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薛琳矞(1973—),女,江蘇南通人,工程師,主要從事環境保護與管理工作。中圖分類號:F57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4)05001503
1崇川區生態文明建設的必要性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崇川區的環境的破壞與資源的過度使用現象越來越嚴重,再加上崇川區區位的條件,使其必須走上生態文明之路,本文從這3個方面分析崇川區生態文明建設的必要性。
(1)崇川區環境現狀問題。主要包括污染物排放的與日俱增和環境質量的不斷下降。就檢測數據顯示,崇川區2012年主要污染物中化學需氧量、氨氮的排放量比2011年分別增加了1.85%、1.78%,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分別削減了3.75%、14.42%,這樣的現象導致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在短期內無法得到控制。與2011年相比,在2012年整個崇川區環境空氣質量全年優良天數占91.0%,優良天數占比下降了1.14%。而且因為污染物排放的不斷增加,使得水環境質量也不斷下降。2012年崇川區9個國控、省控及市控水質監測斷面中,符合Ⅲ類以上的水質斷面為 5個,符合IV類水質標準的有 3 個,灣壩大橋斷面僅符合V類標準。
(2)崇川區的資源環境上,現階段崇川區的經濟發展已經處于工業化的中后期,所以資源對其增長的制約日益加大,而且各種矛盾突出甚至日益尖銳,產業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城鄉建設與土地資源之間的矛盾,再加上局部地區生態環境的不理想、農村地區環境的逐漸下降以及人口對資源、環境需求的不斷增加。若任由這些問題發展,那么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就無法再保持下去,甚至還要付出無法預計的代價,所以走生態文明建設之路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最正確、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途徑[1]。
(3)崇川區區位的條件也決定其必須走生態文明之路。崇川區是南通的主城區,作為南通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承擔著十分重大的責任和繁重的工作任務。率先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不僅要求經濟發達,而且要求社會進步、文化繁榮、生態環境優良。生態文明建設是城市未來發展的必然選擇和努力方向,以生態文明建設為目標,可以為崇川區經濟社會的快速、協調和健康發展指引正確的方向,促進城市各項建設的協調發展,實現城市綜合功能和核心競爭力的重大跨越。
2崇川區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內容和重點任務
以上從環境、資源以及區位3個方面具體詮釋了崇川區生態文明建設的必要性,以下就從如何建設崇川區生態文明建設的問題出發,具體提出其建設的主要內容和重點任務。
2.1樹立生態文明理念
建設生態文明首先要樹立這一理念,這具體需要從3個主體上來實施,政府主義的理念塑造、企業主體的理念塑造以及公眾主體的理念塑造。
2.1.1政府主體的理念塑造
從政府抓起是樹立生態文明理念的關鍵,只有充分發揮政府的引導功能,才能促使生態文明思想的傳播、公眾意識的轉變以及公眾的切實參與,從而促進生態文明的實現。這其中政府可以通過教育、傳媒、市場等多方面媒介來影響全民以及全社會的生態、環保意識,從而引導企業和社會力量參與環境保護。
2.1.2企業主體的理念塑造
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企業,其最終目的就是取得效益,所以想要企業切實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就必須使其了解到生態文明建設給企業帶來的直接經濟利益。因此,要從生態文明建設的經濟價值著手,以推進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為載體,讓企業充分認識到生態文明建設不僅是社會發展的要求,更是企業增強競爭能力的必然選擇,從而自覺樹立起科學的生態文明理念[2]。
2.1.3公眾主體的理念塑造
生態文明是處理人與自然環境之間關系的最高準則,而生態文明所涉及的內容又是多層次的,對于其科學理論的詮釋、案例的解讀,很多干部與群眾都無法切實理解,所以當前貫徹十八大精神是應予重視的一個迫切問題。
2.2制度約束是剛性要求
生態環境的切實保護,生態文明的切實建設,并不是簡單的引導和理念的塑造,同時也是切實保證其真正的實施、應用起來的基礎。只有加強制度建設,形成適應生態文明理念要求的“硬約束”,以剛性的制度約束人的行為,才能夠得以實現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保障。在政府理念塑造的內容中了解到其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和任務之一就是要營造良好的制度環境。而就當前南通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政策體系尚不完善的現狀來看,實際上還需要建立專門的生態創建的日常管理機構,從而使管理部門環境保護職責有效地指導當地的可持續發展,以便發展生態文明建設[3]。
2.3產業結構調整是必然之路
針對環境污染不斷加大、資源過度使用的現狀,在不影響經濟發展的情況下,要實現生態文明的關鍵之一是建設合理的產業結構和布局,實現自然資源系統和社會經濟系統的良性循環。其具體措施包括:結合土地流轉和綠化南通建設、加快現代色織產業園及其他生態園區建設、發展產業鏈長、技術先進、附加值高、低污染的二產以及整合主城區各類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土地,為三產發展騰出空間。
2.4美化崇川營造環境是應有之義
崇川區把生態市創建作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大力開展各種改善生態環境的措施,使城鄉面貌和人居環境得到不斷的改善和持續的優化,但與國家的相應指標還是存在不小的差距,所以還需要從以下幾方面來進一步加快工作的步伐。
首先是對水資源的保護與治理,保證現有的群眾飲水安全,需要采用集中式飲用水源專項整治,具體的做法包括規范保護區劃界、立標、設置圍欄等基礎工作以及對于違規建設項目的清理。大力推進河道整治,主要是對已受污染的河流、管道進行有效的清理,強勢加速河道清淤和配套管網建設,增加引排通道,解決引排水問題,通過水體置換,改善水質,逐步消除城市黑臭河道。二是要抓住關鍵環節,努力打造基層綠色創建示范典型。其中包括扎實開展生態細胞工程建設、大力推進崇川生態工業園區建設以及推進生態街道創建。三是要把城鄉環境綜合整治與生態文明創建工作有機結合。最大限度的防治農業污染,減少農業生態環境的壓力,確保全區城鄉面貌在短時期內有明顯改觀。
3崇川生態文明建設的存在問題及對策
3.1生態文明認識再深化
生態文明理念的塑造,是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前提,而生態文明認識的再深化則是崇川區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保障,在學習黨的十八大報告的過程中,進一步深化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教育、宣傳和普及工作,以促進各級干部和群眾轉變人與自然關系的傳統觀念,使其牢牢樹立起“生態文明”觀,從而為民生謀福祉,更促進崇川長遠發展。其具體內容包括加強生態文明觀念的教育和強化生態道德教育兩個方面。
3.2生態文明舉措再升級
崇川區可持續發展的實現,生態文明的切實建設時離不開全民和全社會的共同努力的,這主要從三個方面著手,一要著力在互動參與上下功夫,二要著力在細化目標任務上下功夫,三要著力在宣傳策劃上下功夫。讓群眾充分享受其所擁有的環境知情權、監督權以及舉報權,切實的解決群眾的難題,真正把生態建設辦成群眾的貼心工程;對于生態常見建設的指標要充分利用項目化的的形式推進,高效的完成各類指標,并針對存在的薄弱環節加以重視,確保全區各項指標達到生態市建設的考核要求。同時要注重研究宣傳的方式、方法,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弘揚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文明意識。
3.3生態文明考核再創新
經濟不斷發展,社會不斷進步,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矛盾也一直在持續,同時新問題也隨著經濟發展不斷顯現,所以生態文明考核需要進行再創新。其具體措施表現在建立適應生態市建設的產業政策、建立支持社會化參與的政策體系、建立完善的環境保護職責體系以及建立完善的干部政績考核體系上。
“生態文明”作為一個古老而又嶄新概念,是人類文化發展的一個新階段,也是傳統文明演變的必然選擇,是處理和建立人與自然和諧關系最佳模式,具有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崇川是南通的主城區,在生態文明的建設上,更應先人一步。
參考文獻:
[1] 徐菲菲,薛景華.生態文明意識與經濟發展[J].商場現代化,2007(1):491.
[2] 王學淵,李忠健.市場經濟生態觀之淺見特區經濟[J].中國商界,2007(1).
[3] 鐘世洪,謝輝.循環經濟與生態經濟的比較研究[J].全國商情,2007.2014年5月Journal of Gr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第5期張珂,等:淺談生態、文化和旅游的融合發展——以江蘇鹽城國家級珍禽自然保護區為例自然與生態
淺談生態、文化和旅游的融合發展
——以江蘇鹽城國家級珍禽自然保護區為例
張珂,鄭音,王馨翊
(南京大學 商學院,江蘇 南京 210046)
摘要:指出了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生態是文化旅游的保障。為了解生態、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的情況,對江蘇鹽城國家級珍禽自然保護區進行了走訪和調查,深入了解了該地區在這一過程的現狀,并對其未來發展進行了展望。
關鍵詞:生態;文化;旅游;融合發展
收稿日期:2014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