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景:
新組建的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近日首次發布11大類食品的監督抽檢結果,瓶(桶)裝水、果酒、配制醬油不合格率分別達到11.9%、11.1%和14.3%,安全風險較高。而不合格食品生產企業大多為小微企業,甚至小作坊,在衛生條件、原材料使用、生產經營過程控制上存在缺陷。(新華網)
快評: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一邊是美味撩撥得人“口水與淚水齊飛”,一邊是現實的冷峻敲打,令人“氣憤與擔憂共生”。美味與安全,當后者成為追尋與享受前者的障礙時,談論傳承美食文化的深厚底蘊,似乎變得離我們遠了不少。
以往,通過若干食品安全事件,我們知道了一個個新名詞:地溝油、鎘大米、三聚氰胺奶粉、蘇丹紅雞蛋……百姓“舌尖上的安全”多次遭遇威脅與挑戰。而在對監管的分析與反思中,矛頭紛紛對準“多頭監管”、“九龍治水”、“十幾個部門管不了一頭豬”的尷尬局面。我國食品監督抽檢盡管起步很早,卻出現過多個抽檢結果并不吻合甚至互相矛盾的情況,這引發公眾對抽檢結果權威性和準確性的質疑,進而降低了對食品安全狀況的信心。
抽檢與曝光,讓問題食品上榜,失去生存土壤,倒逼生產者整改,是推進食品安全的有效手段。但顯然,這還遠遠不夠。桶裝水質量問題多年前就被曝光,為何至今仍然嚴重?小微企業是不合格食品的多產區,也最容易改頭換面卷土重來。對那些重操舊業的違法者,只有進行嚴厲的懲罰與打擊,才會讓他們長記性、心有忌憚。
同時,越來越嚴格的監管體系正在建立。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有望年內出臺;公安部也確認,國家層面成立一個專門的“食藥警察”機構已醞釀了一年,打擊食品藥品犯罪的專業隊伍與震懾力將不斷加強。
不過,再龐大的機構和人員也難以把監管的觸角延伸到每一根油條、每一張大餅。我們不能將食品安全的希望全部寄托于監管部門。依靠包括每一個消費者在內的全社會各方的協同努力,食品安全之戰才能完勝。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