說,中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僅為6000多美元,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國城鄉和區域之間發展還很不平衡,發展中國家特征十分明顯。中國有6億多農民,人均純收入不到1400美元。其中,還有2億多人口生活在世界銀行確定的貧困線標準以下。中國有6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中西部和東北地區,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只有沿海地區的一半左右,中國實現現代化的道路仍然十分漫長。
關于中國經濟為什么減速。最近一個時期以來,中國經濟放緩,2013年中國經濟增長率為7.7%,2014年一季度增長率為7.4%。這表明中國經濟已經由高速增長轉變為中高速增長。一個重要原因是現在中國的經濟規模已達到9萬多億美元,經濟增長率7.5%左右,就會產生近7000億美元的增量,相當于一個中等發達國家的經濟規模。隨著基數增大,經濟增速與過去相比有所放緩、有所減速是客觀的、也是正常的。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換擋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經濟正在由“粗放型增長”轉變為“集約型增長”,由注重增長的速度轉變為注重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從而使經濟增長更具包容性、更有可持續性。
關于未來什么將成為帶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改革是發展的不竭動力。中國過去高速度發展靠改革,今后高質量發展還要靠改革,靠激發市場活力,調動億萬人的創造力。目前中國正在進行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改革。中國將以結構改革推動結構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規劃,從破解城鄉之間和城市內部二元結構問題入手,有序推進轉移人口市民化,加大政府支持力度與運用市場手段相結合,更大規模改造各類棚戶區。中國將推動沿海向內地梯度發展,依托長江黃金水道和重要陸路交通干線,培育新的經濟支撐帶。著力推進中西部地區鐵路、公路等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為產業轉移創造有利條件。中國還將積極推動綠色工業、新能源、節能環保技術和產品開發,形成新的增長點,擴大國家新興產業創投引導資金的規模,發揮創新驅動發展的作用,促進中國產業從中低端向中高端邁進。中國將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推動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健全公共服務體系,消除群眾后顧之憂。采取鼓勵居民消費的綜合政策,提高社會公眾的消費能力,擴大商品和服務消費,降低流通成本,更好地發揮消費對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這些必將為中國經濟增長增添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