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周志鴻(1970—),男,廣東連平人,工程師,主要從事林業科技與林業技術管理工作。中圖分類號:S79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4)05007802
1引言
杉木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栽培歷史,是我國特有的傳統用材樹種。杉木具有生長快、材質好、用途廣、產量高等特質,深受我國南方民眾的喜愛。杉木在南方有大面積的分布,是利用最早、栽培歷史最長、分布最廣、面積最大、產量最高的針葉樹種之一。之前的許多對杉闊混交林的研究集中在利用闊葉樹作為伴生樹種,以提高和維護杉木人工林地力,達到杉木人工林的持續高產。本文則基于相反的思路,以杉木作為伴生樹種,通過杉闊混交來培育具有高經濟附加值的速生優質闊葉樹干材。混交林所具有彌補人工林抗災能力下降、地力衰退及生產力下降等優點。杉闊混交林作為針闊混交模式中最重要的一種,應在分析杉木生物學原理基礎上,選擇好混交闊葉樹種,人為地創造適宜闊葉樹種的生長環境條件,從而發揮改善林分生態功能,加快闊葉樹高徑生長,縮短干材形成期,以達到林分增產增效的目的。
2杉木作為伴生樹種的優勢分析
2.1杉木生物學特性
杉木為亞熱帶樹種,較喜光,喜溫暖濕潤,多霧靜風的氣候環境,不耐嚴寒及濕熱,怕風,怕旱。適應年平均溫度15~23℃,極端最低溫度-17℃,年降水量800~2000mm的氣候條件。耐寒性大于它的耐旱能力,水濕條件的影響大于溫度條件。怕鹽堿,對土壤要求比一般樹種要高,喜肥沃、深厚、濕潤、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尤以在黃壤上生長較好,而在土壤板結、瘠薄、排水不良的土壤上生長不良。淺根性,沒有明顯的主根,側根、須根發達,再生力強,但穿透力弱。杉木較喜光,決定其生長和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水濕條件。此外,溫度條件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杉木耐旱力弱于耐寒性,幼苗時稍耐側方蔽蔭。
2.2杉木做為伴生樹種的優勢
營造混交林關鍵技術在于選擇適宜伴生樹種,而在伴生樹種確定為杉木的前提下,選擇的混交闊葉樹種應能被杉木生長促進形成良好生長所需的各項環境。要基于杉木生長對水濕條件、土壤條件和光照條件等的影響情況下來選擇優質闊葉樹種。充分考慮杉木混交后的造林生境對闊葉樹種的干材生長、干形培育和材質材性之影響,以培育具有高經濟附加值的速生優質闊葉樹干材。
杉木作為針葉樹種,初始造林密度較大,以純杉木林為例,畝株數可達到250株。而大部分闊葉樹種初始造林密度小,一般畝株數在89~110株,導致新造林撫育難度大,郁閉成林慢。杉闊混交林較好地解決了新造闊葉林難以郁閉的問題。對大多數闊葉樹種而言,側枝形成分叉干特性顯著,從而影響了其優質干材的培育,而杉闊混交解決了這一問題,可解決闊葉純林或闊葉混交林人工造林后需不斷進行人工修枝的問題。杉闊混交模式中,當后期闊葉樹空間不夠時,可以通過間伐杉木來改善林分的空間,滿足闊葉樹種的生長需求。以杉木和乳源木蓮混交林的研究結果為例,乳源木蓮作為廣東省優良的鄉土速生優質闊葉樹種,與杉木混交后,以培育乳源木蓮大徑階的優質干材為目的。結果顯示,乳源木蓮早期生長緩于杉木,10年生左右進入干材速生期,16年生時其單株材積幾乎是杉木的3倍。乳源木蓮樹干通直、圓滿,較少受立地環境和育林措施影響,但其側枝形成分叉干特性顯著,從而影響了其優質干材的培育。乳源木蓮側枝形成分叉干率達41.42%,以形成一個分叉干、發生在較高部位為主,應進行適時的除萌修枝方可保證高質量干材的培育,杉木混交后減少了除萌修枝的數量。
研究還發現,在南方低山丘陵區,影響混交乳源木蓮干材生長的主要因子是坡度,緩坡地土層深厚,立地條件較好,乳源木蓮干材生長量大,枝下高長。坡位和坡向作用較小。由于造林地的坡長一般較短,不同坡位間立地條件差異不大。因造林地海拔較低,不同坡向間光照條件也無顯著差別。但生長在下坡和半陰(陽)坡的乳源木蓮之高徑生長有高于其他坡位和坡向的趨勢。根據林分密度和杉蓮比對乳源木蓮干材培育的作用機理,應適當降低混交林的初植密度和單位面積乳源木蓮的株數,采用3∶1或更高的杉蓮比混交造林,并通過適時的間伐,以達到枝下高長、徑階大的干材培育目標。
3杉闊混交豐產林主要營建技術
3.1造林地選擇
造林地選擇是速豐林成敗的關鍵,必須根據林木生長規律和對立地及生態條件的要求,選取適宜的造林地。大多數優質闊葉樹種和杉木一樣對立地條件要求較高,宜綜合考慮地形、氣候、土壤、巖石及植被等條件。一般以選在土壤疏松深厚、植被高大茂密、水濕條件優越的山腳、谷地、山洼、山腹及陰坡等地為佳,以維持地力及保護環境,還可起到防止病蟲害蔓延擴展的目的。土壤以板巖、頁巖、砂巖、片麻巖、花崗巖等風化而成的土層深厚肥沃、腐殖質含量高、疏松濕潤、通透性和排水性良好的酸性或微酸性土壤為宜。一般選擇海拔800m以下的山洼山窩、谷地下坡,以及在避風向陰的山麓、山腹地帶、陰坡和山谷地帶,不宜連作。忌選擇干旱、風大、貧瘠和光照太強的地段。選擇土壤肥沃,土層深厚,質地疏松,富含有機質,濕潤而又排水良好的林地。
3.2整地
相對于雜草灌木,幼樹的競爭能力較弱,造林前應細致地進行整地。傳統的做法包括以下3道工序:劈山、煉山及挖山。在造林整地時,可以順著山勢,撩壕整地或沿等高線等梯帶挖穴。杉木撩壕規格為50cm×40cm,壕長長度自然,穴規格為40cm×40cm×30cm,闊葉樹撩壕規格為60cm×50cm,壕長長度自然,穴規格為50cm×50cm×40cm。整地完畢讓土完全風化,并將基肥施足后用熟土回填。坡度20°以下的造林地,可采用全墾挖穴整地;20°以上的坡地可進行帶墾挖穴或塊狀挖穴整地。穴的長度和寬度一般以40cm為宜,深度30cm以上。打好穴后施基肥,一般施磷肥每株250g或復合肥150g。然后要在取盡雜草、樹根、石頭的基礎上,回填細碎表土,并高出地面10~20cm,成反傾斜裝。整地前要清除灌木和雜草(煉山為宜),整地時采取挖大穴,要回填細碎表土,并高出地面10~20cm,同時要取盡雜草、樹根、石頭。有條件者,造林前回表土時下點基肥(在回土1/3時下肥并攪拌均勻,再繼續回好表土)。對坡度大、水土流失嚴重的地段,可暗穴整地,穴規格為60cm×50cm×27cm。
3.3混交造林
3.3.1混交造林的樹種選擇
闊葉樹種可選擇楠木、乳源木蓮、木荷、香椿、樟樹、榿木、等優質闊葉樹種,造林時,闊葉樹以2~3年生的健壯高桿通直營養袋苗、杉木以1年生的1~2級健壯苗為佳。植苗造林以選擇在12月至翌年3月進行效果較好。杉木裸根苗栽植前要用混有磷肥和生長素的黃泥漿蘸根。黃泥漿要充分混和成粘性強膠狀,并將全部杉苗根系都粘有黃泥漿為宜。生長素一般選用GGR-6效果較好。
3.3.2造林方法
在進行闊葉樹與杉木混交造林時,均應采用植苗造林的方法。植苗造林時的穴應大而深,以使苗木的根系充分舒展,適當深栽,苗梢宜向下坡,分層覆土打實,保證生長良好,提高成活率。杉木栽植時要做到苗根舒展,苗身端正,適當深栽,踩緊土壤,松土培蔸。闊葉樹營養袋苗種植時要注意保持土球的完整。
3.3.3造林密度
造林密度受各種因素影響,主要有各地的立地條件及自然經濟等。一般闊葉樹栽900~1800株/hm2,杉木栽1200~2500株/hm2,或闊葉樹栽750~1500株/hm2,杉木栽15000~3000株/hm2,以達到合理密植的目的。混交時,采用行間混交,最好采用“口”或“品”字形或正方形混交的方法,以達到有效提高林地的利用率、合理混交的目的,進而充分發揮出混交的空間效應。
3.4撫育技術
林木從整地定植開始到幼林郁閉時止的階段,以擴穴松土、除草、除萌、修枝和追肥為主。一般栽植后頭3年每年撫育2次。通過擴穴松土使土壤疏松,切斷毛細管,減少土壤中的水分蒸發。除草可減少雜草對幼林的竟爭,減少土壤中的養分損失,宜除早、除小、除了。松土、除草撫育時還要及時除去根際萌蘗和基部腳枝,并用厚土培蔸,培土、扶正杉木植株。結合松土、除草和培土進行幼林施肥。除造林時的基肥以外,每年進行1次以上的追肥作業。施肥宜因樹、因土、適時和適量。一般在春季或初夏的上半年撫育時進行,宜選用高碳復合肥,在杉苗上坡或兩側采用溝狀施肥,追肥后立即覆土。
林分郁閉度0.8以上、自然整枝高度超過植株高度一半以上時,應及時進行間伐。間伐時要遵循“去小留大,去劣留優,去密留稀”的原則,以下層疏伐為主,也可采取機械疏伐,照顧均勻,一般只進行一次間伐。杉闊混交林間伐主要間伐杉木為主,為改善闊葉樹種良好的生長空間為目的。
4建議與對策
培育優質速生杉闊混交林和珍貴用材是當前商品林經營的切入點,是提高林產品附加值的一項主要技術途徑。營建杉闊混交林速豐林過程中,闊葉樹種的選擇、配套的栽培關鍵技術和優化的經營模式是關鍵。為此,特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加強對優質闊葉樹種和栽培模式的研究,針對不同的立地條件形成科學的樹種配比。加強對林木良種的認識。以杉木為例,大量實例證明,使用林木良種的增益一般在10%~30%,部分高世代苗增益甚至達40%。及早備耕,盡早種植。林木栽植的季節性強,宜為“大寒”到“驚蟄”節氣之間。而近年來,氣候變化異常,曖冬春旱情況常有出現,樹苗抽萌較早。若不及早備耕,常出現樹苗已抽萌才種植的情況,甚至到了清明還在造林的情況,影響了林木的生長。集約經營,加強管護。“三分造,七分管”彰顯了管護的重要性。立地條件好的林地是寶貴的資源,集約紅營是提高單位面積林地生產力的關鍵。合理規劃好防火林帶,確保林木資源安全。
參考文獻:
[1] 肖建宏,鄭鵬.杉木與楓香混交林營造技術研究[J].浙江林業科技,2000(2):26~30.
[2] 豐炳財,徐高福.杉木與楓香混交林營造技術研究[J].林業科技通訊,1999(6):7~10.
[3] 丁貴杰.貴州杉木人工林生長收獲模型系統的研究[J].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