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龐婧(1984—),女,內蒙古呼倫貝爾人,助理工程師,主要從事園林景觀設計方面的研究工作。中圖分類號:TU98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4)05004703
1引言
環境污染、能源匱乏、城市急速膨脹等因素加劇了生態環境惡化問題。城市公園的設計不再只是為滿足部分人精神愉悅的需要,而是作為聯系自然與人類的紐帶,使得人類與自然和諧共處,從而發揮生態效益。
生態設計就是與生態過程相協調,盡量使其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影響減到最小的設計形式。這種協調意味著設計應尊重物種多樣性,減少對資源的掠奪,維持植物生境和動物棲息地的質量,以改善人居環境和生態系統的健康。上海嘉定新城紫氣東來公園的景觀設計考慮到了傳統文化在設計的作用,尊重傳統文化和鄉土知識,對于資源的利用采用保本取息的方式。鄉土植物、鄉土構筑材料運用設計當中,從而管理和維護成本,節約資源且達到保護環境的目的。
2公園項目概況
位于嘉定新城的紫氣東來公園,由嘉定新城開發有限公司主持建設完成,是嘉定新城的中央景觀軸線,毗鄰地鐵11號線。項目總面積70hm2,東起阿克蘇路,西至溫泉路,南靠天柱路,北至塔秀路,公園分為三期建設完成。
基地的現狀是:河流水質差,遭受污染嚴重,濕地大面積被破壞。場地內大面積的農田及荒地雜草叢生。天祝路現存部分林蔭道。大量基礎設施的建設給公園內部交通帶來不便及視線阻礙等。穿越性交通對公園造成了影響,基地被南北向過境道路和運河分割得支離破碎,場地東西兩端缺乏與遠香湖和結構綠地之間的有效聯系,給游人和野生動物在公園內的穿行帶來不便。
建設后的公園周邊被多種用地圍繞,包括市政、辦公、住宅、商業零售等。紫氣東來這個開放的線性公共空間分為社區活動區、健身區、政府和科教中心區、交口茶座區和湖區等5個區。每個區域都為相鄰的地塊服務,從而公園內的5個區域形成了形式各異不同的空間體驗。
3公園的生態景觀設計
3.1尊重傳統文化,突出主題
公園是豐富多樣的空間體驗,基地的自然環境和嘉定豐富的文化傳統相結合,受陸儼少繪畫、中國書法和舞蹈的啟發,提出了“林中的舞蹈”這個設計概念。林,代表擔負著恢復當地的自然生態系統和重構野生動物棲息地的重任。舞,代表著傳統的藝術形式在景觀設計中的體現,將傳統藝術中行云流水、一氣呵成的藝術手法提煉成簡潔的景觀設計語言,從而形成了公園內的4條生態走廊,將公園內所有的空間由蜿蜒曲折的走廊聯系起來。全園分為動感走廊、靜謐走廊、濱水走廊、林蔭走廊。
動感走廊是具有現代感的活躍空間,連接了公園周邊的主要開發地塊。鋪地的色彩傾向于“紫氣東來”,紫色寓意祥瑞。靜謐走廊是欣賞自然景觀的廊道,串接公園中部的空間并聯系公園外的主要景觀節點。濱水走廊是水邊的散步道。林蔭走廊是利用天祝路及其行道樹造就的線性走廊,它給游人提供了一條從平面穿越公園的便捷通道。
公園的設計受到現代農業的影響,場地西面的布局體現了農業種植模式的印跡。東面結合城市的功能,布局精致以活動為主體,是人造自然景觀與農業印跡相結合的多樣化的地區。公園的空間涵蓋了開敞與封閉、城市與田園、曲與直、動與靜、高與低等多種的空間形式。所有的空間由蜿蜒的走廊聯系起來,通向周邊的開發地塊和公園之外的景觀節點。“林中的舞蹈”整合了公眾、社交、商業、文化、休閑和生態恢復功能,塑造城市中心公園(圖1)。
3.2尊重現狀資源,合理保護與利用
設計師針對場地的實際問題,對交通流線進行了重新的梳理。由于整個公園被南北向的市政道路分隔成了很多塊,為了保證空間的連續性,設計的時候保留了車行橋,和公園的園路下穿于市政道路,給游人和野生動物提供一個完整的穿行空間。
圖1紫氣東來景觀平面總圖
公園用地內有一定的綠色環境基礎,如天柱路的林蔭樹。場地內的大喬木,在公園設計規劃時都進行了保留。現存樹種幾乎都是當地常見的鄉土樹種,在規劃設計現場調研階段確認保留這些植物,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據統計,全園保留現狀樹3885株。
園區內保留了部分工廠建筑,把日乃本工廠的建筑作為嘉定科教中心,向游人展示了生態設計的前沿理念,同時也提供了社區的活動場所和室內的活動休閑設施。設計中選擇拆除其中污染較重的電鍍車間并去除土壤污染。建筑的庭院空間可以用作小型的表演場地,建筑的屋頂上的雨水被收集、凈化并釋放到建筑南面的社區中心水花園。
公園的設計為了減少地表徑流,還增加了透水鋪裝材料的運用。交口茶座區的樹陣下采用大量的豆石鋪裝。它既能滿足人群對戶外空間的使用需求,又解決了硬質鋪裝的透水問題,減少了地表徑流。全園的濕地面積44660m2,通過沿河的植物過濾帶,物理過濾區達到凈化地表徑流和運河水質的問題,為多種野生動物提供了棲息地。
3.3尊重場地的記憶,運用大量的鄉土元素
場所精神是區域地方的地貌、氣候、風土等自然精神和工農業文明及它們所孕育的人文精神,是區域文脈的傳承和體現。通過鄉土植物、鄉土構筑物材料的運用,使公園具有相應文化環境氛圍的場所精神,形成不同種類的文化環境型人工植物群落。
3.3.1鄉土植物的運用
(1)選用鄉土植物的目的。公園內的植物品種基本都是選用的鄉土植物。這類植物在當地經過長期的生長演化,最能夠適應當地的立地條件,其群落結構相當穩定且具有很強的適應性。同時讓人們感受到,利用鄉土植物也可以創造出優美的景觀效果,并且無需過多的人工干預和維護即能保證生態效益。鄉土植物抗病蟲害能力強,生態上安全可靠,有些僅靠雨水就能保持良好的生長態勢,從而節省施肥、灌溉等養護步驟,從而減少了資源的浪費。公園里除了足球場和政府中心草坪外,沒有設其他的永久灌溉區。永久灌溉區域將利用天祝路上回收的雨水進行灌溉,每年將節約用水12490t。科教中心的屋頂雨水和中水也將被收集處理后用于其周邊的景觀灌溉和廁所沖洗。當天氣特別干旱時,將用水泵抽取運河和荷花池中的水,使用高效滴灌補充行道樹蒸發掉的水分。固碳釋氧是園林植物的一種重要的生態功能,對減輕城市環境的壓力、消弱“熱島效應”和實現城市的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起重要的作用。
(2)選用鄉土植物的類型。所有喬木全都是土生土長、沒有修剪過的,體現了自然之美,也與全世界千篇一律的鋼鐵、玻璃、混凝土建造的高檔寫字樓形成對比。運用上海地區的鄉土樹種體現了地域特色。在鄉土植物的選擇上,選用養護粗放型的植物。粗養護型植物是指那些很少需要整形修剪,對生態環境要求較低的植物,以低矮型灌木和地被植物為主。公園內沒有種植一株球形植物,種植的灌木都是自然生長的形態,從而減少了整形修剪所帶來的人工養護成本的開支,節約了資源。運用的鄉土植物有香樟、重陽木、苦楝、楓楊、櫸樹、黃連木、馬褂木、紫花泡桐、臭椿、紫荊、紫薇、石楠、楊梅、竹子等。植物的選擇為了呼應公園名字“紫氣東來”的概念,選用了開紫花的苦楝作為動感走廊的行道樹,中層植物選用了紫薇、紫荊等為特色植物。馬褂木為靜謐走廊的行道樹,點綴在道路兩旁。濱水走廊主要以垂柳、楓楊為主,來展現水邊風光。林蔭走廊兩側主要是保留了天柱路兩側的喬木。四條走廊貫穿全園,植物配置也各具特色。
(3)建立復合式生態植物群落。在紫氣東來公園里,運用了喬灌草相搭配的復合式生態植物群落。構建復合式的生態植物群落,可以發揮最大的生態效益。同時選用的多數喬木的胸徑都在15cm以內,在苗圃里找到人工培育的姿態優美的苗木,容易保證成活率,降低了造價,也避免了對其他地區植物群落的破壞。運河兩側也大面積的使用了水生植物,起到美化環境凈化水體的效果。
全園分為5個區域。社區活動區,將生產景觀重新引導這個區域,來表現基地的農業歷史,種植的植物既有經濟價值又有景觀價值,既能觀賞,又有收獲。種植的植物有楊梅、枇杷、柿樹、麻櫟、枸杞、麥冬等。健身區為不同的使用者提供了運動和健身場所,空間以開敞式為主,種植的植物有無患子、香樟、黃山欒樹、繡線菊等。政府和科教中心區位于政府中心與傳媒中心之間,是整個公園的心臟地帶,該區域有保留的現狀建筑,種植的植物有烏桕、楓楊、杜英、垂絲海棠、玉簪等。交口茶座區位于商業區旁,是整個場地的狹長區域,以林下樹陣空間為主體,種植的植物有櫸樹、毛鵑、雀舌黃楊等。湖區以藝術和文化為主導,是整個公園內的藝術中心。空間布局上變化多端,與遠香湖區域建立了聯系,種植的植物有烏哺雞竹、重陽木、雞爪槭、紫花醉魚草、鳶尾、蘆葦、千屈菜等(圖2)。
圖2建成后一期的植物景觀效果
3.3.2鄉土構筑材料的運用
公園中還大量地重新利用了現有材料:使用天祝路兩側打碎的瀝青塊作為公園小路的鋪裝材料;使用拆遷房屋的黑色陶瓦作為地面鋪裝材料;在動感走廊材料中采用回收的淺藍色玻璃;重新利用原有毛石駁岸的石料砌筑新的沿河石擋墻等。保留城市濕地公園現狀用地鄉土構筑材料造景,形成具有濃厚地域特征的實內具有典型地方特征的構筑物,通過運用傳統工體性景觀小品,容易獲得強烈的認同感(圖3)。
圖3使用的回收可利用的材料作為鋪裝
2014年5月綠色科技第5期4結語
現代城市景觀建設所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如何以生態設計為手段,重建因經濟發展而受到破壞的地域生態環境。
一些城市公園注重“造景”,設計師沒有認真體會設計區域的文化內涵,沒有對區域文化進行吸收和繼承,而是大規模的“生搬硬套”,我國東部地區借鑒西方經驗,而西部向東看齊,導致城市公園日趨相似。很多城市公園的建設,為了片面追求視覺上的刺激,追求震撼的效果,往往違背了城市公園建設的初衷。比如,沒有緣由的大面積的廣場的建設,建成后的廣場空空無一人來使用;大樹進城屢禁不止,很多地方為了保證園林綠化立竿見影的效果,大量購買大樹或者古樹,大喬木的成活率又很低,造成了資源的浪費。不能因為建設一個公園而毀壞了一片山林。同時也有一些地方為了追求生物的多樣性,在建設中陷入誤區,過度運用外來品種,新型觀賞植物的價格、建設和養護成本比較高,且植物的養護管理缺乏有效的參考經驗,很容易造成生態入侵,生長效果欠佳。大量的實踐證明,以上的做法都是不恰當的。
只有從當地自然生態環境出發,運用科學的設計原理,經過設計師的努力,施工現場的把控,創造出生態環境和諧的場所,使得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同時又創造出讓人們流連忘返,富有趣味的景觀空間。該項目是與Sasaki景觀事務所合作,在項目的推進和實施過程中,為Sasaki設計師的敬業精神所感動,突破了諸多限制才創造出一個真正的生態環保的項目。
參考文獻:
[1] 佚名.林中的舞蹈 上海嘉定新城紫氣東來公園設計回顧[J].時代建筑,2012(1):52~57.
[2] 俞孔堅.可持續環境與發展規劃的途徑及其有效性[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