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志鋒+毛春霞
最近兩則新聞:一則是英國一所私立學校因青少年有晚睡的自然傾向而早起困難,打算取消上午課,將六年級學生每天的課程安排從下午1:30開始,旨在提高學生上課的效率,減輕學生的壓力;另一則是國內某校高三學生撕書被阻,6名學生圍毆50歲的教師,致使教師頭部受傷。這兩則新聞曾使多少從事教育教學的工作者愕然,陷入反思。雖然政治體制的差異使得教育環境有所不同,但教育的出發點、目標和目的應是一致的。反思中國教育,難道我們的基礎教育真的只剩下分數嗎?我們的班級建設只是為了本科上線率嗎?高考真的是人生中唯一的追求目標嗎?我認為教育是一種傳承,將民族的優良傳統通過活動實踐傳承并發揚光大。教育是一種傳遞,將人類的生活經驗通過活動交流從一個群體傳遞給另一個群體。教育是一種改變,將一種意識通過對話交流產生意識間的碰撞、磨合、滲透而改變另一種意識。教育更是一種熏陶,將活動的目標通過周圍環境的設施和布置實現對客體潛移默化的熏陶。學校教育的最小單元是班集體,結合自身的教育工作,摭談幾點基于“人生觀照”的班級建設,權當拋磚引玉。
一、概念界定
“觀照”是一個極具濃厚中國文化特色的概念,是中國古典哲學、美學的常用術語,最早源自佛學,指“靜觀世界,以智慧照見事理”,現也指仔細觀察、審視?!叭松^照”是指立足人的發展規律,以人為本,為整個人的一生幸福、發展奠基的關照、關心和關懷,即為實現教育的目標而實施的生命關懷、現實關懷、精神關懷和人文關懷。
班級建設有硬件的建設,如環境的布置和活動場所的選擇,也有軟件建設,如班級的管理和活動內容的開設。基于“人生觀照”的班級建設是指立足于人的發展規律,為落實個人的一生幸福而實施教育的最小活動單元的建設,即為全面提升人的素養和落實終身發展而有意進行的相關活動的開展、相關場所的建設。
教育是培養人的社會實踐活動,理應在秉承人性、涵養人性的前提下,實現教育的人生觀照。班級是實現教育目標的最小單元,是實現教育目標的根基,因此,班級建設的意義毋庸置疑。當下的中國教育,一旦學生進入學校,絕大多數的時間會生活在班級里,那么班級建設就直接關系到個體的成長、個性的形成和品質的提升。
二、基于“人生觀照”的班級建設的建構
1.自然法則:實現“人生觀照”的前提
自然法則是遵循人發展的天性,在行動、思維層面的一種無束縛的完全遵循人的天性的教育法則。教育確實不過是一種習慣而已,自然就是指適合于天性的習慣[1]。
班級建設應該遵循人的認知發展規律,從直觀到抽象,從微觀到宏觀,從感性到理性。遵循自然法則是實現對學生“人生觀照”的前提。
1)由直觀到抽象
2014年4月,《南方都市報》有則新聞:某校長為兌現與學生的承諾——“如果學生不在希望橋和校園里亂扔垃圾,就和小豬親嘴”,在升旗儀式上親吻一頭小豬。姑且不談這有無炒作之嫌,但我認為該校長從直觀角度,用真切的行為告知孩子什么是守信。裴斯泰洛奇認為:“直觀是一切認識的絕對基礎?!毙问窍笾?,直觀是學生良好個性養成的開始。
2)從微觀到宏觀
尊敬師長是中國的千年文明傳統,是學生文明素養的體現。最近看到一則報道,重溫北京胡同,當時進出家門都得先叫聲長輩,而現在的學生多數進出家門時旁若無人,開門不是用手輕叩而是用腳踹兩聲。這可能是由于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變得連打招呼都覺得害羞了吧。因此,我開始主動向學生問好,著手提升學生的文明禮儀,每當我站在教室門口迎接學生時,主動喊“XX同學早”,自然也會得到學生“老師早”的回應,時間長了,學生也就會逐步地養成主動和教師打招呼的習慣。從細微入手,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和品質,不像網絡流傳的一些學校開展的親子活動,非得把學生搞得眼淚汪汪,才知道什么是感恩。
3)從感性到理性
夸美紐斯說過“人在感知之前,不存在對任何事物的認識,知識總是從感覺開始的”[2]。學生建構知識、提升素養不是用語言來說明的,而是要讓學生感知事物本身,通過在對事物的實際觀察中產生知識,形成素養。
我在建設班級文化時,立足于學生內在自我素養的提升,給學生提了八個字,即靜、思、儒、雅、慎、獨、博、約,尋找一些古詩句讓學生從古人的理解中去感知,逐步完善自我。例如,靜——鳥穿浮云云不驚,沙沉流水水尚清。任他塵世多喧囂,靜我凡心立功名。思——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儒——清香傳得天心在,未話尋常草木知。雅——茶亦醉人何必酒,書能香我不須花。慎——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世而制。獨——幽獨空林色,朱蕤冒紫莖。博——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約——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讓學生能夠將自身的感知和知識的理解相結合,內化為自己的行動,提升理論層次。
2.活動法則:實踐“人生觀照”的體現
好動是學生的天性。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可以積累經驗,人類的知識(無論是自然科學知識還是人文知識)無一不是前人根據生活經驗總結得來的,我們要讓學生實踐,這是學生“人生觀照”的體現。
1)小活動,大意義
夏天到了,天氣變熱,學生會使用掛壁式電扇,而長久未用的電扇已有很厚的積塵。課間活動期間,我親自拆下電扇的網罩和風葉,讓學生幫忙清洗,然后由我安裝。安裝完以后,我請學生們站在自己的位置上觀察教室,看有什么變化,同學們都說教室變明亮了許多。接著,我讓學生將自己課桌上的書本進行整理,打掃自己周圍的環境,再請學生觀察教室的變化,學生們都說教室整潔了許多,心情也舒坦了許多。我們可以思考學生能從這一小小的活動中得到什么呢?其實,在一個集體中,若每個人都添一份光彩,這個集體將會金光燦爛;若每個人都抹點黑,這個集體將會黯淡無光。這樣的活動雖然很小,但會在無形中增添學生的集體榮譽感。
2)研校本,增內驅
據《每日郵報》稱,英國13歲的學生杰米·愛德華茲在學校實驗室里成功地完成了一項核聚變實驗,成為完成該項實驗年齡最小的人。這次實驗對他來說無疑增強了學習的興趣,提升了內驅力,或許改變了他一生的追求。我國新課程理念要求必修課加選修課,校本課程的研發和使用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提升內驅力。以省級課題“基于創新學力培養的高中物理‘云實驗教學研究”為載體,我研發了云實驗教材,創設云實驗情境。學生會根據自己的興趣、能力選擇適合自己的實驗途徑,實現對物理知識、規律的研究,極大地提升了學生求知的欲望,喚起他們內在的潛能,促使他們形成良好的人生觀與世界觀。正如盧梭所說:生活,并不意味著呼吸,而是意味著行動,意味著要充分使用我們的器官,使用我們的感覺,使用我們的才能,使用一切讓我們感受到我們存在的自身的各部分。一旦我們意識到我們的感覺,我們便會希望趨向或者逃離產生這些感覺的事物[3]。
3.平等法則:落實“人生觀照”的保障
將學生視為一個獨立的自然人,這是教育的底線;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這是踐行教育的宗旨。人生來就像我們的十指,長短不一,性格各異,班級建設豈能像生產流水線一樣,按照統一的模式教育學生?我認為班級建設首先應考慮不同的個體有不同的個性,建立在尊重學生個性差異的基礎上,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促使他們共同發展,這是落實學生“人生觀照”的保障。
1)尊重是前提
曾和學生交談時,一位學生問我,有沒有一所學校能夠讓他們想學什么就學什么。“想學什么”是學生的內在驅動力,“學什么”是學生面對的外在壓力,或是說學生被教了什么。促使學生形成正確世界觀的首要條件就是人要認識人的價值和尊嚴,尊重每一個人,這就是人道主義[4]。
著名的國學大師陳寅恪,博學而有見識,精通幾十種語言,留學多國只為學自己喜好的知識,卻沒有一個文憑,被譽為“教授中的教授”,這就是在踐行“想學什么”而獲得的巨大成就??v觀人類千年歷史,沒有哪位名人能樣樣精通,縱然學富五車,惠施也不是全能手。尊重學生的個性與特長,才能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
2)寬容是途徑
有個案例,我在處理某位學生打架事件時,由于家長過分嚴厲的訓斥,該生對家長說:“我不相信,你小時候就不曾和同學打過架?”是的,回望動物世界,所有的雄性動物在爭奪自己的領地或領導地位時都不乏爭斗。人雖是一種高級動物,但仍是自然界中的一種生靈,脫不盡自然原始的野性。的確,我們從襁褓之中到耄耋之年,誰敢說沒有和別人發生過摩擦,沒有和別人交過手。校園中也不乏會出現意外傷害事故,受害人雖然得到賠償,但有些傷害終身不可修復,打人者或受到經濟懲罰,或受到法律制裁,最終雙方都是受害者。教師要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明白“人是有理性的”的道理,懂得寬容,告誡他們在作出行動前要先學會思考,否則在傷害別人的同時也將會傷害自己。沒有寬容,也就沒有師生間的平等對話,更不會讓教育產生更為深遠的影響。
3)理解是關愛
學生早戀(非正常交往)是家長和教師談之色變的事件。有這樣一個案例,某男生的父母由于生計,常年在外奔波,甚至連春節都不回家,孩子從小學、初中到高中都依靠姑姑生活,比較懂事,深知父母不易,工作勞累,但畢竟還是一個孩子,總會遇到不稱心的事,遇到困難與挫折時無人訴說,無人分享高興、分擔憂傷,性格逐步變得有點固執。而某女生,家教較嚴,只以成績論英雄,家長輕則訓斥,重則拳腳相加。孩子從小到大始終不離補習班,她努力過,奮斗過,但誰又能保證不會馬失前蹄?成績的起落、努力效果的不明顯,使她時常沮喪,在迷茫時無人交心與安慰。這兩位學生最初只是同學間的鼓勵、安慰和交心,逐步變成“男女閨蜜”,再加上這一階段的孩子本身就有向往異性的心理特征,日久生情,談起戀愛來。其實,作為教師,我們要在理解學生的基礎上給予適當的引導,通過典型案例的分析,讓他們走出迷惘的困境,拭去心理上的陰影。
4)自由是目的
我不善于養殖花木,曾栽過一盆仙人球,任其風吹日曬,旱澇無常,仙人球在狹小的花盆里顯得有點萎靡。一日,我更換了泥土和較大的花盆,給予適當的澆灌,時隔一夜,第二天清晨便見仙人球豐滿了許多,頂端綻放出鮮綠。區區一盆花草,只要有寬松的空間、適當的泥土和水,便能夠快速地生長,更何況人呢?教師要將學生視為一個自然人,給學生一定的自由空間,按照人的發展規律讓他們自然發展,形成個性,發展專長。沒有自由就沒有發展,更沒有創新。
正如盧梭提出的:“教育應使兒童過兒童的生活,要使兒童憑借天生的活動性,自由地活動、自由地發展?!卑嗉壍慕ㄔO需要建立在尊重、理解、寬容的基礎上,我們應多給學生一縷自由陽光的關愛,關注他們的心理,促使他們良好品行的養成,切實提升他們的內在素養。
參考文獻:
[1][3]讓·雅克·盧梭著.彭正梅譯.愛彌兒(精選本)[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3、6.
[2][4]佐藤正夫著.鐘啟泉譯.教學原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20、328.
(作者單位:江蘇省西亭高級中學)
(責任編輯:孫建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