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財經評論家、財經專欄作家葉檀著文:
6月23日,保監會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中國保監會關于開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保險以房養老試點在北京、上海、廣州、武漢四個經濟發達城市拉開序幕,試點期間從2014年7月1日開始到2016年6月30日為止,為期兩年。
這是老年人抵押一生最重要的資產為自己體面養老的行為,從金融角度說,是靠房子獲得養老權。年輕時賣苦力買房子,把撫養孩子作為自己最重要的風險投資,到老年時抵押一生最值錢的資產為自己養老,正應驗了老話說的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政府有辦法讓老年人反向抵押,如果我國未來將遺產稅門檻設定在100萬元左右,老年人即使不進行反向抵押,將名下商品房轉讓給子女,正好拿來繳納遺產稅。
在美國等國家的反向抵押貸款試驗過程中,反向抵押的主要受眾就是除了房產別無資產的較為貧困的老人。中國同樣如此,如果老人饒有財富,或者老人最大的“風險投資”孩子大有成就,養老不成為問題,反向抵押養老更不會成為家庭議題。
關鍵是理念、現實選擇與風險匹配度。但老年人是否愿意用房產反向抵押為自己養老,取決于市場對房地產估值幾何。如果房地產市場節節上升,老人完全可以出售住宅入住老年公寓,地段好的房子靠出租一個房間的租金維持生計。保險公司同樣不愿意干高風險低收益生意,把未來的房地產壓力背在自己身上,房地產市場一旦下行,風險都在保險公司身上,保險公司成為最大的老公房的房東。天底下還有更悲催的事嗎?低資產老年人群體大多只有一套住房,在一手房層出不窮的市場中,產品結構有了本質改良,十年以上的二手房基本無人問津。與此同時,保險公司還要承擔老人體面養老的道義壓力,一旦出現紛爭,失去了惟一住房獨立產權的老人家庭大約會以命相博,拆遷市場就是前車之鑒。與其如此,不如直接投保或者建老年公寓收租,比反向抵押保險要靠譜得多。
新政簡略而粗糙,參與型反向抵押如何根據每年評估分享增值收益,百分比是多少?房產收益還未兌現一切是紙面財富,怎么能夠預料老年人身故最終處置時價值幾何?非參與型如何評估房地產市場未來的波動,以怎么樣的水準向老年人發放每月收益,老年人養老保險以什么樣的利率水平償還?是參照定期利率還是理財產品收益率?對保險公司的精算能力無一不是巨大考驗。
一方面,保險公司承擔長壽風險,依照合同約定定期向老年人支付養老年金直至身故,確保老人的晚年生活后顧無憂。另一方面,老年人過世后,其房產處置所得在償還保險公司已支付的養老保險相關費用后,剩余部分依然歸法定繼承人所有;如果房產處置所得不足以償付保險公司已支付的養老保險相關費用,保險公司將承擔房價不足的風險,不再向老年人的家屬追償。如此一來,房價大幅波動,保險公司豈不是成了活雷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