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楠
摘 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是其中最為重要的一項教學內容。但是,由于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在教學中,必然就形成了單一的教學模式。在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中,自然就大打折扣,不利于學生的學習能力的提高。鑒于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提出個性化的閱讀教學模式,是對傳統單一教條化的閱讀教學的一種革新。本文從閱讀教學存在的不足、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進行個性化的閱讀這兩個層面給予闡述,以期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教學質量。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作為一種在文本、教師、學生三者之間的一種對話過程,只有合理地處理好這三者的關系,才能夠讓閱讀教學在最大程度上發揮出應有的教學功能。提出個性化閱讀教學模式,其出發點在于積極地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在閱讀中積極地讓學生的個性得以釋放,將閱讀教學打造成張揚學生個性舞臺的一個平臺,讓學生在這個舞臺上逐步提高閱讀能力。從另一個方面來說,閱讀就是學生個體的一種認知行為,學生在閱讀中,由于自身的性格、閱歷不同,那么他們在閱讀中,對文本的感知理解也就不一樣。那么,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進行個性化的閱讀呢?
一、閱讀教學存在的不足
在小學語文進行個性化閱讀教學的探索中,由于是探索階段,難免會出現某些問題。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①為了體現學生在閱讀教學中的個性,教師讓學生進行所謂的自主學習,完全拋棄了教師在課教學中的主導作用,這不利于學生的學習。學生怎么想以及怎么說,完全無目的化的進行教學活動。教師對課堂的把握基本失去了控制。②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強調對學生對個體的體驗活動,缺少對共性的探尋。個性是在共性基礎上提出的概念,是對文本給予多元化認知的倡導。③過度看重文本的生成,而淡忘了文本的價值取向,不利于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低下,因而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二、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進行個性化的閱讀
1.結合課程目標,進行個性化的閱讀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進行閱讀教學,其目的是在教學活動中,有效地實現教學目標。我們所進行的個性化的閱讀教學必然是受制于課程標準的。所以,進行個性化閱讀教學,必須看其是否有利于課程總目標的實現,是否有利于階段性的教學目標的實現。結合課程教學目標,使個性化閱讀的教學得到最有效的保障。
2.結合文本語言的形式,進行個性化閱讀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的“教”是為了“不教”。即在教學中,教師應該積極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只有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了,也才能達到閱讀教學的目的。而為了達到提高學生學習的能力,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要真正學會閱讀,必須從文本的語言入手進行教學,畢竟語言是文本思想的載體。當然,教材文本的語言形式,是極其豐富的,比如有對細節進行描寫的語言、有進行概括性的語言、有直抒胸臆的語言,有曲折委婉的語言等。盡管是同一體裁的文本,其語言的形式也是不一樣的。所以,在組織學生進行個性化的閱讀教學的時候,對不同的語言自然應該有所不同。
3.結合文本意義,進行個性化閱讀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材文本都有其自身的意義,我們只有對教材文本深入地閱讀,才能夠對文本意義有深入的理解。在組織學生對文本的閱讀中,不論何種方法與方式,都是要借助教材文本的語言進而達到對教材文本的理解和把握。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教師在閱讀中“必須引導學生鉆研文本”,這就是要求教師在語文個性化的閱讀教學中,應該積極地以文本為本進行閱讀,讓學生對教材文本進行鉆研。如何引導呢?其一,教師要充分地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畢竟小學生在不同的年齡階段中,他們的思維方式、思維能力存在著極大的差別。其二,學生在知識點和生活經驗上,都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性。這主要是由于學生自身、家庭環境以及學習態度等因素所造成的。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個性化的教學的時候,應該在不同的層面給予指導。對于學生的不同的解讀,教師應該給予適度的肯定,以達到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教學,促進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之目的。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應對學生實施個性化閱讀教學,首先應該對閱讀教學存在的不足有一個清晰的認識,然后進行個性化的閱讀教學。其一就是充分地結合課程目標,進行個性化的閱讀。其二是充分地結合文本語言的形式和文本意義,進行個性化閱讀。這有利于讓學生擁有實踐的舞臺,讓他們有自主表現的空間,同時有利于促進學生個性閱讀習慣的養成,也有利于讓學生逐步形成合作探究的意識,促進學生個性閱讀能力的提高。
(作者單位:江西省尋烏縣城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