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鵬:國際金融論壇城鎮化研究中心主任,盤古智庫城鎮化首席研究員,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公共政策部研究員。新加坡《聯合早報》專欄作家,CCTV、央廣經濟之聲特約財經評論員,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人民日報等多家媒體的特邀撰稿人。著有《中國新路——新型城鎮化路徑》、《易鵬談區域經濟系列》、《低碳真相》等書。
李克強總理不久前在重慶調研,并召開11省座談會謀劃長江經濟帶建設。至此長江經濟帶被明確提升為國家戰略。目前,長江經濟帶和此前的絲綢之路經濟帶、海上絲綢之路以及京津冀一體化可并稱為四大國家區域戰略。這種布局意味著中國經濟從之前的沿?!?字型”時代,進入沿海加長江經濟帶的“T字型”時代。
從這四大戰略的布局上可以看見當前國家區域戰略布局已經發生較大轉變,從此前以省為單位的“各自為戰”型的國家戰略拔高到今天的“跨區域”合作。這種轉變是對的,遍地撒胡椒面的各省主導“國家戰略”根本就不是國家戰略,真正的國家戰略應該是全局性和跨區域的。
這四大國家區域戰略各有側重:絲綢之路經濟帶重在解決新疆問題,推進民族融合;海上絲綢之路重在破海洋安全和經濟自貿區之題;京津冀一體化要破的是首都功能疏散,區域發展平衡,首都安全穩定之題;而長江經濟帶基本任務是縮小區域差距,以推動經濟增長為主導。長江經濟帶是四大戰略中唯一純粹以經濟為主導的國家戰略,凸顯了中國經濟版圖要從之前的沿海經濟走向沿海和沿江經濟并重的“T字型“時代。
李克強總理之所以此時推動建設長江經濟帶,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要穩定中國經濟的增長。十八大提出了到2020年實現兩個翻番的目標,但今年以來中國經濟形勢不容樂觀,一季度的GDP增速7.4%,黑龍江和河北一季度增速只有4%多一點,目前還有下行的壓力,同時考慮到中國經濟已經不適宜采取大規模的刺激政策,故要繼續尋找可持續的動力來穩經濟。
當前中國經濟要增長主要靠“3+1”找動力,“3”是指一是創新驅動,二是內需驅動,三是開放驅動;“1”則是靠推動制度改革,簡政放權,釋放改革紅利。創新和改革需要時間,不能一蹴而就;開放要看國際經濟形勢;能夠自己主導把握的就是內需驅動。而在內需驅動中,通過新型城鎮化來縮小城鄉差距以及通過長江經濟帶來縮小區域差距,是當前能夠擴大內需最有力的抓手。
事實上,長江經濟帶也有足夠的本錢來承擔這一重任。 第一長江經濟帶囊括了沿江11省市,國土面積占全國18%、人口占全國36%,GDP約為全國37%,可以說中國最重要的經濟區域。第二長江經濟擁有水運的成本優勢和巨大的運輸力量,貨運量目前位居全球內河第一,未來依舊有很大的增長空間。第三就是長江經濟帶可以促進“兩頭”開發開放,即長三角與絲綢之路經濟帶,中巴(巴基斯坦)、中印緬經濟走廊,以及絲綢之路經濟帶通過長江經濟帶對接海上絲綢之路。長江經濟帶可謂構筑中國全方位開放最重要的載體,而這種開放可以倒逼開發和改革,是個一石擊三鳥的好抓手。
當然,長江經濟帶完全可以和新型城鎮化互為推進。中國新型城鎮化明確提出以城市群作為主體形態,除沿海的三大城市群外最有實力的是長江經濟帶上的成渝城市群和長江中游城市群,這兩大城市群必定會成為中國經濟新的重要增長極,帶動更大區域發展,縮小東中西的差距。在建設過程中也會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建設沿線各大中小城市,推動基礎設施、市場和社會保障的一體化。提高中西部民眾的收入這都將是新型城鎮化以人為本、提高城市綜合承載力、推動科學合理布局、實現產城互動、市場主導、制度改革具體內容的體現??梢哉f,長江經濟帶可以推動新型城鎮化理念的落實,而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深入也可以推動長江經濟帶的建設。這樣良性循環有利于長江經濟帶和新型城鎮化進一步成為李克強總理提出可持續中國經濟穩定的抓手。
隨著中國“T字型”戰略時代到來,上海和長三角角色會進一步加重,一定程度上會緩解北京疏散功能的壓力,有利于推進京津冀一體化;也會推動絲綢之路經濟帶對接長江經濟帶,西安、重慶、武漢將成為最直接的受益者,會為中國培育以這三個城市為支點的新“中三角”這第四極的出現,為中國經濟注入新的動力。(責任編輯/吳文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