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張暉暉(1976—),女,湖南邵東人,回族,工程師,主要從事林業有害生物方面的研究工作。中圖分類號:S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4)05010702
1鶴城區概況
鶴城區位于湖南省西部,懷化市中部,雪峰山北麓,沅水中游,東經109°45′~110°29′,北緯27°16′~27°28′,東南連中方縣,西接芷江縣,北傍麻陽、辰溪,土地總面積73636hm2,林業用地面積50776.2hm2,森林覆蓋率64.23%,活立木總蓄積1371958m3。
鶴城區屬武陵山系,處雪峰山脈北麓,地形地貌復雜多樣,以中山、中低山、低山為主,地勢東高西低極為明顯,境內最高山脈為涼山山脈。境內河流總長124km,均屬長江流域沅江水系。鶴城區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3.4~17.0℃;雨量充沛、年降雨量1400~1700mL;熱量豐富、光照適宜、無霜期長。年日照在1486h左右,無霜期年平均287d,年平均相對濕度82%。
鶴城區成土母巖以板頁巖(及其變質巖)為主,其次是紫色砂頁巖、石灰巖、砂礫巖發育而成。土壤以紅壤、紫色土分布最廣,有少部分黃紅壤、山地黃壤類型。一般呈酸性反應,有機質含量為2%~4.7%,土層厚度在40~80cm較多,土層深厚肥沃。
鶴城區植物資源豐富,植被類型和植物群落種類較多,主要生長的優勢樹種有以杉、松、柏、楓香、櫟類、樟木、楠木、木荷、冬青、石楠等為主的喬木樹種和以鹽膚木、火棘、君遷子、野漆樹、山蒼子、白櫟、檵木、黃荊、烏飯、杜鵑、油茶等為主的灌木樹種。草本類有:淡竹葉、五節芒、麥冬、沿階草、芒箕、貫眾、蕨等為主。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有南方紅豆杉、銀杏,伯樂樹,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有香樟、楠木、紅毛椿、喜樹、鵝掌楸、厚樸等。
2鶴城區古樹概況
2013年10月~12月,鶴城區林業局開展了全區古樹調查工作(此次調查只涉及到古樹)。現場調查中,專業技術人員認真進行了測量樹高、冠幅和胸徑,記錄古樹所在地域的環境(包括土壤、植被、海拔),用GPS 進行定位,拍攝了數碼照片,現場填寫了《古樹名木每木調查表》,進一步完善了該區古樹檔案資料,且及時將調查的每木情況輸入湖南林業電子政務系統。歷時3個月的調查,基本調查清楚了鶴城區古樹的數量、種類、分布、生長情況和保護現狀等。
2.1古樹樹種種類
536株掛牌古樹中,共有50個樹種,其中楓香、柏木和黃連木有304株,占總數的56.7%,國家重點保護樹種銀杏、櫸樹,省級重點保護樹種赤皮青岡等,僅占總數的7%,該區古樹中國家級和省級保護樹種偏少。536株古樹中,針葉樹59株,占總數的11%,闊葉樹477株,占總數的89%,闊葉樹占有絕對優勢。
常綠樹132株(其中常綠闊葉81株),占536株古樹的24.6%,共有常綠樹種13種,以柏木、欏木石楠為主,兩個樹種就達67株,占常綠樹種的50.8%。落葉樹404株,占總數的75.4%,以楓香和黃連木為主,兩個樹種達257株,占落葉樹種的63.6%。
2.2樹齡構成
536株古樹中,樹齡在100~300年的就有519株,占全區古樹的96.8%,301~500年的12株、501年以上的5株,僅占3.2%,古樹樹齡多在100~300年之間,樹齡構成偏小。
2.3分布現狀
鶴城區古樹分布較散,且多分布在村民房屋附近,多為農村的“風水樹”。全區11個鄉(鎮)、街道辦事處均有分布。該區有兩個古樹群,分別是盈口鄉潭口村1組的古樹群和賀家田鄉板栗坪村芷造灣的古樹群。潭口村的古樹群主要由赤皮青岡和楓香兩個樹種組成,芷造灣古樹群主要由柏木和楓楊兩個樹種組成。
2.4生長現狀
536株古樹大部分長勢較好,樹高多在20m左右,冠幅多在15m左右。
2.5管護現狀
鶴城區古樹的所有權多為村組集體所有,村組集體擔當起古樹的管護責任,基本上能完成管護職責。但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如:有的村組集體只是完成了簡單的管理職責,忽視古樹的培護工作,從而導致古樹長勢差,甚至逐步枯萎、死亡。
3古樹病蟲害防治
本文所提出的古樹病蟲害防治主要是指防治危害較普遍的害蟲(主要包括白蟻、蛀干害蟲和食葉害蟲)和病害(主要包括腐爛病和葉枯病)。
3.1白蟻的防治
白蟻是古樹最主要的、危害性最大的害蟲,可造成樹干腐朽、空心、折倒或死亡,且與樹齡呈正相關趨勢。危害古樹的白蟻有黑翅土白蟻,黃翅大白蟻,黑胸散白蟻,黔陽土白蟻,臺灣乳白蟻等,對古樹的危害也因白蟻種類的不同而引發不同的危害。
(1)園藝防治。消除白蟻孳生場所,如古樹的枯枝落葉、死根和伐樁等都會成為白蟻的食材,對白蟻有一定的引誘力,必須清除干凈。同時,白蟻主要是從傷口入侵,因此在修枝、松土等過程中,應盡量避免機械損傷古樹。對已形成的傷口,應及時涂刷防蟻藥劑,然后再涂愈傷涂膜劑等進行防護。古樹出現空心孔洞或者大的創傷,要及時涂刷防蟻藥劑,堵塞修補,防止白蟻侵入。
(2)化學防治。利用誘殺包防治白蟻是目前使用最廣泛、省工、操作簡便、效果最明顯的方法。每年投放2~3次白蟻誘殺包(白蟻誘殺包是用鋸屑、甘蔗渣干燥后粉碎,與白蟻毒殺劑混合制成),連續用藥2年,可消滅白蟻。用蟻滅凈直接環涂古樹近地面部分可預防黑翅土白蟻等的上樹危害。同時,結合在古樹周圍開環狀溝,撒施樂斯本顆粒劑或2%氯丹粉劑,對白蟻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3.2蛀干害蟲的防治
(1)蛀干害蟲。古樹蛀干害蟲主要有木蠹蛾、天牛、吉丁蟲等。主要以幼蟲蛀食枝、干,破壞輸導組織,阻斷養分、水分運輸,引起樹勢衰弱,嚴重的導致死亡。
(2)危害特征。不同類蛀干害蟲危害部位和危害形狀有異。天牛類主要危害木質部,被害部位表皮正常,每隔一定距離有一排糞孔,蟲道較直,會有粗纖維狀的蟲糞排出;吉丁蟲類主要危害韌皮部和形成層,被害部位皮層開裂,蟲疤外有紅色粘液摻出,蟲道螺旋上升呈橢圓形,蟲道內堆滿褐色蟲糞;木蠹蛾類主要以幼蟲蛀食枝干,影響生長,蛀孔處和蛀孔下方地面可見園柱狀蟲糞散落。
(3)園藝防治。消滅越冬蟲,降低蟲口基數。在冬季,對古樹周圍的雜草、枯枝枯葉進行清理,并集中燒毀;同時,采取復壯措施,入冬前增施肥料等,增強樹勢。
(4)化學防治。防治蛀干害蟲最有效的方法是打孔注藥法。在樹干或粗大根上打孔,孔深至木質部,孔徑為5~5.5mm,然后將殺蟲劑插入孔中,隔15d左右,根據實際情況可再注1次。
3.3葉部病害防治
古樹葉部病害主要是葉斑病、葉枯病和炭疽病等,預防為主,如有發生及時防治,一般采用化學藥劑“英納”防治效果較好。
3.4枝干腐爛病防治
枝干腐爛病是枝干主要病害,及時剪除病枝,采用殺菌劑干腐必治進行涂抹防治。
3.5根部腐爛病防治
根腐病是引起古樹根部腐爛的主要病害,也是危害性最大的病害。要經常檢查根部病害情況,及時對癥治療,目前有效的藥劑是“根腐靈”,對根部進行澆灌2~3次,即可治愈。
4古樹保護措施
4.1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在完善古樹檔案的基礎上,建立《鶴城區古樹名木保護管理制度》,制定了《鶴城區古樹名木保護工程實施方案》,通過完善制度和實施保護工程,進一步保護我區古樹資源。
4.2逐樹簽定責任書
區人民政府與各鄉(鎮)政府、各鄉(鎮)政府與管護責任人簽定古樹養護責任書,并不定期對管護責任落實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定期考核、獎懲。
4.3實施科學復壯和救護
發現的人為破壞嚴重、枝葉稀少、長勢衰弱的古樹,由管護責任單位組織有專業資質的單位采取措施科學復壯救護,改變其長勢,延長其生命。一是挖復壯溝:復壯溝位于古樹樹冠投影外側,和樹冠投影形成同心圓。溝內填充有復壯基質、營養元素等。二是改良土壤:在樹冠投影范圍內,對大的主根處的土壤進行改良。三是灌注助壯劑:采用灌根、形成層插針吊瓶、樹干鉆孔,以專用噴霧器將助壯劑和營養液注入孔內,然后封口,能促進古樹生長。
4.4創新日常保護管理機制
以屬地管理和鄉(鎮)政府統一管理為主,設立專項經費,建立古樹定期調查、科學研究、考核獎懲制度,從嚴查處違法采伐、毀壞、移植古樹行為。
4.5創新管護模式
根據國務院《關于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決議》和湖南省綠化委員會辦公室《關于大力推廣綠地認養認建義務植樹盡責方式的通知》的文件精神,結合鶴城區古樹現狀,組織全區各單位和個人開展古樹的認養認護活動。通過對古樹認養認護,既創新了古樹的管護模式,又實現了義務植樹的盡責目標。
4.6大力開展古樹保護宣傳活動
各鄉(鎮)、街道辦事處和區直有關部門應充分利用各類新聞媒體,采用多種形式廣泛宣傳保護古樹的重大意義,同時通過開展綠化知識講座和歷史文化傳統教育,增強全社會保護古樹的意識,弘揚中華民族愛樹護林的優良傳統,實現綠色鶴城、生態宜居城市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祁承經.湖南樹木志[R].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
[2] 蕭剛柔.中國森林昆蟲[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3.
[3] 童興旺.湖南白蟻研究與防治[M].
endprint