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遠
記得住鄉愁”,作為一個文學詞匯,已從歌壇、詞壇和詩壇步入尋常百姓的家常言談,更難得的是,已經成為官方語言并且作為戰略架構出現在去年年底的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和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看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作為一個系統的邏輯思維和根本的戰略指向,其精神要義指導著城鎮化建設和“三農”工作的戰略籌措,推動著深化改革、創新發展的生動實踐;其情感要旨也融入到了經濟社會發展當前的人文社科體系建設之中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弘揚、培育與踐行之中,豐富著當下以人為本、科學發展的時代內涵與精神情感畫卷。
作為黨和國家事業建設發展的未來生力軍,當代在校大學生對于“記得住鄉愁”思想認知的正確方位在哪里?深度和寬度怎么樣?特別是當下推動實踐的著力點應該放在哪些方面?最近一個時期,筆者圍繞上述幾個方面的時代課題進行了調查與思考。
一、當前在校大學生對“記得住鄉愁”的思想認知片面
通過座談詢問、微信微言、數據整理、癥結分析等幾個環節,總體感到當前在校大學生對于“記得住鄉愁”思想認知的基本面是好的。同時也感到,部分大學生對“記得住鄉愁”的深刻內涵存在著認識偏頗、認知淺顯的突出問題;對“看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系統認知,更是缺乏統一性、科學性、根源性,碎片化問題相對嚴重,需要給予引導,正確把握。
(一)偏與淺、空和虛的具體表現
調查感到,部分學生對“記得住鄉愁”概念模糊、界別不清,認知粗淺甚至狹隘。一是內容結構上的不足。75%的學生認為“記得住鄉愁”,就是旨在倡導留住藍天白云、青山綠水等等,限定在綠色、環保、低碳、傳統的“實物之中”,對于人文、鄉情、親情、涵養、胸襟、厚重等“內在特質”,認知不足。二是經度空間上的不足。46%的學生認為“記得住鄉愁”就是要留住鄉間文物、鄉村文明、傳統根源、文化意蘊等“鄉村節令、傳統文明”的“懷舊懷古”上,對于當前不少地方已經初現端倪、創新實踐的城市社區文化、小區沙龍、小區社團和群眾性組織認知不夠,有明顯的“守舊滯新情結”。三是關聯耦合上的不足。61.5%的學生認為,之所以要“記得住鄉愁”,就是強調城鎮化建設和“三農”工作中,不能夠“以城市化、產業化代替城鎮化”,但對于土地、水源、礦產、科技等要素的集束、集約和節約的問題,以及農耕文明弘揚、鄉鄰人文傳承、“百千萬”工程進展、“三山一灘”治理、農村土地產權確立等高效農業、和諧農村的發展問題,認知較少,相對浮淺。四是部分學生對“記得住鄉愁”不知為何物、不知要“記憶什么”的問題。33%的學生認為,“記得住鄉愁”指向是農村、農業和農民,對于生長在城市或城市的經濟建設與發展涉及不到,根本不需要。41%的農村籍學生甚至坦言,“自己戶口在農村,但生活在城市,沒有所謂的鄉愁”。27%的學生認為“記得住鄉愁”是“老傳統”,應當批判和拋棄。有17%的學生認為“記得住鄉愁”僅僅是在于提醒我們“不忘本、不忘娘、不忘家鄉”等。
(二)問題與不足的癥結所在
分析認為,當前的大學生基本上都屬于原原本本的“溫室產品”和緊跟時代的“前衛人群”與“都市家族”,突然面對“記得住鄉愁”這一鄉土氣息、傳統蘊涵比較厚重的詞匯,或多或少感到“另類”與“生僻”;對于其內涵要旨、精神要義的準確理解以及貫徹實踐就更加困惑,無所適從。大處講,產生問題的根源不外乎以下兩個方面。一是當前教育體系結構與傳統優秀文化漸行漸遠問題。毋庸置疑,當前教育體系、教育結構、課程設置等方面,對于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所占比重、平臺搭建、軟硬鏈條來講,相對單一、存量不足、關聯更少。一個時期以來,隨著“爸爸去哪兒”“舌尖上的中國”和“成語大全”“成語英雄”“漢字英雄”等電視節目的播出,極高收視率的背后,折射出國人對傳統優秀文化的無限眷顧和強大情感,同時也傳遞出一個令人無比焦慮的感受:所謂文化、文明過于包裝與過于崇洋、崇新的背后,我們的根源文化離我們漸行漸遠。二是快速發展、速度經濟、金錢至上的背后,快餐文化、空洞文化的影響與糟粕漸行漸近。實事求是講,時代發展到今天,我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似乎指日可待。但一些同學受社會負面影響相對較多,過重熱衷于“快、新、奇”,導致視野淺短,志向頹廢,盲從盲動;個別同學抱殘守缺或舍本逐末,盲目貪大求洋,實質上是對自己自我認知的缺失、對家庭對親情對責任的荒廢、荒蕪等等。這些問題與不足,雖然出在個別同學身上,實際上是社會問題在一個層面上的群體表象。
二、“記得住鄉愁”如何開啟正確的感悟之門
通過一些調查與思考,筆者認為當前在校大學生之所以在“記得住鄉愁”的問題上存在不足,對于大學生自身而言,主要是缺乏正確感悟的途徑和方向。如何開啟正確的感悟之門,筆者認為主要是把握以下幾個環節。
(一)開啟讀好無字之書之門
要逐步實現讀書方向上的深化與革新。作為學生就是要善于把握人物靈魂、性情特征去讀書,以此為前提基礎,再逐步實現“無我也無他”的最高境界。把書中之他和書中之我,統統放在歷史天平、倫理天平、邏輯天平中去考證考評,從是與非、對與錯、愛與恨、黑與白、左與右的對撞中,逐漸感知到情感的割舍之難、抉擇的選取之難、機遇的把握之難、基業的創立之難、性情的修煉之難,不斷豐富和滋養自己的精神內涵。然后繼續深化與革新。自己的每一天,就是原原本本的自我“史記”,就會自然感知到怎樣以史為鑒、以人為鏡、以先為范去為,即知即行。這就是從讀有字之書到讀無字之書的深刻轉換。誠然,如果善于開啟這扇轉變之門,通過實踐,“記得住鄉愁”就會思緒如泉、深刻無限、奔涌不斷。
(二)開啟聯系實際技巧之門
要把握因與果的聯系,抓住分析問題這個技巧之門。科學發展觀統領時代發展以來,以人為本的理念上升到戰略領域架構于各行各業、每一位國人。倡導以人為本、記得住鄉愁,固然也就順應民心民意。以此為基礎,就會感知“記得住鄉愁”的深刻內涵,就在于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不再是全方位的鋼筋水泥,建筑是“家的港灣”、環境是“美好的寫意”、山水是“心靈的回歸”、綠色是“心情的流淌”、空間是“包容的胸襟”、智能是“時代的烙印”、社情是“溫馨的表露”、文化是“人文的家常”、和諧是“本能的自然”等等。
(三)開啟厚重人性人格之門
作為青年一代,要善于嚴于律己、自我警醒,以外圓內方待人接物、觀察事物,把修厚重之德、聚厚重內涵、行厚重之路終生守候。要把握向善向好的性情與容人容事的品格。只有這樣,才能夠拉長“記得住鄉愁”的領地所在和情感所系。“記得住鄉愁”從家庭與親情的角度來看,就是重點強化人性的厚重、親情的厚重、人味的厚重、溫暖的厚重和期待的厚重。就是要自我約束,自加壓力,在校當個好學生,刻苦讀書,團結他人;在家盡好自己的責任,孝敬好老人;在社會上尊重公德、遵章守紀,以無窮的正能量書寫好人生旅程的燦爛篇章。打開這扇門,就使得“鄉愁”自然流淌。
(四)開啟時代擔當責任之門
作為新時期的大學生,能夠生活在這個美好的時代,首先要心存感激。感恩感懷于整體上時代的進步、人民的幸福和社會的平安和諧。其次要牢牢擔起時代的責任,為國家、為社會、為人類,也為父母親人和身邊友人展現自我、履行好應有的責任。再次是立足實際,敢作敢為,公平正義,彰顯敢于負責、敢于擔當、敢于吃苦、敢于奉獻的堅強斗志。
三、當代在校大學生踐行“記得住鄉愁”戰略征程的重點路徑
作為在校大學生,面對肩負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新期待和新征程。正確認知和貫徹實踐“記得住鄉愁”這一時代的新本領、新要求和新內涵,任重而道遠。其創新的血脈、包容的胸襟、擔當的果敢、科學的指向,需要我們正確遵循、穩準實踐。
首先,要把實踐的路徑注入到人生的價值追求之中。“記得住鄉愁”哲學上看,屬于價值觀念問題。因此,通過逐步學習和認真實踐,就是更逐漸把重德修身成為涵養、轉化成價值追求。要立足長遠,胸懷天下,情系蒼生。要提高人生站位、拉開視角眼界,深化修身內涵、開闊時代心胸,貼近本源、貼近實際、貼近不足,深化感悟,錘煉涵養,不斷豐富知識結構和精神情感容量。要遠離浮淺、空洞甚至糟粕充裕的陰暗之面,要敢于批駁、敢于亮劍,堂堂正正做人,克勤克儉修煉,牢固確立起“正本清源、舍我其誰”的責任擔當。
其次,要立足從小事做起、現在做起、點滴做起的路徑基點。“記得住鄉愁”實踐上看,屬于方向與指向的問題。在于重細節、重細微、重轉變。作為學生會干部,貫徹這一厚重內涵,就是要抓住課堂學習、校內與校外實踐兩個方面,確保學業與學術、做人與做事、自律與他律的相輔相成和互助推動。要專心聽講,強化分析,圍繞是什么、為什么,拉開認知空間,體量內在關聯,感知結構鏈條。要見微知著,對于自己的不足與問題見賢思齊,立行立改。
再次,要圍繞博大包容、抓住增量和容量兩個環節,深化律己鏈條。“記得住鄉愁”的主要依托在于寬闊的胸懷、厚重的膽敢。作為青年一代,就是要以強烈的知識渴求和本領恐慌,以嚴厲的行為修訂和心靈修繕對待自我、寬于他人。就是要樹立人人是我師、立人要立德、樹人要樹仁、做事先做人的寬闊情懷和成事之基,嚴格要求自己,寬慰他人不足。就是要時時更新自我、處處砥礪自我、事事鞭策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