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景:
央行在近日發布的《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14)》中明確表示,要有序打破理財產品的剛性兌付。(經濟日報)
快評:
所謂剛性兌付,是指當理財資金出現風險、產品可能違約或達不到預期收益時,作為發行方或渠道方的商業銀行、信托公司、保險機構等為維護自身聲譽,通過尋求第三方機構接盤、用自有資金先行墊款、給予投資者價值補償等方式保證理財產品本金和收益的兌付。在央行看來,剛性兌付不僅會增加金融體系的整體風險,引發投資者和金融機構的道德風險,而且有悖于“賣者盡責,買者自負”的市場原則,抬高了市場無風險資金定價。
打破剛性兌付,最直接的表現將是理財市場,特別是數量巨大的銀行理財產品市場不再有無風險的“免費午餐”了,只要是投資,都要承擔相應的風險。從表面看,這更多是對投資者提出的風險警示,但事實并非如此,因為打破“剛性兌付”將意味著打破理財市場現有的格局和平衡,無論是投資者、金融機構,還是監管層,都需要在理財市場的生態重構中再定位和進行角色識別,這肯定是一種挑戰。
毫無疑問,打破“剛兌”,將使“賣者盡責,買者自負”的原則得到強化,不僅投資者需要盡快從儲戶角色切換到風險投資者角色,金融機構和監管層同樣需要從目前的容忍人為拒絕違約,向建立自然違約的意識轉變,這是一個關系到理財市場投資意識、投資觀念、投資風格轉變的大問題。
顯然,面對越來越大的理財市場,加上處于經濟增長放緩的大背景,理財產品的違約事件將難以避免。如何在開拓市場和把握產品風險中找到平衡,這將是金融機構必須破解的難題。而如何在銀行、證券、信托、保險業等不同金融體系之間建立統一、協調的監管體系、法規和準則,避免因監管漏洞而導致監管套利,則是監管者必須面對的嚴峻挑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