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衛強 梁晨露
摘要:實踐教學設施建設并非簡單地資金投入和設備購置。作為職業教育教學的關鍵平臺,建設的績效目標、規劃設計思路和使用管理模式是其應當關注的重要因素。
關鍵詞:實踐教學設施;建設;四轉向;四提高職業教育的目標培養高素質的技術、技能型人才。而作為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重要教學平臺的實踐教學設施建設,一直以來深受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各級各類學校和廣大教師的重視。資金投入、建設水平、使用成效逐年提高。實踐教學設施的規模建設最大程度的滿足了“理實一體、工學結合”課程教學的需要。同時,實踐教學設施的科研功能、社會服務與企業培訓功能、技能鑒定與競賽訓練功能得到極大的豐富和完善。
為避免因資金投入集中,規劃設計遲滯,管理經驗不足等而造成實踐教學設施建設的“投入”與“產出”不對稱,筆者認為在實訓踐教學設施的建設、管理和使用等方面,應實現 “四轉向、四提高”。
1由學校宏觀統籌,按專業分散建設、分別管理、分別使用轉向學校整體規劃,按專業集群一體化建設、統籌管理、共享共用,提高實訓設施的利用率和建設的集約化
近年來,隨著職業教育的大發展以及社會認同度的提升,職業院校的開設專業的數量、在校生規模、工學一體化課程比例不斷攀升。針對這些情況,職業院校院應充分發揮實踐教學設施綜合管理部門(比如實訓中心、工程訓練中心等)的職能,以及各專業技術力量和主觀能動性,對學校實踐教學設施進行整體規劃、協調建設、統籌管理。各專業根據人才培養方案和學院發展規劃,制定實訓室建設方案。實訓中心統一組織多方力量,在實訓室建設的可行性、必要性,專業集群化、資金預算、專業面向、共享共用、多功能開發等方面對各專業上報的計劃和方案,進行集中研討論證,整合規制、統籌安排建設和管理,從而大大提高了實訓設施的利用率和建設的集約化。
2由單一的設備設施的硬建設轉向配套制度、操作規程、專業文化、企業文化等軟建設與硬建設同步開展,注重學生職業技能訓練的同時,提高對學生的職業綜合素養的熏陶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下,“專業緊貼產業、教學緊盯企業”成為職業院校開展專業建設和教育教學改革的基本做法。各專業實訓室建設過程中在加強硬件設備設施建設的同時,增加“企業氛圍元素”。通過校企合作,引企業文化、企業管理進實訓室,并加以校本設計,形成自己的專業文化特色;將工作現場鏈接到實訓教學課堂,通過對設備設施的工藝布局設計、科學運用、規范操作,實現實訓課堂與車間、教學內容與工作任務、學生與員工身份的“三對接”。學生在接近實際工作場景的環境中完成實踐技能訓練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接受著企業精神、和企業價值的氛圍熏陶,日積月累,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職業綜合素養。
3由單一配置成型設備設施轉向配置成型設備、合作開發、自主研發、二次開發設備設施兼有,提高設備成本的利用價值
配置成型設備是實踐教學設施建設的主渠道。但成型設備在很多情況下還不能完全滿足教學改革、專業建設、課程開發與實施的需要,一些專業的教學技術裝備市場發展卻并不完善。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職業院校還需組織教師和企業技術人員自主研發、二次開發、校企合作研發實踐教學設備,提高生產性設備的教學功能,提高設施設備對課程的適用性、教學方法與手段的對應性和實踐教學項目的開出率,提高教師的參與度及專業技能水平,提高學生實踐技能訓練真實度、有效度、可靠度,同時也會節約大量的辦學經費,實現了單位成本利用價值的最大化。
4由單一實物實體設備轉向虛實結合,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虛擬模擬仿真的設備設施占新添置設別設施的半壁江山, 提高教育信息化程度和不同教學形態間的相互支撐
現場真實的工作場景是實訓室設計建造的目標方向,但并非所有專業、所有課程項目都可以以真實場景、真實設備來建設實訓設施。為更方便、更直觀的實現“仿真實踐”教學,需要將信息技術與教學的深度融合,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優勢,改變教學形態,解決技術難題。利用這些虛擬仿真技術,以實訓室為載體,開發出虛擬工廠、車間等工作場景,將真實的工作項目與虛擬的工作場景深度融合,進一步拓寬了學生實踐領域的涉及面,實現課程“網絡化”、教育“信息化”,從而提高了不同教學形態間的相互支撐度,最終提高學生的學習成效及信息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